第七章1
书名:共情式管理 作者:方伟 本章字数:4519字 发布时间:2024-07-22

共情式倾听,满足需求赢得信任

  所谓共情式倾听,就是要求管理者放下领导者的身份和威严,来培养自己的亲和力,耐心倾听下属的声音和需求,并给出解决方案。它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和尊重,无视双方现实的距离。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能与下属打成一片,对工作开展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1.倾听中的正确插话

  作为管理者,懂得倾听下属的想法是一种必备的沟通技能。惠普公司创始人大卫·帕尔德格外重视对下属的倾听,为此设立了一项新规定: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时,一定要先倾听,再理解。而倾听过程中的正确插话对共情式沟通的建立十分重要。

  插话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哲学家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但这种乱插话的现象在日常沟通中屡见不鲜,管理者倨傲、爱表现的心理往往驱使着他们强行打断下属的话,使倾听中断,沟通受阻。

  比如,管理者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员工对公司的经营现状提出异议:“经理,我认为我们的销售渠道过于传统。我们应该将主要的销售渠道放在网络上,以电脑和手机作为媒介。因为产品的消费群体大多为年轻人,而年轻人对网络的使用率极高……”

  经理插话说:“你是经理,还是我是经理。这事你不用管,自然有上头帮咱们决策,你继续说吧。”

  管理者的说教心态。员工对当前的产品提出自己的想法:“经理,我觉得公司设计的产品外形不够人性化,应该再修改一下……”

  经理插话说:“你的任务是销售产品,你应该想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而不是设计产品。这不是你考虑的事,知道吗?不要抱怨产品,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懂吗?”

  随意插话意味着说出来的话没有经过慎重思考,更重要的是强行打断对方说话,会因为没有得到完整的信息,而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如果管理者因疑惑对方的所讲内容,脱口而出“这样不太好”,或不认可对方的见解,打断对方“我觉得应该是这样”,都是一种不尊重下属的表现,很可能让对方失去交流下去的欲望。

  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心理定式: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内心的想法,直到他将自己的话讲完,他才能听进去你的意见。如果你想要说服对方,就需要耐心听对方讲完。松下幸之助为拜访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善于倾听,并能够通过合理的插话来让沟通更加顺畅。一位拜访者曾总结说:“拜访松下幸之助先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根本没有感到他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经营大师。他一点也不傲慢,对我提出的问题听得十分仔细,还不时亲切地附和说‘啊,是吗’,毫无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

  对于管理者而言,在倾听下属袒露心声时,一定要做到神情专注。在倾听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还要把握好插话的技巧。

  消除下属的疑虑

  当下属与管理者倾诉某件事情时,有时会担心管理者反感,从而出现犹豫或为难的神情。这时,管理者就可以趁机插话表明自己渴望倾听的意愿,消除下属的疑虑,坚定下属的信心,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比如:“我很愿意听你的讲述,不管你说的怎么,说什么样的内容。”

  不轻易打断下属

  在倾听过程中,耐心听完下属的话,不抢话、不拦话,是倾听的关键。随意插话不仅是对下属的不尊重,更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即使管理者突然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渴望和下属交流,也要等对方说完再转移话题,避免因打断而无法获取下属内心的真正需求。

  下属渴望反馈

  当下属在描述或发表某种意见的过程中,出现停顿并注视管理者时,就意味着他需要管理者理解自己的倾诉内容,渴望得到管理者的反馈。这时,管理者可以使用一两句话来表明自己对倾诉内容的理解,让下属感受到管理者的专注,同时也能够保证管理者理解的准确性。比如:“我明白,你是想说……”

  疏导情绪

  当下属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在倾诉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管理者可以适当对下属进行疏导,缓解负面情绪对沟通带来的干扰,帮助下属重新整理思路,完成倾诉的过程。比如:“我理解你的感受……”“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悲伤……”等。

  管理者在倾听过程中的合理插话,不仅能够了解下属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更能够使下属从插话中感受到管理者的关心和支持。所以,管理者不要对下属所说的话轻易下结论,也不要对他们的感受作评价,始终将自己处于一个“局外人”的状态,避免因随意插话表明自己的立场,使一场共情式沟通失去原本的意义。

  

  2.善于听出下属的言外之意

  生活中,经常有听到“弦外之音”的机会,主客之间的送客之言、男女之间的暗示之语、朋友之间的寒暄客套等。一个人说的话,可能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深层的含义,这就需要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而懂得共情的管理者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捕捉表面事实下,那个隐藏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真实含义。

  曹操十分看重曹植的才华,打算废掉长子曹丕,立曹植为世子。他就此事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听说之后闭口不言,故作深思状。

  曹操问道:“文和为何不说话?”

  贾诩回答说:“我正在想关于袁绍和刘表的事情。”

  曹操闻言,立刻明白了贾诩是借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例子警示自己,于是不再提废黜曹丕的事了。

  很多时候,下属因畏惧管理者的权势,而不敢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意图表露出来,只能将自己的感情或想法融入自己的语言中。在倾听过程中,管理者如果只在意表面,很可能无法领会对方真正的意思。因此,管理者要善于通过观察下属的表情、神态和动作来分析他们的想法,听出下属的言外之意。

  比如,一家公司施行弹性工资制度后,管理者与车间负责人小李有这样一段谈话:管理者问道:“小李,员工对公司制度改革有什么意见吗?”

  小李回答说:“大家能有什么意见?工作比以前轻松了,工资也比以前增加了,这说明员工待遇比以前好多了啊。”

  虽然小李口头上并未反对制度改革,但管理者却意识到了他在沟通中的不满情绪,可能是想表达车间工作量和工时定额不一样,而工资与工时定额挂钩导致工作量和工资不成正比。

  管理者又问道:“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小李回答说:“实行弹性工资是一件好事,员工们多劳多得很公平,但最近车间的定额缺乏科学依据。我们车间的人数少,导致每个人的工作量特别大,有时候大家拼死拼活都不能按时完成工作。”

  管理者听出小李的言外之意,并及时调整问题,最终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如果管理者在小李说出“大家能有什么意见”之后选择终止沟通,就无法获知他的真实需求。

  除了下属在沟通中刻意暴露的情绪,他们的肢体、表情或语气也是发出“弦外之音”的信号。管理者可以通过下属的反常表现来进行判断,比如,抛开个人习惯而论,下属突然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当下属欲言又止时,他的肢体和表情会出现迟疑、犹豫的迹象等。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在陈述某件事情时,并不会调整语调和表情,除非是刻意为之。而刻意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当下属认真重复某一句话时,也存在潜在含义的可能。

  想要听出下属的言外之意,管理者就需要习惯性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如果管理者能够意识到下属所说的每一句话背后的情绪和感受,就更容易了解他们话语中的含义。

  比如,一个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员工在争取其他工作时说:“我之前做过这个”“我做这个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等,其含义为厌倦了当下的工作,渴望得到更多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名员工在被询问近况时表示:“我认为当时客户十分生气,对我们的解释也不能接受。”他的意思就是希望管理者能够介入,帮助他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在被询问时表示:“我估计午饭是吃不上了,我得抓紧时间将这个工作做完”“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先做哪一个”等,他的意思就是工作量太大,希望管理者重视一下工作分配问题。

  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管理者也要结合下属的性格和所处情景进行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而这些性格会导致人们拥有不同的表达风格,管理者只有先了解下属的性格,才能更好地把握对方言外之意出现的时机,避免因个人习惯而疑神疑鬼。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以自己的立场作为出发点,而所处情境的不同难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这也是管理者需要注意的点。

  除此之外,管理者可以尝试与一些情商高的人多沟通,不断领会富有情商的话中之义,提升自己的敏感度,在学习如何巧妙表达自己言外之意的同时,增强自己倾听言外之意的能力。

  听懂下属的言外之意,管理者不仅仅要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心,多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才能读懂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

  

  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对管理者而言,倾听下属的意见是了解公司员工“民意”,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但是,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倾听,更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每个人都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一般会受到自我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管理者如果只听信下属的一面之词,所得到的信息往往会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下属在向管理者汇报某件事情时,都会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消除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比如,一家公司的人员流动性很大,管理者向人事部询问情况,而人事部经理已经安排好了谈话人选。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得到的结果一般都是员工的主观原因,一旦轻信对方,永远也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但如果管理者逐一向下属询问意见,就容易得到一种客观的结果,因为下属因个人利益的不同,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同。如此,管理者就能察觉到问题的所在:因中层管理者相互维护,任人唯亲,致使真正有贡献的员工遭受冷落,被迫离职。

  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取决于对团队内部的深入了解。即使管理者的学识和经验很丰富,其思维难免受到个人格局所限制,只有耐心听取对方的意见,管理者才能掌握充分的信息,作出更正确的决策。所以,在倾听过程中,管理者在坚定自我的同时,也要懂得通过更多双“眼睛”看世界,这样不仅能够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还能发现那些不容易看到的事物。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做到“兼听”呢?

  不轻易下结论

  幸福管理学创始人胡奎表示,一个管理者要拥有足够的洞察力和价值判断力。每个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通常会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去过滤和处理信息。管理者如果没有获取完整的信息,就凭借自己的想象肆意揣测他人,就容易造成误解。而且,这种轻易用自己固有观念下结论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对管理者的权威是一种削弱。因此,管理者在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时,不必过早地作出决策。

  听取不同的意见

  人一般都有从众心理,当某一个意见被大多数人所支持时,为了避免遭到孤立,其中少数人就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附和其他人。因此,管理者在针对某一件事倾听下属的意见时,一定要多留意那些区别于多数人的意见。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许这一角度恰巧是多数人所忽略的。即使有时候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却能够帮助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得更加全面。

  综合利弊作决策

  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意见一定正确且合理,不同的意见也许利弊参半,甚至因所站角度不同,利弊也能够相互转化。这就需要管理者综合所有人的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权衡利弊,再作出决策。

  作为管理者,“兼听”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他人的一面之词而产生主观臆想,应听取多方意见作出正确的决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共情式管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