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在尊重下属中传递期望
教育家马连柯说:“我们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对个人的要求。”马连柯所说的要求,既是对一个人能力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对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的期望。尊重信任一个人,必然会对他产生期望,也必然会对他提出较高的要求。
但是,较高的期望不一定意味着有尊重和信任。如果我们仅仅对一个人保有很高的期望,却不懂得尊重他,那么这种期望就不能发展为动力。
比如,一家工厂的工人在食堂就餐时,经常吃完饭就直接将餐具丢在桌子上。管理者三番五次在会议上提及这个问题,指责工人没有素质,屡教不改,甚至会点名批评,给予惩罚。工人会在挨批评后,收拾一两次,很快就又恢复了原状。在管理者眼中,这些员工都是一些不可救药的人。
期望一般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下属按照管理者的预期和要求,来进行自我实现、自我达成。如果管理者一味批评指责,消极传递期望,很可能会成为下属工作懈怠、缺乏责任心的诱导因素。反之,如果管理者能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传递积极正面的期望,就能让下属成长为你期望的样子,甚至超越你预期的标准。
1965年,在本田公司技术研究所内,员工为了汽车采用“水冷”,还是采用“气冷”内燃机争论不休。社长本田宗一郎力排众议,决定采用本田公司新开发的N360小轿车“气冷”式内燃机。
然而,在一场方程式赛车比赛中,一名赛车手的赛车出现事故,由于“气冷”式内燃机导致爆炸。因此,本田技术人员要求研究“水冷”内燃机,但被本田宗一郎拒绝。
副社长藤泽打电话给本田宗一郎劝慰说:“您觉得您的公司是社长重要呢,还是一名技术人员重要呢?”言外之意就是,社长的职责就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进行谋划,而不让技术人员研究“水冷”,那就是失职。
本田宗一郎回答说:“当然是社长重要。”
藤泽毫不留情地说:“那你就同意他们去搞水冷引擎研究吧。”
本田宗一郎立刻醒悟过来,接受对方的请求。
在1971年,本田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对本田宗一郎说:“我认为我们公司内部的中层领导都已经培养起来了,您是否考虑一下培养接班人呢?”
中层管理者的话很含蓄,却表达希望让本田宗一郎让位的意愿。本田宗一郎回答说:“您说得对,您要是不提醒我,我倒忘了,我确实该退下来了,不如今天就辞职吧!”不久之后,本田宗一郎将董事长的位置让给河岛喜好。
当管理者将员工视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尊重他们,给予他们热情和期望,就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团队的愿景。如何用尊重的方式传达积极期望?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所有想说的话,换一种表达方式:请把从脑海中迸出的每一个“你”,变换成从嘴里蹦出的每一个“我”。
把“你还不承认”,换成“我已经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把“你这个月业绩不达标”,换成“我看了这个月的业绩报表”。
把“你的这份报告简直稀烂”,换成“这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差的报告之一”。
把“你以前不是当面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吗”,换成“我还记得三个月前的军令状”。
比如,当工作中出现失误时,管理者在批评的过程中,将“小王,你一直很细心,怎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如果你有什么困难一定要提出来,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转换成“我记得你一直很细心,出现这种失误是我没想到的,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觉得你应该做得更好的。” 管理者传递出希望员工做得更好的期望,会使员工倍感羞愧,从而更加努力,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不要小看“我希望你下次做得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够为部门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看似没有意义话,实际上,管理者的期望在批评之后会让员工倍感温暖,感受到管理者的关心和重视,使其工作更有激情。
除了这些具有概括性的期望,管理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表示自己的期望,更容易使员工将个人期望融入团队的期望,使团队更具凝聚力。比如,“你的方案虽然存在不妥,但我们可以这样修改一下,再将它做成样板,在公司参加的全省网络设计展览会中,作为我们部门的工作成果,为部门添光增色。”
对管理者来说,在批评过程中给予员工尊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代表了管理者的一种态度。而在尊重中传递期望,会使员工在管理者期望的感召下,迸发出强大的内驱力,在进行自我实现的工作中,不能提升自己。
9.要一碗水端平,不可厚此薄彼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说在共同获利时,不担心赚得少,而担心分配不均。对管理而言也是如此,管理者在处理上下级关系时,要一视同仁,无论奖赏还是批评都应该一碗水端平,不可厚此薄彼。否则,管理者会因缺乏公正而丧失权威,惹来下属的非议。
李彦跟随公司打拼多年,一直不离不弃。在公司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他也成为人们眼中德高望重的老员工。李彦一直努力表现自己,为新入职的员工做表率。但不巧的是,他的孩子因贪玩受伤,而妻子出差在外,他接过了照顾孩子的重任。
在月末的考勤汇总中,一些迟到的员工被罚款,而李彦却因为事出有因被管理者宽容,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因此,公司上下议论纷纷,认为管理者欺软怕硬,只会拿新员工出气,使得一些员工开始不配合管理者的工作,整天敷衍了事。
这种事例在职场中并不罕见,比如,管理者对一些老员工不加以批评,反而对新员工肆无忌惮地妄加指责;对一些拥有关系背景或乐于奉承自己的员工倍加关注,对一些不喜欢的员工恶意刁难等。
规矩大于人情,还是人情大于规矩?一直都是管理者所头疼的问题。对管理者来讲,只要主观意识存在,就会出现亲疏有别的情况。一些工作能力强的下属,往往更受管理者青睐,能力较差或话不投机的下属,会被管理者冷眼旁观。实际上,管理者在与下属相处中,并没有厚此薄彼之意,但管理者难免乐意接触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下属,无形之中就会给其他下属产生厚此薄彼的感受。
如果管理者将与下属建立起来的感情作为破坏规矩的武器,对某些犯错误的下属一味迁就,以感情代替原则,会使得私人感情和工作关系相互混淆,被其他员工质疑权威。管理者的特殊对待使得免受批评的下属与其他下属出现隔阂,同时,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妒忌或反感而消极怠工:“他既然这么受领导重视,为什么不把所有工作交给他来做?还要我们做什么呢?”
比如,员工甲工作认真并与管理者私交甚好,而员工乙的日常作风备受管理者反感,但工作成绩要优于甲。某一天,两个人在没请假的情况下都迟到了,管理者该如何做出惩罚?
第一种做法:对甲进行警告,而对乙进行处罚或对甲不进行处理,对乙进行警告;第二种做法:对两人同时进行处罚;第三种做法:对两人都不进行处罚。
一些管理者碍于私交会选择第一种做法,但在乙的视角里,管理者的处理结果是缺乏公正性的,而甲也会因为管理者的手下留情遭受非议。第三种做法实际上与公司制度相悖,会促成下属的懒惰风气。而第二种做法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却真正能够起到约束该有的效果,保障管理者的公平和公正。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在下属出现失误时选择偏袒某一位员工,就容易失去其他员工的信任和尊重。所以,管理者面对犯错的下属时,一定不能因客观或个人主观情绪而亲疏有别。同时,管理者也需要加强与自己疏远的下属的沟通,尤其是一些曾经因某些事情反对自己的下属,避免让对方误认为管理者心存偏见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除此之外,管理者也不要对员工所有偏见,对于某些工作成绩出色的下属,需要表扬时就进行表扬,需要批评时也要毫不犹豫地进行批评。就是说,下属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但在其他方面还是与其他人一致的。如果其他员工像他一样努力,也会赢得自己想要的称赞和荣誉。如果管理者将一切特权都授予某一位下属,即使对方犯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对方也就失去了榜样所具备的力量。而且,对待女性下属或者存在某些生理缺陷的下属也要避免另眼相待。
在进行批评时,管理者一定要做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给所有员工留下一个公平合理、公正无私的印象,才能使整个团队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10.批评后的鼓励才是重点
管理者对下属进行批评或责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还要适当地给予奖赏或表扬,引导他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批评方式有利于消除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隔阂,能够让下属感受到管理者的善意。
对于管理而言,批评之后的鼓励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其目的在于消除或安抚下属被批评后产生的情绪,使其能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错误。任何人在遭受批评后,难免会出现沮丧情绪,逐渐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信心。比如,一名员工遭到了老板的批评,心中必定揣测:老板是否已经对我失望,我是否已经失去了升职的希望等,意志变得消沉,甚至出现离职的念头。如果老板能够适时地鼓励他,表明对他的认可和器重。他就会认为老板是为了激励自己,继续努力仍有光明的前途,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老板的信任和期望。
先批评再鼓励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手段,一方面能够警示员工,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容触碰,建立管理者的威信,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员工对批评的抗拒。
李丽华最近总是迟到,林经理对此颇有微词,私下找到她问道:“小李啊,最近为什么总是迟到呢?公司明文规定,不允许迟到早退。”
李丽华解释说:“最近因为一些私事导致睡眠不好,早晨起床的时候总是会晚起一会,所以有时候就会迟到。”
李经理义正词严:“一个公司就建立了这样的制度,我们身为员工就应该遵守。你这样迟到,不但影响了工作,还在同事之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睡眠不好我能够理解,但不能成为你迟到的理由,以后要多注意自己的作息,千万不要影响工作。”
“这样吧,念你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不追究了,之后一定要按时上班,否则我就按照规矩办事了。”
李丽华十分感激:“我以后一定会按时到岗的,请您放心。”
林经理鼓励说:“在我的印象中,你一直都是一个严守纪律、工作热情高而且技术不错的人,把工作交给你,我非常放心,希望你能够再接再厉。”
林经理的一番话让沮丧的李丽华眼中重新散发出了光彩,顿时精神了起来。
心理学家曾表示:“人都是希望得到表扬,而讨厌受到批评。”管理者要利用这种心理,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很容易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负向激励使人消极,正向激励才能使其斗志高昂。两者相结合,就能够使员工在批评的压力之下,稳定内心的情绪,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恩威并施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让下属认识到错误,还能提高管理者在下属心中的地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和风细雨式,还是暴风骤雨式的批评,真正优秀的管理者都懂得在批评之后给予被批评者安慰,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令对方心悦诚服,才能获得下属的信赖和友谊。而且,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批评,能够让对方将遭受批评而失落的信心重新找回来,将之前出现错误的事情纠正过来。
因此,批评的善后工作不能少。批评之后积极地鼓励是消除批评带来负面效果的良好途径,也能够使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对下属进行疏导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