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书名:共情式管理 作者:方伟 本章字数:5045字 发布时间:2024-07-18

共情式激励,迅速强化执行力

  由于身处高位,一些管理者会让下属望而生畏,而且自己也不善激励下属。当下属缺乏内在动力,仅迫于压力从事工作时,一方面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工作积极性。只有从下属内心的需求出发,在职业激励、绩效激励等方面做足功课,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自驱力。

  

  1.目标:利用共情效应达成上下同欲

  如果团队中的每一个下属都与团队的目标一致,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整个企业、团队的效率就会提高;团队下属稳定,团队也相对稳定;团队的目标不一致,团队的建设就很难有突破性、持久性发展。每一位经理人,上至高级管理者,下至生产工长或主管办事员,都必须明确其目标,必须把企业目标内化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如此,才能达成上下同欲。

  所谓“欲”,并非狭义上的欲望,而是指管理者和下属拥有共同的使命或愿景。它更多的是给所有人一种方向,并以获得商业利益为导向,让所有人将当下的工作视为自身事业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出现“我只是个打工的人,我只需要做好我分内的事就好”的想法。

  一些团队之所以执行力差,就在于管理者和下属的目标缺乏一致性,管理者希望支付最少的钱而拥有最佳的劳动力,下属由于广种薄收而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变得怠慢。就像市场中的菜农和顾客一样,菜农希望赚更多的钱,顾客希望花更少的钱而讨价还价。如此一来,下属就会拒绝一切与谋求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而管理者的期望也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化的事物。

  百度的CEO李彦宏曾表示:“管理一个公司,到底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过去十一年我也不断总结,基本上是一个方面,是目标,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由此可见,将企业的目标内化成员工的目标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极具成效。

  日本东芝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目标管理方式。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时,高层管理人员率先确立未来的战略和目标,再由上至下,逐级确立各级的任务和目标。员工的目标也是通过与管理者沟通,双方商量一致后,才确定下来,保证整体的目标是被员工所接纳和认可的。在执行的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密切关注和参与,同时让所有员工参与到目标管理的体系中,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认可。最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业绩。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将企业目标内化为员工目标呢?总体可以分为两点:其一,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员工的个人目标,并在企业目标制定之初,尽量让员工来参与目标的制定;其二,当企业目标确立之后,管理者需要对员工进行宣讲,让员工认可,同时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让员工了解完成此目标对公司和个人的益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大多存在一种自我中心思想,即“倾向于将自己视为事件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对于整个事件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也就意味着当某一件事与人们产生关联之后,人们总是希望了解更多,参与更多。因此,如果员工的参与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他们的工作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

  而宣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明白“我们究竟在为何而战”,帮助管理者和下属达成共识,明确完成这一目标对企业和个人的益处。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针对实际任务的沟通,聚焦和强化这种共识,而且,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员工能够准确理解管理者的目标意图,也唤起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一个团队仅仅依靠服从或利益关系去维持团队的一致性,一旦管理者的决策失误,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都会瞬间烟消云散。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而每个员工也有自己的目标。只有企业与员工的目标相一致,就能使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一些优秀的企业都在其文化理念中渗透出了这样的思想:“将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宗旨联系起来,引导员工在履行企业宗旨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比如,联想公司主张“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海尔公司主张实现“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等。

  管理者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价值追求,让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和管理,将企业目标变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才能够使整个工作团队充满活力,进而强化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信任:放手让下属自己去干

  授权,是指管理者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权利授予下属人员。对下属而言,授权是管理者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认可和信任,能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强化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懂得: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不可权力集中,事必躬亲。

  丽昌酒店就是给予了员工足够的信任,它的管理理念是“人人都是老板”。当一位顾客入住丽昌酒店后,因琐事出现不满情绪,无论他向哪一位服务员提出抱怨,对方都能够像老板一样去解决他的抱怨。

  比如,顾客因房间内的小酒吧散发异味而不满,服务员会立刻派人进行清理,并提供一杯酒表示敬意,然后赠送一听饮料,搭配一盘水果补偿对顾客造成的不便。

  在遭遇日常中的突发状况时,员工不用向管理者请示,不必翻阅工作守则,能够直接根据自己的判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问题。所有员工都拥有一笔500美元的预算作为处理状况的资金。这种管理方式,让每一个服务员都具备快速处理事故的能力,使服务品质得以提高。

  既然授权能够给予下属最大的信任,那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仍不愿放手让下属去做呢?

  过于自信,对下属不信任

  管理者过于自信,认为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保驾护航,总是担心交给下属的工作,下属没有能力好好完成。因此,下属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总是询问工作的进度和细节,甚至不断地下达指令。下属在接受某一项任务后,原本有自己的打算和计划,而管理者的强加干涉,导致自己的计划无法实施,由于管理者的指令频繁且琐碎,按照对方的标准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落下一个失败的结果。

  职业习惯也会导致管理者对下属不信任,拥有会计、医学或工程师职业或培训经验的管理者,往往过于追求准确性。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是长期工作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导致管理者不愿向下属授权,因为他们总是担心下属办事出差错。

  创办“优衣库”的柳井正先生认为,管理者的指手画脚会打击下属的积极性,遏制他们的成长,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万事听从管理者指挥,敷衍了事。如果所有人都抱有这种态度,那作为管理者,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分心完成每一件事。

  过于看重权力

  一些管理者之所以不愿授权,是因为对权力拥有一种病态的渴望。他们喜欢通过干预下属的工作来体现自己的地位,获得一种优越感。但长此以往,对权力的眷恋终究也会变成失去权力的原因。

  如果管理者始终抱着“这件事就得这么做”“我的方案是最好的”这样的思想,一味要求员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话,会严重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执行力。

  想要强化员工的执行力,管理者们就需要学会给予下属足够的信息,懂得放权和授权。这也就意味着管理者不必也不能插手控制太多具体的事情,承担过多的责任。一旦将工作交付给下属,管理者就要学会忍耐,即使你对某方面拥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也要忍住这种冲动,按照最初的意愿让下属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放手让他们去做。

  但是,像松下幸之助先生所说:“放手,又不能完全放手。”这就需要管理者自行把握一个度,即要给予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避免下属偏离根本。管理者可以适当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度,听取他们的汇报,当他们的做法出现根本性的失误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建议或指导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修正。但是,一定要避免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过度的干涉。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为下属员工指引方向,而且不善加干预,即使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也可以妥善处理。如果出现某些重大的事故,即使管理者不说,他们也会主动告知管理者,因为这是一个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管理者想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优秀,首先你就必须充分相信和认可他们,给予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大,他们的热情就会越高涨。而且管理者的信任会使下属集中精神完成管理者的期待,即使管理者所安排的工作下属无法胜任时,他们也会主动要求更换另一个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一种不辜负管理者信任的选择。

  

  3.赞美:打动下属最好的方式

  相较于金钱,赞美能够使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更加长久。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自尊心和荣誉感,而管理者真诚的赞美就是对他们价值的认可和尊重,是打动他们最好的方式。

  日本某家公司的一名清洁工,在公司中一直都是被人忽视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某一天晚上遇见公司的保险箱正在被盗时,与小偷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保全了公司的财产。

  当有人询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时,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回答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我身边经过时,总是会赞美我扫的地真干净。”

  那么,赞美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呢?

  赞美有助于确认自身价值

  在大多数企业中,员工的薪资水平相对稳定,这也是金钱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原因。但大多数员工依然在意自己在管理者心中的形象,且极为敏感。对员工来说,管理者的赞美往往具有权威性,能够确认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一些管理者会依据业务水平为下属进行排名,而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赞美。其实,每个人按照不同的评判标准都能够名列前茅,有针对性地放大他们的优点。比如,小王是公司的第一位博士,小赵是公司的计算机专家等,每个人的优点都能得到赞美,会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就像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让人觉得他有某种长处,他就会珍惜自己的长处,并在那些长处中求发展。”而让下属认为自己存在某方面长处的方式,就是及时地赞美。

  赞美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管理者的赞美是最具价值的精神激励,它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够满足一个人对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追求。比如,一位员工经过一夜的奋战,完成了关于策划案的所有调查报告,或者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条绝佳的办法,对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管理者一句赞美的话就能够使他们感到满足。

  一名员工作出了一些成绩,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却一直在期待管理者的嘉奖,如果管理者疏于关注,未能及时给予赞美和肯定,他会有一种挫折感,产生一种“反正领导看不见,做得好做得差又有什么分别”的心理。如此一来,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就会降低。

  赞美有利于消除下属的疑虑

  当员工长期被管理者忽视时,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疑虑:对我有偏见?不认可我的能力?妒忌我的成就?在相处时,员工与管理者自然而然会产生距离感,甚至出现隔阂。管理者的赞美不仅是对员工的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关注。让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每一次努力,管理者都看得见。

  这就是赞美的力量。管理者的赞美是对员工的一种身份认可,一旦得到这种身份认可,员工就会产生与这个身份相符的信念、价值观、能力和行为。比如,管理者赞美员工的工作认真,员工就会产生“认真工作”的信念和行为。当管理者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时,员工才会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执行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管理者除了不要吝啬赞美之外,还要学会赞美的技巧,只有赞美得当才能起到好效果。

  赞美技巧一:赞美公开化

  赞美是对作出成就员工的一种肯定,管理者不仅可以在单独面谈时夸赞员工,也可以在各种会议的公开场合分享这些值得赞美的案例。公开的赞美,可以使其他员工认识到只要再付出一点努力,也可以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赞美技巧二:赞美普遍化

  一般来说,只有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才会得到管理者的赞美。但长此以往,一些能力稍显不足的员工就会失去信心,影响正常的工作。

  对于那些态度认真,但由于自身能力限制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员工,管理者也要给予适当的赞美,避免他们产生“无论我怎么做,都无法得到领导认可”的消极想法。

  赞美技巧三:赞美具体化

  赞美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进行,避免抽象、通用的赞美,这会让下属感到随意、敷衍。类似空话、套话的赞美往往会给下属一种虚假的感觉,得不偿失。比如,“小王,做得不错”“你很优秀”等就属于抽象的赞美。而“虽然你工作的时间不长,工作效率高,领导交代的事也处理得很好”就以具体的行为作出赞美的依据,让员工具有被重视感。

  赞美技巧四:赞美公平化

  管理者所赞美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性。如果被赞美的行为存在可比性,管理者就需要权衡利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比如,一位运输车司机,效率不高,但从未出过安全事故。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管理者表扬了他没有出过事故的行为。但是,越来越多的运输车司机跟在他的后面慢慢跑,由于物料无法及时送达,生产被迫停止。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被赞美的行为一定要令所有人心悦诚服。

  人们对发展的需求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方面。而管理者的赞美,是打动下属最好的方法,也是下属最需要的激励。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共情式管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