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书名:共情式管理 作者:方伟 本章字数:4606字 发布时间:2024-07-16

4.管理者的共情力决定下属的积极性

  员工是企业之本,如何让员工热爱工作,是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重点。然而,一些管理者往往会由于缺乏共情力而忽视员工的潜在需求,导致在工作中不断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家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濒临破产,管理者向行业前辈请教良策。对方认为公司业绩太差的原因在于员工太过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建议他恩威并施,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但由于管理者急于改变现状,进行制度改革,强化约束力,从而忽视了员工的感受。在一次例会上,他严厉地说:“我最后一次重申,无论是会议还是上下班,我都不想再看到迟到的现象,无论你出于什么原因。如果谁做不到,我就请他走人。”

  然而,公司的岗位职责、目的和工作流程依然模糊,各个中层管理人员相互推诿。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削减掉员工的一部分工资,将其作为绩效奖金,并承诺奖金的额度会很高。

  这一举措引得全体员工怨声载道,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一位技术员抱怨说:“真是疯了,我讨厌这里的一切,工作增加了难度,工资却下降了。”一个采购员抱怨说:“他将原料成本降低了20%,还承诺我如果能够完成既定目标,就可以获得高额的奖金。对于当下的市场来说,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他还威胁我如果办不到就开除我,看来,我应该另谋出路了。”

  在管理方式上,如果管理者缺乏共情力,一味忽视员工的基本需求,就会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管理者一方面指责员工的业绩差,效率低,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各种复杂冗长的交接班流程,开展毫无意义的早会、工作交流会、意见反馈会等。

  一些管理者甚至剥夺了员工的私人时间,当自己的大脑中灵光一闪,发现了工作的疑点或想到了更为合理的方法时,不管是假期还是周末,直接一通电话打过去,给员工安排相应的工作。

  对员工而言,薪资和待遇是工作中的个人需求重点。有的管理者只是一味地谈论工作的意义,对部门和企业的影响,将对员工的薪资问题一笔带过,告诫员工“不要动不动就谈钱,经验也很重要”。但是,员工工作的第一动力其实就是薪资和待遇,管理者口中的梦想和前途都是建立在薪酬基础之上的。讲的俗气一点,就是“钱没到位,干什么都没劲”。

  缺乏共情的沟通方式,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一些管理者喜欢给员工提意见。当员工和管理者说:“经理,关于这个项目,我有一些想法……”管理者回答说:“想法很好,但是,我觉得你……效果会更好一点。”

  在大多数管理者看来,自己并没有否定对方的意见,但实际上“但是”“然而”等带有转折的词汇会使得员工关注“但是”之后的话,使自己的热情被扑灭。

  管理者的冷漠也是如此。如果某位员工拿下了一个大单,在兴高采烈地向管理者汇报时,管理者简单的一句“我知道了”,会使得员工下意识地认为管理者无视自己的努力,不在意自己的成绩。久而久之,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少,工作积极性也就越来越低。

  当员工向管理者提出某些想法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管理者需要指出员工所忽略的点,一些管理者为了显示权威或展示自己的才学和眼界,会反问:“你想过这件事没有?你想过那件事没有?你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即使管理者的目的在于提醒员工思考问题要全面,但带有明显否定性质的表达会严重打击员工提建议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你直接说重点”等,管理者的本意是想要告诉员工“你的表达缺乏逻辑”,却会让对方感受到一种指责的意味,导致员工认为自己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也不会受到重视。

  对于管理者而言,比起如何激励员工,让员工充满动力,找到日常工作中扼杀员工积极性的原因也尤为重要。只有懂得共情,重视员工的感受,才能够有效避免因管理或沟通不当,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管理者的共情力决定下属的凝聚力

  一个团队是否真正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拥有共情能力,是否做到了团队内部的深入沟通。只有团队成员归属性强,愿意参与团队工作并承担相应的相关责任,维护团队利益和荣誉,才能够使得团队拥有超强的凝聚力。而造就这一局面的前提,就是管理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为下属树立榜样。

  一些管理者总是抱怨下属态度敷衍,团队缺乏凝聚力,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没有权威。权威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而并不是手握的权力。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往往以权势来压迫下属,试图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比如,经常使用一些威胁的语气和言辞对下属进行工作安排和谈话,“如果你不能按时完成,你就给我走人”“你应该明白你的处境,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把事情做好,你就要走人”等。这种行为虽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使下属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工作,但下属毕竟只是畏惧管理者手中的权力,不得不顺从。久而久之,团队的士气就会变得低落,缺乏凝聚力。如果管理者以手中的权力作为武器,毫不顾忌下属的需求和感受,一旦下属出现对立情绪,出现怠惰、敷衍的情况,工作就难以正常开展。

  以“权”立“威”,往往会降低管理者在下属心中的好感度,使双方逐渐丧失深入沟通的机会。而以“威”强“权”才是正确的共情管理方式,下属顺从管理者的意愿,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并不是因为畏惧他手中奖惩的权利,而是发自内心的信服和敬仰。因此,管理者权威的树立,是需要自己的共情能力去理解、接纳和引导下属,收获下属的信任,而并非单纯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来约束下属必须服从自己。

  比如,一家公司的经理脾气十分暴躁,经常依仗自己的权力在办公室大发雷霆,并扬言将不服从自己的员工开除。一开始,所有的员工都小心谨慎地做事,避免触怒经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员工发现经理不过是以发脾气的方式树立权威,让所有人顺从他而已。

  于是,很多员工继续我行我素,并将经理发脾气的行为当作日常的“乐子”。因为,经理的举动在所有人眼中不过是在彰显自己的地位,对员工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建设性或指导性的作用,无法使员工信服。

  现代管理学研究认为:“管理者不单单是一种职位或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影响力。无论是否有特殊的职位,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对他人产生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的关键也在于‘威’的确立。由‘威’带来的‘权’,才能真正称得上领导的艺术,让下属心服口服。”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司法官。他因为误判案情而错杀了人,于是将自己关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劝解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这件事是下级官员的责任,并不是你的过错。”

  李离回答说:“我担任的官职是司法官,没有让位给下级官员;享受的俸禄比他们高,也没有和他们平分过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的汇报而错杀了人,却将责任推脱到下级官员的身上,这是不对的。”

  晋文公问道:“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回答说:“法官应该遵守法纪,误判刑法也应该处罚自己,误判他人死罪就应该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观察到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错杀了人,罪责应当死。”于是,自刎而死。

  管理者想要树立威信,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并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此之外,管理者也需要在本职工作上做到“以身作则”,即下属不会做的自己会做;下属做不好的自己能做好;下属不愿做的你愿意做等,以实力和气度来为所有下属作出表率。当然,让管理者拥有足够的威望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沟通能力、智慧、决策、冒险精神等。

  总之,一旦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表率树立起在下属心中的威望,让下属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和大度,就能够收获下属的信任,就更容易做到团队间的深入沟通,大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6.管理者的共情力决定下属的工作效率

  所有管理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员工执行力差、效率低,经过多次培训也未能有所改善。有时候,员工执行力不足并不只是个人态度问题,也可能是因为管理者的管理和沟通方式出现了失误。

  王皓在工作之初,一直如履薄冰,却经常遭到领导的训斥。第一次是关于“笔记本”的问题,领导交代王皓将自己的笔记本送到会议室,他询问是否需要带上充电器,领导一头雾水,转而训斥说:“我如果需要笔记本电脑,会直接告诉你需要电脑。”

  第二次,公司的员工一起外出,因现场没有停车场,规定一律乘坐公司的大巴。但此时,几位来自合作公司的高管正在公司学习,王皓向领导请示,来公司学习的高管如何安排?领导表示他们和自己一起坐公司的车。出发时,他将几位高管请上了大巴车赶往目的地,却一直不见领导的踪影,后来才知道公司特地安排了司机开小车送几位高管。

  上述案例的几个指令存在一个共同点——笼统。管理者在传递自己的意愿时,所给出的信息太过模糊,无法让员工正确理解和掌握他的意图,使其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揣摩管理者心思上,进而一头雾水地去执行,自然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大多数管理者在下达指令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我再说第二遍。”这是对自身权威的一种展示,也是一种缺乏共情的表现。

  阿尔伯特·哈伯德有一部小说名为《把信送给加西亚》,讲述了一名年轻中尉——安德鲁·罗文不推诿、不谈条件,以绝对的忠诚和责任感完成了这个使命,将信交给了加西亚。而这个故事也成了诸多管理者在讲述执行力时的经典案例。罗文在接过信的时候,没有问任何问题,但如果传递给他更多的信息,比如,加西亚是谁?长什么样子?会不会缩短送信的时间?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意思,可实际上,仅凭一两句模棱两可的话,一个意味十足的眼神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是不能的。

  樊登在一场读书会上分享过一个对话场景:

  一名管理者说道:“渡边君,麻烦你帮我做一件事”。描述完工作内容之后,渡边准备离开。

  管理者拦住了他:“别着急,渡边君,麻烦你重复一遍。”渡边君重复一遍之后,询问自己是否可以走了?

  管理者问道:“你觉得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渡边君回答说:“我觉得这件事的目的……”

  管理者又问道:“如果这件事出了哪些状况,你要向我汇报,出了哪些状况,你要自己解决?”渡边君回答说:“出现情况我向您汇报,出现……情况我自己解决。”

  管理者继续问道:“如果是你自己做决定的话,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渡边君回答说:“如果让我自己做的话……”

  樊登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五遍问完,渡边君做出来的结果会不会接近你内心的期望?

  当然,我们不必作如此烦琐的要求,但精确的表达依然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才算精确的表达呢?一部经典电影的塑造,在于能够精准表达导演的观点;一场发布会的成功,在于精准表达产品的卖点;一次顺利的深情告白,在于精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一个指令的精确,可以用“SMART原则”来规范。其中S是指明确性,M是指可衡量性,A是指可达成性,R是指相关性,T是指时限性。

  一个指令首先要具备明确性,精确到某人、某物、某时、某地,不能让员工处于一种猜测、犹疑的状态;其次就是要具备可衡量性,也就是考核,为指令增加约束力,如果完不成任务也不会受到处罚,那管理者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可达成性是指员工的能力与指令的内容相匹配,对方存在完成指令的能力;没有时效性的指令是无效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完全靠员工的自觉,对方很可能会产生懈怠心理,继续忙自己手中的事;相关性是指在完成指令的过程中,给员工提出质疑的机会,及时修正自己出现失误的指令。

  所以,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在向员工发出指令时,不要局限于“领导下命令,下属无条件服从”的思维,应该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对方面对指令所在意的点,尽量让下属或员工了解你的意图,积极地去执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共情式管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