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15
书名:再拖延人就废了:拖延症患者的54条自救指 作者:谷鹏磊,相文娣 本章字数:7217字 发布时间:2024-07-20

自救指南 50

东西用完之后,立即放回原处

东西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减少寻找时间,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博恩·崔西

“艾琳,看见我的腰包了吗?”林凯在卧室里乱翻了一通,没有瞥见腰包的影子。

“你看看床箱里有没有?我忘了把单位的钥匙放哪儿了!”艾琳焦急地说。

“你昨天回来的时候,应该还在的吧?不然,你是怎么锁的门?”林凯提醒艾琳。

“是呀,我应该是带回来了,可就是不知道放哪儿了。”艾琳一脸无辜地说道。

“咱们家是得收拾一下了,大早上的什么都没做,净耽误工夫找东西了!”林凯说。

此时,家里已是一片狼藉,衣服遍地都是。林凯打开了床箱,衣物都翻了出来;艾琳在找钥匙,沙发都被挪了位置……两个人都很着急,却又不得不继续翻找。

这样的生活情景,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你是否也偶尔或经常在生活中上演这样的片段?东西总是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不见了,翻箱倒柜地折腾,着急忙慌地出了一身汗,却还是找不见,最后只好唉声叹气地放弃寻找。可后来偶然的一天,你在寻找其他东西的时候,却发现了之前寻找的物件,没想到它藏得并不隐蔽,

就在一个挺明显的地方,可之前你却没有看到。

如果你经常上演类似的片段,那真的要提醒你:你需要增强归位意识了!

归位意识

时间管理大师博恩·崔西,曾经提出过21 个高效时间管理黄

金法则,其中有一条是:东西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减少寻找时间,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好要赴一朋友的婚宴,地点是在莎阿南的一间旅馆。临行之时却找不到请柬,我们对那一带的

路线不熟悉,请柬附上的地图可帮我们避免走许多冤枉路,于是我们再度在一些可能的地方细心翻找,最后仍然徒劳无功。

妻子催我上路,说:“反正找不着,不如趁着天色还亮,去那里兜一兜找更好。”于是,我们便上车向莎阿南进发。幸好接

近那一带就看到路旁告示牌有那间旅馆的方向,结果我们很顺利就到了那里。宴毕回到家,刚进家门不久,妻子就说:“哎呀,请柬不是乖乖地在这儿吗?”我转头一看,那请柬一直都在钢琴上面的一个小斜书架上!是我看了后顺手放在那里,过后也没在意,没有把它放回收信件的篮子里去。

回想这晚的一切,却也庆幸没有闹得不愉快,毕竟妻子对走错路或迷路颇介意。然而,这也是一个提醒:东西要放回原位!这是我们从小学就已经学过的浅显道理。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若养成习惯,的确可以省去许多翻箱倒柜的时间,避免不少的心头闷气,何乐而不为?

如果经常因为找不到需要的东西而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不仅浪费时间,也会影响身心健康,实在很不划算。平日多一点归位意识,用完的东西立刻放回原处,下一次再用的时候很快就能够找到,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拖延。


自救指南 51

小心你对自己说的话,尤其是负面暗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的能力。

——戴尔·卡耐基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菲尔德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让三个人用力地握住测力计,以观察抓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清醒的状况下,三个人的平均抓力只有100磅;当他们被催眠后,抓力变成了29 磅,仅为正常体力的1/3;

当他们得知自己正在被催眠并赋予了能量时,他们的平均抓力则达到了140 磅!

这个实验想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积极的想法时,他会被激发出更多的力量。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常向自己传达积极的信息,就像《对自己说什么》一书的作者沙德·黑尔姆施泰特所言:“80% 或者更多的——你和自我的对话,都是关于你的缺点的。”换句话说,大部分的人总是给予自己消极的暗示。

回顾一下,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望着像山一样艰巨的任务,心里不由得发紧,甚至犯嘀咕:“这么棘手的项目,我能搞定吗?万一承接之后,发现自己做不来,怎么办?”在这些想法的蛊惑下,你会想到逃避;如果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则会拖延开始执行的时间,甚至找借口推掉。

小心你对自己说的话

一个人习惯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总是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太蠢了”,你的大脑就会被这个预言紧紧包围,阻止你去做积极的尝试,结果往往就真的演变成你想的那样。同理,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不拖延、做事效率高、适应能力强的人,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走。

所有能够激励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语言,都可以成为自我提示语。当我们经常运用这些词的时候,它们会成为自我信念的一部分,潜意识也会映射到意识中来,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指导思想、操控行为。

多向自己传达积极的信息

自我暗示对自我评价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有时会让我们相信一些虚假的评价。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糟糕。我们需要改善的是与自己对话的内容,把消极的暗示换成传达积极的信息,这对于激发自我即刻行动十分奏效。

在接手一项新的任务或挑战时,你要用积极的暗示给自己信心,减少畏难情绪:

“只要多收集一些资料,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任务有点儿难,但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我要尝试一下!”

“我控制过比现在更糟糕的局势,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在行动过程中,也要及时地给予自己积极暗示,让自己更有信心完成剩余的工作,并明晰完成任务后能获得的益处。当一切都变得很积极、很明朗时,自然就可以减少拖延。

你可以这样做:每完成任务的一小部分后,就肯定自己的成果,对自己说:

“我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我的效率还是挺高的,我可以稍事休息一下,以便恢复精力和体力,继续后面的工作。全部工作

都做完后,我就能轻松一下了,还能给自己放几天假……”

在这样的正向激励下,你的主动性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不是被最后期限催着去完成任务。

自救指南 52

照顾好自己,及时地补充情感精力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感觉元气满满、开心、自由,去实践有生命力的小仪式、想法和行为。

——迈克尔·麦金托什

苏茜是一个说话温和的姑娘,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在公司里,她称得上是敬业员工,和同事相处得很融洽;在生活中,她称得上善解人意,很照顾周围人的感受。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这份美好,她总是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渐渐地,她变成了一个不太容易被人窥见内心的“假笑女孩”,患上了“微笑型抑郁”。

当负面情绪在苏茜的内心越来越浓重时,她仍然维持着正常上下班的节奏,在人前强颜欢笑,假装和往常一样。可是,工作效率低下、无法专注做事的实情,却是无法掩盖的。她也是血肉之躯,被负面情绪吞噬了大部分的心理能量后,实在没有额外的精力,像过去一样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


情绪损耗诱发拖延

这是发生在我的咨询室里的故事,而在咨询室外也有许多像苏茜一样被情绪困扰的人,只是尚未严重到神经症的程度。面对情绪的损耗,一方面需要挖掘出深层次的心理症结,另一方面则迫切需要补充情感精力,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状态,避免因效率问题导致拖延,又因拖延而加重情绪困扰,陷入恶性循环。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为自己补充情感精力?

有一个面临高考的女孩,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父母很是担忧。女孩自述,她的状态很不好,倒不是因为学习辛苦,而是因为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三的生活太单调了,几乎就是两点一线,这让她产生了一种“没有尽头”的错觉。

父母出于担忧,总是劝她:“别太累了,在客厅看一会儿电视,放松放松。”偶尔,女孩也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家人看一会儿电视。

但是,这种调节方式并没有让她的情绪状态有所好转,她说:“每次看完电视后,我都会有一种负罪感,觉得浪费了时间。”

我问女孩:“有没有什么时候,或者说做了什么事情后,你会感觉好一些?”女孩想了想,说:“上体育课时吧!狠狠地跑几圈,当时很难熬,但跑完了会觉得心里痛快一些。”

之后,我们协商了一下,女孩每天抽出30 分钟出门跑步,配速随心情和状态而定,算作是“家庭作业”。当时正值春天,女孩在跑了半个月后,与我分享心得:“看着春天刚发芽的树枝和地上萌出尖尖头的小草,我感受到了一种由内散发出的生命力。”


临近高考的那几个月,跑步的30 分钟成了女孩最放松的时间段,帮她减轻了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削弱了烦躁感与紧张感。

高考结束后,她还在跑步,这项运动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她从中获得的正向体验,远比当初预想的要多得多。

为什么看电视没办法缓解情绪压力,跑步却能让人变得轻松愉悦呢?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里等人研究发现:长时间地看电视会导致焦虑增长和轻度抑郁!看电视对思维和情感的影响,与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影响,没什么两样。相比之下,调动其他正向的情绪恢复资源,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补充精力。

找到满足时刻,获取正向情绪面对精力上的重度损耗,有什么办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获取正向情绪呢?

答案很简单:留一点空白,享受自己的“满足时刻”——让自己体验到愉悦和深刻满足的感觉,或者说找到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舒适的事物。

你的满足时刻,可以来自周末晚上安静地看一部治愈系电影,感受简单而精妙的台词中渗透出的生活智慧;可以是去拳馆打拳,每次练习都沉浸于其中;也可以是去户外旅行,感受苍山大海、溪流田野的不同魅力;还可以是阅读、做SPA、画画、听音乐会……

无论哪一种,只要能给你带来满足感,都可以有效帮你补充情感精力。

如果之前你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就从现在开始,找寻你的满足时刻吧!

 

自救指南 53

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如果我们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融入群体,我们就会像一锅粥一样,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斯科特·派克

看过几期慢综艺《向往的生活》,里面有一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蘑菇屋里来了一群选秀节目里出现的年轻男生,他们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相比之下,旁边的黄磊却表现得没那么热情,他只是露出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在和新秀们打过招呼后,就到厨房里做饭,并对何老师说:“今晚你们玩,我就先睡了。”

“黄老师是不是因为嘉宾太多,做饭累到自闭了?”弹幕上有人揣测,但事实很快否认了这一点。当黄磊见到多年好友老狼时,立马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前后的两张面孔,差异大得令人瞠目,也让网友们忍不住吐槽。

晚餐后,酒过三巡,黄磊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因为我跟你们不熟,我也没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掰扯,所以你们进来和我打招呼,我也没那么热情。”可能是因为他的知名度和身份,这一言论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责谩骂,说他不懂人情世故,装一下不可以吗?

“装一下”当然可以,但是有必要吗?黄磊是一位知名演员,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历经风雨的中年人。对他的经历稍作了解就会发现,他本就是一个“行走半生,得三五知音,足以慰风尘”的人。

人活到一定的年龄和层次,都会开始“做减法”,不再像青春年少时那样拍着胸脯称自己认识谁,身边有多少“朋友”;相比数量,他们更在乎的是质量。

拒绝无效社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年人的自由,是从拒绝无效社交开始的。

所谓无效社交,就是那些无法给我们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在无效社交上投入的成本越多,浪费的时间、消耗的精力就越大,不仅无法从中获得内在的滋养,还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厌烦或是行为上的拖延和颓废。

那么,如何来分辨无效社交呢?你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判断:

问题1:会不会给你带来负面的能量

与负能量爆棚的人交往,会在无形中吞噬我们的精力和正能量,他们的存在就像是遮挡阳光的乌云。如果总是抱着一颗“圣母心”,试图靠自己的力量去“拉”对方,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被他们消耗和透支。

问题2: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没有帮助生活中有些交往纯粹属于凑热闹,为了社交而社交,比如一些所谓的同乡会、论坛聚会,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聚个餐,其实彼此都不了解,也不太可能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帮助。

这样的社交就是无效社交,投入再多也没什么回报,只是打发时间而已。

问题3:交往中是否带有“情分”绑架的色彩

你有没有被迫参加过一些不具实际意义的活动?比如,多年不见的同学,早已没什么感情,却邀请你参加同学会;再如,关系不是很亲密的人,打着朋友的名义隔三差五邀你一起吃喝。这样的社交,就是让你被绑架在了“情分”上,无端地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问题4:是不是流于形式的点赞之交存在于微信里的“朋友”,看似相识、实则不熟,每天关注着对方的动态,考虑要不要点赞,要怎样评论,实在是浪费时间。

很多时候,如果存在利益价值,还会彼此保留一个名录;一旦利益没有了,就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与其为了这些流于形式的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不如去跟真正的朋友小叙一场。

余生很珍贵,愿我们都能多一点真实、少一点伪装,把诚挚与关心留给真正的朋友,用心去经营值得的情谊,不为无效社交浪费心力,让高质量的关系滋养生命,促进自我成长,体味人间真情。


自救指南 54

做你想做的事,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如果你不觉得自己老,那你又怎么会老呢?

——萨奇·佩吉

“我已经十年没上过班了,与社会严重脱节。

“有没有想过重新找一份工作呢?

“想啊!现在的生活很拮据,我也希望经济独立。“那就从投简历开始,试试看?

“哎,我已经40 岁了,以前只做过售货员,没有其他的工经验。”

“很多能力都是靠后天习得的。”

“现在学?还是觉得太晚了……”

类似这样的对话和情景,你是否遇到过?感慨岁月如梭,许多事情当初没有做,到现在成了遗憾;内心渴望重新开始,却又觉得年龄是个限制,一切已经太迟。

韩国作家金兰都在《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中写道:

失恋了,我们总说:“他她夺走了我所有的幸福,这辈子再不会这样爱一个人了。”

失败了,我们总说:“或许,注定了我这辈子就要庸庸碌碌,再怎么折腾也是枉然。”

受挫了,我们总说:“生活对我太不公平,总让我经历沟壑与坎坷,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犯错了,我们总说:“如果时光还能倒回,我一定不会酿成今天的错,现在只能叹息。”

… 

活到现在,我们总以为,人生已成定局,想做的事情当初没有做,一切都来不及了。

殊不知,人生之路还尚早,是我们自己把年龄当成了限制,当成了阻碍。即便当初因拖延错过了美好的机遇,但倘若这件事现在依然是你想做的,那么从这一刻开始也不晚。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说起“摩西奶奶”,许多朋友都不陌生,她是一位风靡全球的风俗画画家,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她原是一位农场工人,喜欢刺绣乡村景色。76 岁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80 岁时,在纽约举办个展;90 岁时,作品畅销欧美。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里,她共创作了1600 幅作品,成为最高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

 

摩西奶奶名声大噪后,有不少粉丝和画商给她寄来信件,内容大多是恭维或索要画作。唯独让摩西奶奶记忆深刻的是一位署名为“春水上行”的日本年轻人的来信。

他在信中向摩西奶奶诉说:自己热爱文学,很想从事写作。

大学毕业后,迫于生活压力和亲人的期许,选择了从医,但他并不喜欢这项工作。现在已经年近三十岁了,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去追求拖延已久的热爱之事——写作。

摩西奶奶结合自己百岁的人生阅历所得,给他回复了一句话:

“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八十岁了!”

多年后,日本诞生了一位知名的作家,渡边淳一。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当年给摩西奶奶写信请教人生问题的年轻人——春水上行。

无论你是20 岁、40 岁、60 岁,还是中间的任何一个年龄,对于你真正喜欢的、想要完成的事情来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最糟糕的是,用年龄束缚“可能性”,让这些事无止境地被拖延下去,直至生命结束,一辈子也没有去做它们。

你会在空格处填什么?

不要太介意年纪,要关注在你的余生还有无数可能。如果你暂时想不到哪些事情对你而言最为重要,或者不晓得拖延哪些行动会让你在将来感到遗憾,你可以参考作家爱丽丝·孔宁·塞尔比给听众们提供过的两个充满能量的短句,试着把它补全:

第1 句话

“我马上就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了,我最失望的是我没有。”

看到这句话时,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多半就是此时立刻想做的事。既然如此,何必将它一拖再拖呢?

第2 句话

“我马上就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了,我非常庆幸自己。”

这次你填写的内容,和前面空格处的内容一样吗?是你已经完成的事吗?

无论你想做什么,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也许,在40 岁或60 岁的时候,你的身体和精力比不上20 岁时,可你要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的经验也是一架坚固有力的梯子!


后 记

POSTSCRIPT 

嗨,亲爱的朋友!当你在翻看这一页时,如果已经阅读完了本书70%的内容,那我真的忍不住要恭喜你,你完成了一次超级给力的阅读之旅,迈出了战胜拖延的第一步。

此刻,相信你对拖延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改善拖延,不只是改掉某一个不理性的推迟行为,而是从内至外展开了一场自我更新的革命;当我们战胜拖延时,就等于重塑了自我。

我在阅读贝蒂·弗里德曼的《生命之泉》时,曾被里面的一段话深深感动;更确切地说,我在这段话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而后为自己感动。在此,我想与你一起分享:

“到了这个年纪,我才真正成为了我自己。我花了几年时间,终于将遗失的碎片一一补齐,现在我可以用诚实和宽容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坦然地向前迎接未知的未来了。我再也不会滞留在过去的时光里,我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从前的我,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拖延过、逃避过。现在,我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了不完美的生活;我敢承认内心的恐惧,并带着这份恐惧迈出微小的步伐,用行动替代逃避。

在战胜拖延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 体重——减重30 斤,体重、体脂率、体型均达标。

○ 睡眠——从熬夜改善到每晚睡眠7~8 小时。

○ 运动——从跑不足1 公里,到轻松完成5 公里。

○ 电影——每年观看>30 部电影,写>10 篇影评。

○ 工作——管理咨询、心理咨询、写作,相辅相成。

○ 情感——周末陪伴家人,徒步远足,野外郊游,共度美好时光。

现在,轮到你了,你准备在哪些方面改善或精进自己呢?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给自己定个目标和计划吧!希望这一次,你可以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看起来像最好的自己!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