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14
书名:再拖延人就废了:拖延症患者的54条自救指 作者:谷鹏磊,相文娣 本章字数:6613字 发布时间:2024-07-20

自救指南 46

休息不等于蒙头睡觉,什么都不做

有三种东西可以保证人们愉快地工作:

他们必须适合这项工作;他们不会投入超出承受能力的精力;

他们必须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约翰·鲁斯金

忙碌了大半年,张芮总算赶在中秋节之际申请了年假,希望能多休息一段时间。

假期才过了三天,张芮就有点儿“不适应”了,他感觉越休息越累。想看看书,学习一会儿,刚坐下来就感觉浑身都软绵绵的,还不停地犯困。照理说,前一天晚上并没有熬夜,足足睡了10 小时呢!打开电脑,想做点儿简单的工作,不需要太费脑子的,可还是没办法集中精力。午后,他小憩了一会儿,没想到睡了一觉之后,更觉得提不起精神了。

原本安排在假期看的三本书,连半本也没看完;计划好刷一刷平日里感兴趣却没空看的电影,也是一部也没看成……这样浑浑噩噩的状态,让张芮觉得假期都被浪费了,一股焦虑感油然而生。

人在感到疲累时,休息是缓释身心的唯一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休息都能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以张芮来说,他在假期体验到的是——越休息越觉得累,越休息压力越大,不自觉地焦虑和担忧。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他用错了休息方法!

许多人对休息这件事存在误解,总觉得休息和工作是对立的关系,选择休息就要彻底放下工作,甚至是蒙头睡觉,什么都不做!

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累了就请假或辞职,安心在家休养?睡上一整天,又真的能缓解疲惫吗?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这不符合现实原则,且更不是休息的要义。

积极休息VS 消极休息

休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此处的消极和积极与情绪状态无关,而是指休息方式。

消极休息,是指一般的静止休息、睡眠等,以“静”为主,缺乏灵活性。

积极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对机体进行恢复。

农业上有一个术语叫间作套种,这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种田的方法。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出经验:间作套种可以合理配置作物群体,让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效地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交错利用土壤肥力,实现养地增产的目的。

当我们长期持续从事同一项工作,脑力和体力就会产生疲劳,让大脑活动能力降低,精力涣散。此时,如果能够适当地改变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兴奋点,而原来的兴奋点会受到抑制,让脑力和体力得到调剂与放松。

莫法特休息法

英文《新约·圣经》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每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据他的一位朋友讲,他的书房里有三张桌子,一张摆放着他正在翻译的《圣经》译稿,一张摆放的是他的一篇论文的原稿,还有一张桌子摆放着他正在写的一篇侦探小说。然而,莫法特却从未觉得精力不够,或是疲惫憔悴,因为他就是靠从一张书桌挪到另一张书桌来休息的。

多数时候,疲劳都是厌倦的结果。此时,我们是应该停下工作休息,但休息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只躺在床上睡觉。把工作的性质变化一下,疲劳一样可以得到缓解。为了防止工作中出现的疲劳感减慢工作效率,影响我们做事的情绪,我们要经常地变换工作方式、工作地点,或是几种工作互相交叉同时进行,让大脑一直处在新鲜的信息刺激下。这就是莫法特休息法的核心。

事实上,它包含以下五种类型的“工作—休息”模式:

模式1:形象与抽象交替

研究理论问题可以跟学习形象的、具体的问题交替进行,比如,在研究哲学、美学、历史、心理等问题感觉疲惫时,可以去看看小说、散文或图片,这样的话,大脑左半球会得到休息,同时大脑右半球得到了充分利用。之后,再去研究理论问题,就能够恢复充沛的精力。

模式2:脑力与体力交替

这种方式很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进行一段时间的脑力劳动,略感疲惫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出去运动一下,如散步、慢跑一会儿,你就会感到精神焕发。

模式3:动与静交替

长时间用一个姿势学习、写作或阅读,很容易感到疲劳,适当地改变一下姿势,或是变换一个地点,都可以兴奋神经,消除疲倦。比如,坐着工作一小时后,感到有些累,不妨站起来工作。

模式4:转换问题的切入点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如果切入点不同,大脑的兴奋点就会不一样,这时也能够达到休息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阅读一部理论专著,在从前往后的研读中,觉得很枯燥,身心有疲惫感。

那么,不妨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读,逐渐扩展,这样能让自己兴趣盎然,集中精力。

模式5:工作与娱乐交替

工作是必需的,娱乐也不可少,和谐的生活需要有张有弛,方能长久。突击式的工作只适合一时,时间久了,必然会引发危害。在紧张工作的间隙,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爬爬山,体会一下休闲生活的乐趣,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愉悦身心的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创造力,甚至获得某些灵感的启示。


自救指南 47

进行任务分配时,以专注力为中心我全神贯注,仿佛世界上除了时间之外一无所有。

——查尔斯·金斯利

艾莎读了不少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也对自己的生活细节重新进行了规划,比如:乘坐公交地铁的小时,不再刷短视频,而是用来读书;她缩减了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节省下来的时间去练习了书法;她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毋庸置疑,这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是有效的,尽管形式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即时间置换。可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艾莎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突破一天只有24 时的壁垒!她想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艾莎所用的方法,是以时间为中心进行任务分配,运用这种方法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偶尔还是会让人感觉时间太少、不够用;似乎没做几件事情,一天就过去了。虽然没有浪费,可效率难以获得明显的提升。

刚从事自由职业时,我也按照时间来给自己分配工作,除了不用通勤以外,基本上和上班族没什么区别。早上点半开始工作,中午11 点半准备午餐。12 点吃过午餐后,休息一个半小时,下午继续工作到点钟。

这样的安排相对规律,但我很快也发现了弊端:第一,每天的产出量不固定,状态好可以多写点内容,状态不好就是完成两篇文章的量;第二,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其他喜欢的事情,读书、运动都要安排在“下班”以后。

这简直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坐班,根本没有让自由职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后来,我无意间接触到日本神经科医生、作家桦泽紫苑提出的一个理念,它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模式,也改善了我的生活质量,使我受益匪浅!

以专注力为中心分配任务

桦泽紫苑认为:提升专注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轻松将工作量提高倍或倍!用公式表示的话,即:专注力(工作效率)×时间=工作量大脑存在精力峰值时段,如果在专注力高的时间段,做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那么产出的工作量就会加大。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工作,把写作的任务安排在上午点半到11 点半,这三个小时是我专注力最高的时段,我会屏蔽一切干扰,专注地写稿。

为了均摊任务量,保证稿件的进度,我给每天定了一个5000 字的


任务标尺。

当我尝试这样做的时候,发现个小时专注工作,基本上可以完成这一任务量的70%~80%,也就是3500~4000 字。这样的话,午休后再工作1~1.5 小时,就能够完成每天的既定任务了。

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一个上午也可能就把工作处理完了,节省出来的时间,完全可以做另外的安排。

借助运动重启专注力

在感觉有点疲劳时,我会及时停下来,按照桦泽紫苑的另外一条建议来行动——借助运动来重启专注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还能让身体和头脑重新充满活力。

有氧运动对头脑是很有益处的,作为神经科医生的桦泽紫苑解释说:我们在进行有氧运动的时候,头脑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物质,它对脑神经的成长发育和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头脑还会分泌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提高人的兴致,使人产生幸福感。适度地运动之后,不仅能提高人的专注力,还可以让记忆力、思考能力、工作执行能力等多种脑机能得到提高。

大汗淋漓的畅快感,会消除疲惫,让专注力重启。这个时候,我会重新进入学习或工作状态,有时是阅读心理学专业的书籍,有时是更新公众号的文章,抑或是为后续的工作任务做准备,列出框架或要点,这样也有助于第二天更高效地启动工作。

借助这些分享,希望大家也能够对时间管理有一个新角度的认知:时间管理的本质不是时间,而是工作效率。与其把时间进行分割,不如按照专注力来进行任务分配,在适合的时间做适合的事,以求获得高效的工作与优质的生活。


自救指南 48

训练专注力,远离“三分钟热度”

我们培养了某些习惯,这些习惯也会开始培养我们。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儿时经常观摩父亲绘画和泥塑。父亲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和泥塑,但在这方面却极具天赋,且大多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乐观的态度,他怎么能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还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麦格尼格尔说起,有一次父亲趁休息的时间,准备创作一件泥塑作品。万事俱备后,父亲开始着手工作。此时,隔壁宿舍的几个工友在闲聊,时而讲个有趣的段子,时而发出爆笑的声音。父亲很感兴趣,就暂时停下了手里的活,在宿舍里听热闹。等他醒悟过来继续创作泥塑时,却发现灵感已经荡然无存,那件作品也就搁置了。

这件事给父亲带来了启发,他提醒凯利·麦格尼格尔:“当你决定了一件事,千万不要被外力影响,因为你决定了,说明你已经深思熟虑、考虑周详了,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完成,天大的事情也要为此让路,要不然你可能会失去宝贵的东西。”

父亲给麦格尼格尔的忠告,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适用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决心和勇气,也不缺少会制订目标和计划的人,唯独缺少在对的道路上从一而终、坚持走下去的人。许多人往往是在刚开始时有一股新鲜劲儿,一段时间后惰性就开始冒泡,纵容着自己一点点地偷懒,今天该看的拖到明天,明天该做的拖到后天,到最后索性就不做了。直到有一天,回首过往的岁月,才发现自己没能完整地学会任何一项业余技能,也没有在事业上做出什么成绩。日子就在平庸中流过,人也变得越来越迷茫。

很多人都在问,要如何改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

面对懒惰,面对拖延,面对诱惑,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专注!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在哪儿?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以比尔·盖茨的实力,他可以买下

纽约,可以去做房地产,但他专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发,而没有被市场中的其他诱惑吸引。想要提升自控力,打败三分钟热度,就得培养专注力。远离“三分钟热度”的自救指南 

自救指南1:设定可以提升专注力的目标

给自己设定一个自觉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的目标,你会惊喜地发现: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比如,你今天要写一个方案,那就要求自己在1小时之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方案的初稿写出来。

自救指南2: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观看喜欢的电影、阅读喜欢的书籍、玩喜欢的游戏时,时间过得特别快,你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杂念,完全沉浸于其中,从未想过去做点儿别的。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时,懒惰和拖延往往不会出现。平时,可以多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沉浸于其中。这样做不仅能陶冶心情,还可以训练专注力。

自救指南3:制订的计划一定要循序渐进

计划的重要性毋庸赘述,我们有时候之所以会犯“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就是因为计划不够合理,要么是不够清晰明确,要么是强度过大,没有体现出循序渐进性。如果你不太了解如何制订计划,可以参考“自救指南14:不只要有截止日期,还要有行动计划”。

自救指南4:与志趣相投的伙伴相互监督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平日里一起努力,松懈时互相监督,失败时相互鼓励,这样才能离目标更近一点,不至于轻易放弃。

195 

自救指南 49

扔掉无用的物品,重建生活的秩序建立秩序不在于拥有的物品的数量,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想要自己所拥有的物品。

——格雷琴·鲁宾

回想起我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那些年,内心感触颇多。

那时,我们都还住在老旧的平房里。客厅的沙发上经常放着两三件衣服,有时甚至放着一摞洗干净的衣服,穿的时候直接拿;这样的情景,在卧室里也很常见;厨房里的各种锅,有的放在地上,有的放在灶台上。总之,一切都是凌乱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你看见×× 了吗?找不到了……”

东西太多了,太杂乱无章了,找起来必然很费力。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应该囤放这些衣物的地方,被老旧的物件占得太满了。衣柜里的挂杆上,还有爸妈二十几岁时的大衣,床箱里还有他们结婚时的被面;厨房里那些老旧不堪的盘子和碗,也早就该从橱柜里消失了,毕竟一年都不会被拿出来一两次。

父母在早年的生活中,吃了不少苦,总觉得家里的一瓢一碗都是靠辛苦赚下来的,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彻底扔掉,如同在割舍他们曾经的付出。然而,这种在形式上的持有,换来的是凌乱和逼仄,是美好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享受,无用的东西又耗费了太多的空间和精力。

自我损耗

为什么逛街会让人疲惫不堪?为什么衣服多了反而“没的可穿”?为什么桌面和房间里的物品多了会让人心生烦乱?原因就是,逛街买东西要挑选,衣服多了要选择,选择就要做决策,做决策就要消耗精力;物品多了需要整理,整理的时间和精力与物品的量成正比。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过一个“自我损耗”理论: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是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是在损耗你的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你的执行能力和意志力都会下降。

断舍离

在物资短缺的岁月,谁持有的货物多,谁的生活就会好一些。

可在物质丰盈的时代,生活已不再如从前,持有也不代表幸福,更不能等同于美好。拥有的物品,不一定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但它一定会侵占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耗费我们的精力。

我曾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关注各种微信大号、微博大咖,以及眼花缭乱的APP 上,热衷于囤积衣物、家居用品……结果呢?

多数的信息内容我并没有记住,常用的APP 依旧是那几个,大量的物品把家里塞得满满当当,而我却没有体会到“拥有”和“多”的美好。

拥有物品,就等于把能量耗费在物品上。从那时开始,我决定通过断舍离摆脱混沌的状态,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清除无用的东西,不让过度的物质侵占我的空间和生活。事实证明,断舍离对治愈拖延、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有积极的效用。

当书桌上只剩下一盏台灯、一台电脑时,再没有任何物品耗散我的注意力;当衣橱里只剩下几套精致而舒适的衣服时,再不用耗费时间纠结于选择……从简后的生活,感觉世界变得清静了,真正要做的、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也开始清晰地浮现出来。

丢弃的艺术

美国作家布鲁克斯·帕玛说过:“垃圾或杂物,包括你保留的但对你不再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损坏了的,也可能是崭新的,无论如何,它们都已经失去了价值,所以成了垃圾。这些东西一无是处,当然不能提高你的生活品质。相反,它们是优良生活的牵绊,是焕发生机的阻碍,也是你必须清除掉的绊脚石。

丢掉无用的杂物,不仅仅是一项清洁工作,更是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性的思维,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身心,做一次彻底的清除,凸显出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事物上,换来高效、高质的人生。那么,该如何践行“丢弃的艺术”呢?

自救指南1:及时清退搁置不用的物品

近一两年内没有再使用过的东西,且没有预定要使用的东西,再次被使用的概率就很低了。最常见的就是化妆品、包包、衣服等,要么过了保质期,要么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自己,与其让它们占用生活空间,不如及时清退。

自救指南2:扔掉有待修理的老旧物品

那些老旧的、坏掉的家用电器、手表、玩具、厨房用品等,如果它们无法奇迹般地自行复原,或是即便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能够修理好,但也不太好用,那么就干脆扔掉吧!

自救指南3:丢弃让你感觉不好的物品

《丢掉50样东西,找回100分人生》的作者盖尔·布兰克说:“如果有些东西让你心情沉重或感觉不好,让你觉得疲倦,或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上无法更进一步,那么它就得离开。我们应该用‘它让我感觉如何’为标准,仔细检查周遭每一样用品。”

保留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东西,只会让你无法脱离过去的牵绊。远离牵绊自己前行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轻装上阵,重建内心的秩序,拥有款待自己的空间,更好地掌控生活。所以,前任的照片、上一段婚姻的婚纱、未录取的通知书、亲人灾难事故的简报等,统统丢弃吧!

从现在开始,别再把情感、精力、空间用在那些已经毫无价值的事物上了,要列一个用品清单,关注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需要的东西,把那些不再重要、不再需要的东西彻底清理掉,腾出更多的空间给现在,用来享受此时此刻的生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