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42
少一点未完成事件,就少一点内耗
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佚名
小蕊昨天和男友吵架了,两人闹起了冷战,至今谁也没联系谁。
经过了二十个小时的冷却期,小蕊已经意识到了,昨天是因为她说了那些刺耳的话,才彻底激怒了男友。想起这一点,她也涌起了自责。小蕊想发消息跟男友道歉,可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主动开口,就一直僵持着。
上班路上,小蕊不停地回顾昨天发生的事,反复思索那些想说而未说的话,以至于差点儿坐过了站。到了公司,同事跟她打招呼,她表面点头示意,实则心不在焉。至于工作,更是没心思投入,整个上午都心神恍惚,不停地打开微信,查看男友是否发来消息。这一场未解决的吵架风波,几乎占据了小蕊全部的心思。
有人曾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结果发现,经过白纸的孩子多半都会很自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变成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不只是小孩子,就连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有把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没有完成的事件,无法满足的需求,会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未完成事件会消耗心理资源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同时完成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一组给予40分钟的解题时间,另一组只给20分钟的解题时间。结果发现,那些已经完成题目的人,在第二天的回访中很快就忘记了题目的内容,而那些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测试题的受试者,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题目的细节。那道没有做完的题,成了一个“未完成事件”,占据着受试者的心理空间,消耗着他们潜在的心理资源,有些人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依然在回想并思考这道题。
从这一角度来说,拖延给人带来的伤害,就是让原本该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变成一个持续存在的未完成事件,占据心理空间,消耗心理资源。积累的未完成事件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大,也就越无法聚焦于当下,全情投入到该做的事情中,继而制造更多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不仅指那些没有完成的事,也包括未满足的情感。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处理较多的往往是后者,比如:一段关系的崩裂、一个不告而别的人,总是令人难以接受。这种缺憾是持续的,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人们会感到猝不及防,很难在短期内接受,继而引发焦虑和痛苦。
在上述案例中,小蕊和男友吵架闹冷战,这件事情就是和情感有关的。她没有及时地解决关系冲突,整个人的思绪都被卡在了这件事上,致使自己无心做其他的事情。如果这件事一直不解决,甚至闹到了分手的地步,那么小蕊的这种状态还会持续或加剧。
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低效、拖延、沮丧、抑郁等各种问题都会相继涌现。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事实上,那些未能完成的、令人遗憾的、无法释怀的东西,时间是没办法替我们解决的。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去逃避面对心中的遗憾,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未完成事件”所控制。
没有谁能真正逃开它们,只有真正接受心灵深处那些“未完成事件”,鼓起勇气重新经历它们,为每一个结果负责,才可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在心理咨询中,未完成的情结一旦形成,通常要借助宣泄与补偿的方式来进行纠正。当事人要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知,认识并清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继而获得人格上的完整。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中发现了“未完成事件”,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使潜意识意识化,重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从而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例如,写一封私密的信、角色扮演、心理剧等,面对并接纳自己的过去,走出“未完成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在当下的生活中继续制造“未完成事件”。
在情感上的问题上,要及时沟通解决,让压抑的情绪得到舒缓;在工作和学习的问题上,要杜绝拖延。任何时候都不要抱有“先这样吧”“等一会儿”“明天再做”的想法,该解决的问题、该完成的任务,立刻就去做,1 秒也不要推迟。选择执行后,也要一气呵成,不要中途磨磨蹭蹭、拖拖拉拉,避免因松懈和懒散把既定的任务变成“未完成事件”,为之消耗宝贵的思想精力与心理能量。
自救指南 43
需要反复操作的事,不妨规格化处理艰难的工作之所以变得艰难,是因为你选择在错误的时间处理一件原本很简单的工作。
——伯纳德·梅尔泽
欣悦在一家事务所工作,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她制作了七八枚不同的橡皮章,包括年月日章、裁决章、姓名章、住址章……
这样一来,需要附加哪一项内容,就可以直接用橡皮章解决,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写字的右手。
不仅是橡皮章,欣悦还有不少其他的提效方法。每次完成一项任务后,她都会把工作中所用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来,制作成档案存放。这一套工作程序出来后,待后续有同事进行类似的项目时,就可以直接作为参考,大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有些工作需要发散性思维,需要拿出颇具创意的成果;也有一些工作,需要反复操作某一程序,略显枯燥和乏味。这样的工作,很容易让人感到厌烦,想要避免因厌恶情绪导致的拖延和低效,就要学会规格化和统一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如何减少重复性操作?
自救指南1:需多次书写的内容,可进行规格化
需要经常书写的同样内容,可以制作成橡皮章,进行规格化管理。在需要时直接在文件上印上该文字、数字,会方便很多,任何人都能够独立完成。
自救指南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一规格化复印
现代办公室中,复印机是很常见的工具,活页复印可以很方便地储存、整理大量的情报,有效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支出。复印这项工作很简单,但复印后的整理工作,许多人都做得不太理想。即便是把重要的情报影印了,但如果处理工作没有做好,那么这种复印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有些人在杂志上看到有用的消息,便将其复印存档,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方法需改进。
影印的目的是方便情报的使用,达到东西一取出即能用的程度,如果把东西简单地粘贴在一个本子上,就会很难更换和添加;放在文件袋里,又不太好找。所以,我们不妨采取活页式复印,活页式归类分档。这样的话,任何时候取阅都很方便。复印用的活页纸,纸张尺寸都要统一,便于整理。
自救指南3:档案的尺寸、薄厚规格要统一
档案可采用规格统一的纸张来复印和整理:如果档案的大小、薄厚不同的话,整理起来会很费劲。如果从一开始就统一样式,便可以缩短查阅时间,且会让复印和整理变得轻松。
现在的复印纸有A 开和B 开两种规格,在复印时有些许的不同:A4
在复印时可印较B5 版面大的文件,而A3 可印更大的版面,但A3 需要用较大的机器,综合考虑,B5最合适。
总而言之,把所有能够标准化的工作全都标准化,让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做,这样即便监管的人不在,也不容易出错。
当工作内容标准化之后,还要立刻找出一套可复制的流程,将其系统化。切记:生活和工作有系统,才能有效率。
自救指南 44
先保证做正确的事,再考虑正确地做事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海森堡
森林管理员走进一片丛林,认真地清理灌木丛。
费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清除完了这片灌木丛,刚直起身来准备享受一下辛苦劳作后的乐趣,却忽然发现:旁边还有一片丛林,而那才是真正需要他去清除的任务。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们总是依据各种准则决定事情
的优先次序。有一项关于“人们习惯按照怎样的优先次序做事”
的调研,其结果大致如下:
先做有趣的事,再做枯燥的事。
先做熟悉的事,再做不熟悉的事。
先做容易做的事,再做难做的事。
先做别人的事,再做自己的事。
先做喜欢做的事,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先做已发生的事,再做未发生的事。
先做紧迫的事,再做不紧迫的事。
先做经过筹划的事,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再做难以完成的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上述的这些准则,只是多数人的思维习惯,但均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效率VS 效能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颇,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应先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
在德鲁克的这段话中,效率VS 效能,正确地做事VS 做正确的事,是两组并列的概念。日常工作中,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效率——正确地做事”,就像森林管理员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清除灌木丛;实际上,比效率更重要的问题是“效能——做正确的事”,保证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做正确的事情,往往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接下来,我们只需按照这个方向或目标去做事就行了。此时,我们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上努力着。然而,把事情做对,仅仅是工作的过程,虽然也强调了效率,可如果不能把效率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所谓的效率就只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正确地做事,无疑能让我们更快地朝着目标前进;如果做的不是正确的事,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是方向的问题,选择错了,方向就错了,努力就成了白费。
如何确保做正确的事?
自救指南1: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当多种问题同时存在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避免短视。有些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有些问题之间则不存在关联。
对于有关联的问题,要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解决策略;对于不存在相关性的问题,要进行识别分类,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自救指南2:行动之前,确认自己在解决根本问题
工作是一个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问题和解决办法就摆在眼前,但有时却需要层层剥茧,找出真正的根源问题。所以,在行动之前,你必须确认自己正在解决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切记要忙在点子上,解决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问题。
自救指南3:懂得说“不”,专注自己的进度
高效能人士都懂得说“不”,任何干扰他们专注力的人和事,都被统统抛在工作之外。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能力,不要让额外的要求扰乱自己的工作进度。当犹豫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时,先问问自己:我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是否会影响进度?这样做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到他人?就算答应了,能否真的达到对方的期望?想通了这些问题后,就不难做决定了。
养成只做正确之事的习惯,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你的工作效能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唯有时刻忙在点子上,才不会浪费时间,让付出变成一场徒劳。
自救指南 45
时不时地离开工作,让大脑放松一下时不时离开工作放松一下,是个非常好的习惯。
当你回到工作时,作出的判断会更加准确,而持续工作会降低你的判断力。
——达·芬奇
鱼鱼正在学习一款全新的制图软件,为了尽快地掌握这项技能,他简直快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晚上也熬到半夜。结果,学习的效果并没有他预想得那么好,大脑也变得愈发“迟钝”。渐渐地,鱼鱼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偶尔因为疲乏,连线上的直播课程他也懒得听了。老师一共安排了7个项目的作业,他已经拖延迟交了2 个。
大脑只占体重的2%,可它需要人体25% 的氧气供给,因为思考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长时间连续工作,并不是高产出的最佳途径,它只会让五感变得迟钝。当我们的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恢复,就会导致我们判断失误,降低创造力,甚至无法合理地评估风险。
如果你经常跟着手机软件中的运动课程一起训练,尤其是抗阻训练,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动作,在完成一组训练后,都会安排间歇休息,目的是让我们的肌肉得到休息,然后继续下一组的训练。思维和肌肉一样,也需要用间断性的休息来获得再生。
身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深知灵感的重要性。但说实话,那种忽然给头脑带来冲击与启发的感觉,并不会经常存在,它更像是瞬间一现的昙花。更有意思的是,我几乎没有在工作时获得过灵感,反倒是在跑步、喝茶、听音乐,或是沐浴、晒太阳的时候,会忽然间灵机一动,诞生一些想法和感悟。
不只是普通人如此,那些富有创造力又高产的艺术家,也需要定期地放下工作,在白天里小憩一下,恢复思维精力。据说,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期间,为了保持稳定的产出,有时会在白天花几个小时做梦,不管圣母感恩教堂的副院长怎么催促,他都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后来,达·芬奇在《论绘画》中解释道:“时不时离开工作放松一下,是个非常好的习惯。当你回到工作时,作出的判断会更加准确,而持续工作会降低你的判断力。”
迸发创造性灵感的自救指南
间歇性休息可以促使精力再生,这一点我们已经知晓,但是间歇性休息该怎样进行呢?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迸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呢?
自救指南1:结合精力曲线,找对间歇性休息的时间
人的精力是一条波动的曲线,有高低之分。我们之前提到过“精力峰值”的概念,当精力值处于高点的时候,最好选择处理重要的事务;待精力值逐渐滑落至低点,自己感觉很疲惫时,就要用间歇休息来放松一下,让思维精力再生,重获灵感。
自救指南2:找到并记住可以给你带来灵感的事情
在平日的生活中,多留意一下自己在做哪些事情的时候,既感到舒适放松,又能萌生出想法与感悟。如果有的话,将其作为灵感获取源,在间歇休息时不妨做这些事,帮助自己恢复思维精力。就我个人而言,看书、看电影、泡茶,都属于我的灵感产生机制。
自救指南3:随时随地记录一闪而逝的灵感和想法
很多人都有过“忘记灵感”的遗憾,在做某一件事情或看到某一情景时,脑子里灵机一闪冒出了一些想法,但因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鉴于此,我们可以准备一个专用的小本,或是制定一份电子手账,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灵感的习惯。休息的时候,适当翻看一下,说不定当初的灵感会给现在的自己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