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38
与消极懒散的人刻意拉开距离机会只敲一次门,而诱惑则在不停地按你的门铃。
——佚名
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社交网络,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直接影响我们的状态。特别是碰到了拖延症患者,你原本坚定信念想要一鼓作气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可他们却在你耳边不停地发出充满诱惑力的“召唤”,结果,你可能就忍不住凑了上去。等你回过神来时,才发现那些“诱惑”都是无聊至极的东西,可惜,时间已经浪费了,回不来了。
以上的情景,在张浩的生活中经常发生。更为严重的是,他身边还有一个消极怠工的家伙,整天在他面前不停地晃荡,向他宣扬“工作无趣”“人生无望”的口号,让他闹心至极。张浩形容自己说:“我就是一个普通青年,没有超强的自控力,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现在正处于迷茫期呢!每天看见他的懒散样,听着他的消极语录,情绪一落千丈。”
我完全理解张浩的处境与感受,周围有一个消极怠工的同事,喋喋不休地传递着负能量,确实影响心情。但是,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们就跟他一起“随波逐流”,这不是理性的处理方式。在消极因素的干扰之下,我们要学会努力为自己营造积极的氛围。
应对消极懒散者的自救指南
自救指南1:专注于自己的事,忽视懒散者的言行
罗宾斯说过:“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偷懒的同事,而不是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当你周围有消极懒散者,终日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时,不管他在做什么,都不要去琢磨他,而是要专注于自己的事。当你成功地屏蔽他的言行,完成了一项任务时,你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会带给你更多正向的力量。
自救指南2:谈及与工作无关的事时,不要被诱惑懒散的人有一个毛病,做事时总是“开小差”,一会儿喝杯咖啡,一会儿去趟厕所,一会儿再看看新闻,有时还会找旁人聊聊天。当他找到你,谈及与工作无关的事时,千万不要被诱惑。
一旦你被他诱惑了,拖延就会立刻出现,结果就是你必须为这一刻的闲聊,付出加班的代价。你要坚定地告诉对方:“我现在正忙,回聊。”你的拒绝,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的态度,识趣地不再“拉拢”你。
自救指南3:划分清楚职责,避免受到牵连跟懒散的人合作是最要命的事,如果偏偏不凑巧,你所在的团队就有这样的人,那你一定要摆明态度,事先划分清楚职责,并且还要让团队的其他成员都知道——懒散者负责哪一个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他把消极怠工导致的麻烦推给你(或他人)。在大家都知晓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保证无辜者不受牵连。
自救指南4:刻意疏远懒散之人,与积极的人为伍
如果整天跟悲观消极的人聊天,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总要花费一点时间才能把自己从坏情绪中拉出来。这种不必要的精力耗费能省则省,对懒散的拖延者不妨刻意拉开距离,多与积极向上、行动力强的人为伍,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其实,为自己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没有固定的标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适用于自己的规则。有了这样的“框架”,即便周围存在拖拉消极的人,不断地发出抱怨声,我们也可以稳住自己的心,及时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自救指南 39
与“星期一综合征”挥手道别我们怎样度过一天,就会怎样度过一生。
——安妮·迪拉德
“又到星期一了!”栗子小姐刚被闹铃吵醒,就忍不住发出一声哀叹,躺在床上露出一副无精打采的神情。她想到,经理要的一份报告还没写完,一批待审核的项目规划还在办公桌上,还有下午的会场安排……昨天她2 点钟才睡觉,现在脑子懵懵的,完全不想动。
无奈,起床的时间已经到了,且星期一很容易堵车,栗子小姐再不情愿,也得从床上爬起来了。她没有吃早饭,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就随身带着出门了。
星期一意味着又要开始忙碌而辛苦的一周了。所以,对不少职场人来说,星期一就是“黑色”与“灾难”的代名词。这种惊恐和抗拒,甚至在周日的傍晚就会提前到来。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人很难打起精神做事,而拖延导致的低效状态,又会进一步加重 忧郁和烦躁。
无奈的是,星期一不是“偶然”,它会周而复始地出现。我们不能每次都“坐等”它过去,而是要积极地想办法打破恶性循环,与“星期一综合征”挥手道别。
如何远离“星期一综合征”?
自救指南1:周五的放松要适可而止在多数人看来,从周五晚上一直到周日晚上,都属于“假期”。
所以,休息日的计划,往往从周五晚上就开始了。对于忙碌了一周的学生和上班族来说,周五晚上的幸福感是最强烈的,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都是为了缓解身心的疲惫,只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周五晚上不要太过放纵,如熬通宵打游戏、唱KTV
到凌晨两三点,把所有的精力都在这一晚上释放出去。这样做会打乱作息时间,导致周六疲惫不堪。
自救指南2:周六可通过运动缓解脑疲乏
周六的时间,可以安排一些耗费体能的活动,如爬山、打球、远足等。运动可以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兴奋和快乐,缓解头脑的疲乏,带来敏捷的思维。重归自然的休闲活动,对身心是一种极大的滋养。和大自然待在一起,能让人敞开内心,释放压抑的情绪。
自救指南3:周日做一点放松身心的事情
周日适合安排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事情,如安静地读书、看一部电影,给自己和家人制作一些美食等。这样的活动比较惬意和放松,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刺激,可以让心绪保持平稳,有利于我们从“休息日”顺利地过渡到“工作日”,更好地恢复工作状态。
自救指南4:把周日晚上视为新一周的起点
到了周日的晚上,有些朋友就会产生一丝恐慌感,因为星期一即将到来。那么,要怎样来应对这种恐慌呢?继续放松不可取,它会加重不安,使得星期一难以“收心”。
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星期日的晚上视为新一周的起点,在这个时间段里,不必做具体的工作,但可以对下一周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中会逐渐浮现出清晰的工作思路,提前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如此,到了星期一早上,我们就不必再预热,可以直接投入工作中,有效地保证了星期一的工作效率。
按照上述的方法试验一下,你可能会发现,星期一也没那么可怕和糟糕。同时,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节假日,能帮助我们克服“节后综合征”。
自救指南 40
放弃“凡事必须亲力亲为”的想法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佚名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摩西率领以色列子民请求上帝,希望能够赐予他们领土。此时,摩西的岳父发现,摩西的工作已经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负荷,如果不及时地阻止他,他必然疲惫不堪,而以色列所有的子民也会继续身陷囹圄。
于是,摩西的岳父杰罗塞找到他,劝说道:“你这样做是不行的,会把自己累垮。如果你累垮了,没办法带领子民,以色列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恐慌和灾难中!听我说,你不能再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了,把你手下的人分成几个小组,每组1000 人;再将这1000 人分成10 组,每组100 人;再将这100 人分成2 组,每组50 人;再将这50 人分成5 组,每组10 人。你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让他来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当组长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再让他来找你。”
摩西听取了杰罗塞的建议,并立刻执行。果然,他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那些一直拖着没能去做的要事了!
他的子民在遇到事情之后,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慌慌张张,而是学会自己想办法。事实也证明,他们完全有能力把问题解决好。
如果你身在企业的管理层,那么这个故事蕴含的寓意,你一定不会陌生。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时间更有价值,渴望提升自己与时间之间的默契,就要放弃“凡事必须亲力亲为”的想法,学会授权。肯·默雷尔在《有效授权》一书中是这样定义授权的:“授权,是对权力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分配,是对责任的分担。”所谓创造性的分配,就是通过权力的下放和分配,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授权是一门管理艺术,而不是简单粗狂地将手中的权利和义务交给一个自认为信得过的人,然后心安理得地坐等结果。倘若对方很有责任心,也许能够递交给你一份相对满意的结果,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对方不可靠,结果可能比你亲力亲为的效率还要低。
怎样确保有效授权?
那么,怎样授权才能实现预期的初衷,避免“所托非人”的结果呢?
自救指南1:不要直接授权,要进行培养和带领
如果你觉得,某个下属有能力独立执行某项权力,记得不要直接授权给他。你可以先选择一项可以相互配合的工作,你们两个一起去完成。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对他进行培训、考察,逐渐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后再赋予他相应的权力。
自救指南2:授权之前,让对方拟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有些管理层的朋友,一股脑地把权力给了某个下属,而被授权的这个人心里“没有底”,顿时就慌了。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授权之前,先让授权对象制订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这既是一种暗示,让他有所准备;也是一种考验,判断他是否具备承担这份权力的能力。
自救指南3: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让被授权人自主决策
有些人授权之后,总觉得不太放心,尤其是在情况有变的时候,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授权的最意义在于,希望有人可以在关键时刻为你分忧解难,减少你的工作量和精力耗损。如果你不能培养被授权人的这种能力,授权毫无意义。当情况有变时,一方面你要紧密关注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不要有点风吹草动就从暗中“杀出来”,试图夺回权柄改变局面。不妨多一些耐心,考察一下授权的对象是否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应当把精力用在刀刃上,避免因处理过多琐事而延误重要的大事。授权的意义,就是把管理者从鸡毛蒜皮的琐事中抽离出来,专注心力去执行战略层面的任务,让“付出与收益”变得更有价值!
自救指南 41
实在做不来的事情,不如交给其他人
智慧的艺术,就在于知道应该忽略什么的艺术。
——威廉·詹姆斯
公司派萨姆到国外进行商务谈判,原计划是准备跟5 家规模
不同的公司进行会谈,时间是半个月。为了争取更好的结果,萨姆率先选择了发展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进行洽谈。只是他没料到,这次会谈可谓“出师不利”。
由于对方是跨国公司,一直希望可以借助潜在合伙伙伴的力量来拓展中国及亚洲的市场。所以,它希望合作伙伴有强大的实力和市场资源,或是丰富的商业渠道。然而,萨姆所在的公司,根本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因而未能博得对方的青睐。
萨姆没有理性地分析客观情势,而是自顾自地坚信,只要把握住和对方的合作机会,就能借助他们的实力快速打开欧洲市场。
四天过去了,萨姆的一厢情愿并没有让谈判工作获得任何进展,而他却坚持不放手,总惦记还有反转的机会。萨姆又在这家公司身上耗费了2 天的时间,直至对方明确表明,这次谈判就此终止,他才心灰意冷地离开。
由于在这家跨国公司身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萨姆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剩余的几家公司认真商谈了。最后,这场欧洲之行以失败收场,萨姆因办事不力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不难看出,萨姆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未能认清客观情势,根据局势变化作出合适的选择,导致自己在无法企及的目标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其他的工作。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经常会发生,比如:有些人很固执、很倔强,总惦记“挑战”自我,不考虑实际情况,不思索能否做得来,也不顾结果如何,就是要去“逞能”一番。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事情也没做好,还制造了更多的麻烦。
对每个人而言,时间都是有限的,一天的工作时间最多可能达到16 个小时乃至更多,如果把时间耗在那些“实力不足以完成”
的事情上,整体的工作就会停止,其他工作所需的时间也会被挤压。
与其死撑,不如将这份工作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做。
停止“内耗”的自救指南
就工作而言,我们要让每一分付出都有价值,而不是一厢情愿、罔顾客观现实,盲目地逞能,陷入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内耗”之中。
在这里,给朋友们提供两点建议。
自救指南1:拒绝做“无用功”
倘若自己现阶段的能力不足以完成某项任务,那么,没必要刻意逞强,不妨交给其他人去做。清醒地认识自我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交给其他人去做,不代表你就是“失败者”或“无能”,
要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自己。同时,也可以向其他人学习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如果做不来非要死撑,那才是“无用功”,不仅无益于自身的成长,还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展,甚至到了最后关头,还要其他人来“救急”,帮忙收拾残局。
自救指南2:脚踏实地,积累经验
逞能的背后往往是好高骛远,脑子里装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总希冀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从而引来他人的仰慕,成为众人的焦点。殊不知,伟大都是熬出来的,需要点滴的积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存高远是好事,但需要脚踏实地。
否则的话,不但得不到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可能失去眼前拥有的。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盲目地逞能,这是费时又费力的选择。把这些时间充分用在自己会做的、能做好的事情上,多创造一些价值和效益,更明智、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