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34
离开办公室前,把办公桌整理干净
如果你能把办公桌收拾得井井有条,你会发现工作其实很简单,而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罗南·威廉士
文森是销售型设计师,既要设计方案,还要跟业主沟通对接。
自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他忙得不可开交,总是跟我抱怨:“老是有事拖后腿,好像怎么都做不完!”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应邀去了文森的工作室,“观摩”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
说实话,走进文森的办公室,我简直惊呆了!
杂乱无章的办公桌上,堆放着各种图纸、笔等物件。桌子上的空间只能放下两只手,一点空余之地都没有。桌子边上的文件架,无序地插满了各种文件夹,有之前业主的资料初稿、新稿、资料混杂在一块,文件架上还歪斜地放着几本名著,上面落满了灰尘。
再看文森的电脑显示器,屏幕周围被贴上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参差不齐。便利贴上记录的内容,有之前的合作日期,有业主的联系方式,还有紧急事情的提示。
这时,文森的合伙人打来电话,让他把前段时间某个业主的设计稿找出来。他先是看了一眼杂乱无章的桌面,又在一堆文件夹里盲目地乱翻,看起来毫无头绪。十几分钟过去了,合伙人又打来电话催促,文森还是没找到,只好告诉对方“找到后给你送过去”。
目睹了这一切后,我跟文森说:“今天的‘观摩’就到这儿吧!
我觉得,你还是把办公室好好收拾一下吧!我在这待了半个小时,一直在看你找东西……”
相关专家研究发现:桌面凌乱不堪的人,往往都是工作效率低下的拖延症患者。至于原因,再简单不过:处在乱糟糟的环境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东西。原本1分钟就能够做好的事,却因东西混乱不堪而耽误正事。
如何整理办公桌?
最容易变得杂乱的地方东西越少,越能证明我们可以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当这些平凡而琐碎的事物都在掌控之下,我们对时间和自我的掌控也会更加从容。
那么,办公桌该怎样整理,才能更好地创造整洁的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呢?
自救指南1:收起可有可无的物品
电脑、鼠标、键盘,这些都是日常工作的必需品,不必收起来。
至于那些小摆件、订书器、文件夹等可用可不用的东西,不妨收在抽屉里。倘若都摆放在桌子上,不仅会造成视觉上的凌乱,还很容易让我们在计划某项工作时因看到某个物件而分神,无法专注地思考。
自救指南2:只保留现阶段的资料
要保持视线开阔,就不能把所有的资料和工具都堆在桌面上。
现阶段的工作需要哪些资料,就把它们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一旦这个项目结束了,就把资料收起来,拿出下一个项目需要用的资料。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节省空间,还能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任务上。
自救指南3:工作结束后清理桌面
乔·舒格曼在《成功的力量》里提到:“每天晚上清理你的办公桌,会让你不自觉地决定第二天的工作。”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花点时间整理好所有的文件,收拾得整整齐齐,第二天坐在工位上时,感受着这份整洁带来的“仪式感”,我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减少拖延的发生。
自救指南4:整理好电脑中的文档
除了办公桌上视觉范围内可见的物品外,电脑里的工作文档也要做好分类保存。这样的话,无论找什么文件,都可以迅速知道它存放在哪个盘、哪个文件夹里,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自救指南 35
停止“连轴转”,平衡工作与生活
人一直走的话,是走不远的。
——《小王子》
“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攻打英国,伦敦经常是火海一片,轰炸声不绝。
如此紧要的关头,丘吉尔在做什么呢?他,坐在沙发上织毛衣。
这件事传出去后,所有的英国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理解。毕竟,丘吉尔是首相啊!民众们都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心不在焉”。
事实真相人们所见、所想的那样吗?
后来,人们才知道:织毛衣这项活动,不是丘吉尔打发时间
的消遣活动,而是他独特的休息方式与自我放松术。他指挥着百万大军,管理着战乱中的国家,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把仅有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织毛衣,就是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精神得到放松。
当我们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通常是我们已经达到了精力的极限。在这样的状况下,无论想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多么强烈,体力或脑力都难以支撑我们去完成它。这个时候,拖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面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休息,补充精力。
遗憾的是,有些人明明已经支撑不住了,却还是咬牙硬撑,即便饱受拖延和低效率的折磨,也不敢停止工作,甚至还会对“放松”的想法和行为产生罪恶感。如果你正陷入类似的困境中,那么我想提醒你:被埋没于重重任务之中不能自拔,是典型的压力成瘾。压力成瘾后,带给我们的是低下的效率、无节制的生活习惯、烦闷的心情,以及越来越糟的身体状况。
长时间埋头在繁重的工作中,牺牲所有的休息时间,换不来更多的价值,相反还可能让我们失去更多。毕竟,我们的生命中不只有工作,还有家人、朋友、情感以及各种美好的事物,唯有找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才能高效地工作和愉悦地生活。
停止“连轴转”的自救指南
怎样来安排工作与生活,才能让精力在耗损与恢复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呢?
其实,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停止“连轴转”。
自救指南1:减少“形式化”的加班
有时候,由于工作任务的截止日期临近,还剩下不少工作尚未完成,适当地加班赶一下,无可厚非。如果是因为到了下班时间,其他同事都没有走,而你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即使做完了本职工作也不敢离开,那就没有必要了。工作之余的时间,本就是属于你的,你有权利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或是进行自我提升。只要你能递交出优异的工作成果,就无须因任何理由认为自己“应该”待在办公室里空耗时间。
自救指南2:午间花一刻钟休息一会儿
有一项研究表明,近三成的人都选择在办公桌前吃午餐,可谓是分秒不停息。其实,如果能在午间花一刻钟小憩一会儿,哪怕只是闭目静坐,也可以让精力得到恢复,有利于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同时增进整体的健康状况。
自救指南3: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自己
夜以继日地工作,连周末和假期也不放过,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把自己消耗殆尽。你可以选择就1~2周的生活做一份时间明细表,记录每天花掉时间的方式,改善使用时间的模式,查看自己的工作安排有哪些地方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调整。
自救指南4:划清楚公与私的界限
你是不是每天查看太多次电子邮箱?工作有没有侵入三餐的时间?群组消息有没有被带进汽车、客厅或卧室?如果是这样的,那么你要尝试把生活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把工作留在属于它的时间段,其余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家人和业余生活。
自救指南 36
别惦记靠加班弥补损失的时间
现在,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罗伯特·弗里茨
“没事儿,大不了加班呗!”这句话是杰克的口头禅。
白天的工作时间,杰克永远是办公室里最悠闲的员工;到了下班的时间,他才真正开始工作,到了九、十点钟才离开。在他看来,只要把工作做完就万事大吉,至于什么时间做,全凭自己的喜好决定!就算白天我什么都没做,晚上我可以熬通宵把损失的工作时间补回来!
杰克的想法,听上去似乎没什么毛病——把工作完成是重点,至于什么时间去完成,全凭个人的决定。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都存在这样的想法。
曾经有人针对全球500
强企业的1万多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每周40小时、每天8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内,员工们每天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不足6小时,大约有2.09个小时都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人提出了一条建议,核心与杰克的想法雷同:平时多加班2小时!
显而易见,杰克与提建议者秉持的逻辑是:延长工作时间,可以增加产出,提升完成任务的概率。然而,这只是他们的推测和预想,现实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后,其工作效能会呈现递减的趋势!所以,即便是加班,也未必能扭转不良的影响。
为什么加班看似是一种弥补措施,实则效用低下甚至会产生负作用?
原因1:时间价值不均等
每一天都有24小时,但时间的价值不是均等的。早晨起床后的两三个小时,是头脑机能最好的时间段,早上1小时的时间价值,是晚上1小时的4倍!如果把大脑的黄金时间浪费在坐公交地铁、查收邮件、逛购物网页上,无异于巨大的浪费。
像杰克这样,幻想着靠加班弥补白天的工作时间,完全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到了下午和晚上,我们的身体和头脑都会感到疲惫,这个时候从事专注性工作,会显得力不从心。不仅耗费时间多,工作质量也难以保障。
原因2:牺牲睡眠会影响健康
从效率和质量上讲,加班无法实现弥补的作用,如果因加班牺牲正常的睡眠时间,还会有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科学数据显示:睡眠时间不足的人患上癌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的
6倍,患脑出血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倍,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是一般人的3倍,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3倍!
原因3:加班会透支专注力
熬夜加班会有损健康,还会透支第二天的专注力,对次日的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一项针对人们睡眠时间与大脑机能关系的研究中,研究员以每天睡8小时为基准,分别对比了每天睡8小时、6小时和4小时的人的脑机能。
结果显示:连续14天每天只睡6小时或4小时的人,脑机能逐日下降。就算每天睡6小时,人的认知能力也会下降。另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为了维持白天脑清醒的状态,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总之,我们都要重视时间价值,不虚度每1分钟的工作时间,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总是在应该认真做事时荒废精力,希冀着用加班弥补损失的工作时间,你会大失所望。因为加班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你拉进深渊。
自救指南 37
应对职业倦怠,要找出具体的原因
当你选择以轻松的方式生活时,生活会变得很艰难;但当你选择以艰难的方式生活时,生活会变得轻松起来。
——乔伊·波利什
来访者晓雯,最近在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烦恼。她自述总是觉得身心疲惫,临睡前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就发憷,在公司里心情
更是低落,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大。
之前,领导交代给晓雯的事情,她都会尽力做好,现在则是能拖就拖,拖到不能拖了才去做。听到同事说话她就心烦,只想戴着耳机;领导一来,她心里就发紧,特别不想和领导对话。
晓雯所在的行政部门,平时也负责招聘工作。上半年,公司走了几个业务员,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业务部经理很着急,催促了晓雯好几次,希望赶紧招人填补空缺。晓雯在这件事上,明显感觉力不从心,每天查看七八份简历、面试一两个人,就觉得很累了。她打心眼里根本不想跟应聘者沟通,懒得说话,可行政部又没有其他人负责招聘,她只好硬着头皮去做。
以前做事积极的晓雯,现在满心怨气,还时不时地在网上刷新简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虽然她自己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换工作,可无法投入工作的浑浑噩噩之态,实在令她厌烦至极。
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机械单调地重复某些事务,渐渐地就会产生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打起精神,只是依靠着惯性来工作。每一个职场人都可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里斯汀·马斯勒将处于这一状况下的职场人称为“企业睡人”,形容他们在工作中休眠了,无法高效地处理问题。至于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则可以用一个专业名词来形容——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就是指无法顺利应对工作重压时的一种消极抵抗
情绪,或者是因为长期连续处于工作压力下而表现出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严重的倦怠情绪,会让人丧失前进的动力,经常对生活和工作感到厌烦,备受拖延的困扰。
任何一份工作,无论是性质和内容是什么,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工作流程的熟悉后,都会产生倦怠。可以说,倦怠是工作本身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谁都有可能与它不期而遇。有一项调查显示:62%的人都曾经历过职场倦怠,且现代人产生职场倦怠的周期越来越短,有些人只工作了半年,就进入了职业倦怠期。
在面对职业倦怠时,不少人会想到辞职休假。这是缓解情绪的一个即时方法,但依靠外在去解决问题,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我们必须要找出诱发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
应对职业倦怠的自救指南
自救指南1:转变对工作的认知,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当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没办法得到正常的休息时,很容易产生疲惫、焦躁、抑郁等不良反应。比如:工作要
求每个月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任务,倘若不能完成,就拿不到提成,于是为了拿到报酬,许多人干脆“连轴转”,时间久了,就出现了不良反应。
处理这样的情况,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转变对工作的认识,意识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每天或每周拿出一点时间,彻底放松休息。
自救指南2:提升工作技能,走出胜任不足的状态当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时,很容易因胜任不足产生倦怠,感觉工作很吃力,看不到前途。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把精力放在提升工作技能上,多向同事和领导学习、请教,端正态度去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忌破罐子破摔。
自救指南3: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新的挑战
当工作流程熟稔于心,日复一日地重复,我们就会感觉毫无新意,渐渐丧失激情。这种因工作顺遂、游刃有余而产生的倦怠感,其本质是自我认知处于舒适区,不愿也不想打破舒适区。在这种状态中,人是很容易沉迷的。面对这样的职业倦怠,需要加强忧患意识,在工作中主动寻求新的挑战,去承接难度更大的工作。
提到新的挑战,你可能会想到换工作,这也是不少人应对职业倦怠的一种选择。其实,跳槽带来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环境、待遇或职称,但工作内容未必有质的改变。待浮于表面的新鲜感过去后,倦怠还会重来。只有跳槽带来的是新的工作内容,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和进步,你才能真正地走出倦怠。从这一点上来说,就算不跳槽,在原有的工作中寻求难度更大的项目,一样可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