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8
书名:再拖延人就废了:拖延症患者的54条自救指 作者:谷鹏磊,相文娣 本章字数:4937字 发布时间:2024-07-18

自救指南 21

学会鼓励自己,先做5分钟试试

如果你希望女儿每晚做两个小时的功课,就不应该一直等孩子自动自觉写完作业后才给她赞美和鼓励。——艾伦·卡兹丁

女儿从一年级开始正式练习硬笔书法,对于完全没有写字基础的她来说,每天要认真书写四行字(共40 个),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她总是把这件事往后拖,要么望着字帖本叹气,要么就摆弄文具,很难进入状态。

我可以理解,对岁的孩子来说,要一笔一画地练习,不能敷衍了事,确实挺难受的。为了削弱女儿的畏难情绪,我建议她说:“你可以先试着写个字,我看着你写。”等她写完了,我又及时鼓励一句:“写得很好啊,也挺快的。”然后,她会继续写,很快就完成了一行。这个时候,她的抵触情绪已经减轻了一半,也逐渐进入状态了。

偶尔,我也会建议她竖着写,把四个字各写一遍。这种变换顺序的方式,可以让单调的任务变得灵动一点,制造新鲜感。慢慢地,女儿也掌握了类似的技巧。有一天,她对我说:“每一行有10 个字,相当于有10 个小怪兽,每写完一个,我就打败了一个怪兽。”迈出微小的一步,打造早期的成功任何一项令人厌烦的事务,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开始的几分钟,恰恰是这几分钟造成了行动障碍。一旦真的开始做了,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孩子来说,“完成四行书法”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试着写个字”是一个微小的任务,只需要调动很少的资源就可以完成。可就是这“

个字”,成功地让她终止了拖延的状态,迈开了行动的脚步。

就那些推迟的事件而言,最远的距离往往不是从1~10,而是从0~!为此,我们需要设置一个微小的任务,看见“变成1”,

体验到有所进展的感觉,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打造早期的成功,就是在打造希望。

5 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的房间,无疑令人感到舒适;但收拾整理的过程,却令人倍感辛苦。要是一段时间都没有进行打扫,看见房间里的杂物越来越多,衣服胡乱地堆砌在柜子里,厨房的灶台面污迹斑斑,透明橱窗的架子上落了厚厚的灰尘,不免会感到“头大”,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要花费多大力气,才能把房间彻底打扫干净。

面对这一常见的生活烦恼,家务达人马拉·西利提出了“

钟房间拯救行动”:拿出计时器,定时分钟。

来到最脏最乱的房间,按下计时器,开始收拾。

定时器一响,立马停工。

是不是很简单?可别小看这简单的分钟,这与要求孩子“只个字”的效用是一样的,相当于一个小里程碑。我们都知道,收拾分钟不会有大的变化,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成功跳出拖延的状态了!毕竟,开始一项不喜欢的活动,永远比继续做下去要难。

做完分钟会怎样呢?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收拾这个房间也没有那么困难。这个行动“触发扳机”,让我们迅速地感受到了进展,削弱了行动的阻力。这个时候,让我们停下来不做,反倒有点儿不乐意呢!

记住这句话:要让不情愿的自己从拖延的状态中跳出来,缩小改变的幅度是关键。


自救指南 22

躲不开乏味的事,就想办法让它不太乏味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我们的思想创造的。

——马可·奥勒留

从进入咨询室里开始,林霄就开始倾倒苦水,他似乎憋闷了太久。

“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回访电话,我真的烦了!”

“遇到一些挑剔的客户,简直就把我当成了箭靶子!”

“每天早晚8,两点一线,生活像一潭死水。”

“我很拼命,很努力了,可我的银行卡里连位数都没见过。” 

“有时,回访报告我会拖很久才写,真的是不想动。”

两年的职场生活,把林霄的满怀激情磨灭了一大半,他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对工作的厌倦感也越来越强烈,那些令人厌烦的事务一点点地把他变成一个消沉、爱抱怨、爱拖拉的人。现在的工作很乏味,简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多年前,林霄还嘲笑别人没有上进心;不承想,多年后的自己,也活成了那副模样。

在和林霄一起探讨他的困惑时,我们梳理出了两个要点:

要点1:工作枯燥乏味,令他感到厌烦,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消沉。

要点2:现阶段没有存款,不能轻易离职,否则生活没有保障。

其实,面对枯燥乏味的事情,不只是林霄,任何人都不愿意去做。一旦觉得某些事情很无聊或是很痛苦,人们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拖延倾向。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最好是主动将它剔除,比如你实在不喜欢做家务,可以尝试委托给小时工,这样就不必强迫自己去做这件事了,可以节省下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更喜欢的事。

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可惜,现实的情形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有些事情虽然很麻烦,但出于各种客观原因却必须要做,不能摆脱或委托给其他人。就像林霄面临的处境——工作经验不足,没有生活储备金,暂时承担不起失去工作的风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1800 年前,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就给出了启示:“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我们的思想创造的。”如果有些无聊的事情,我们不得不做,那就要找一种方法,让它变得有趣一点,由此降低它带来的疲劳与厌烦。

提到让工作变得“有趣”,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虚”。

理由很简单:朝九晚七,忙忙碌碌,看老板的脸色,受客户的刁难,处理不完的事务,有什么乐趣可言?

结合我在生活与咨询中接触到的、处理过的一些职场问题,我总结出了一些心得。许多人之所以对工作有这样那样的不满,看不到工作的价值,多半是源自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1:以追求金钱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

原因2:价值观扭曲和单一化,只关注利益和欲望,认识不到工作的内涵。

原因3:被周而复始的工作流程磨灭了激情,新鲜感逐渐丧失,感到疲乏厌倦。

原因4:没有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原因5: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无法正视现状。

世间没有哪一种工作会令人十分满意,在做的过程中都会有他人难以体会的辛苦,甚至是倦怠。但我们终究是要工作的,且还要保持几十年甚至一生的工作状态,如果总是沉浸在消极抱怨中,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自我成长,都会受到影响。

给无聊的事情注入一些趣味现实总是要面对的,如果无聊的事务不可剔除和避免,那就想办法让它变得有趣一点。

参考1

戏剧表演团“破碎蜥蜴”曾经编写了《超级骑警》这一电影,里面讲述了5个美国福蒙特州骑警的故事,他们试图将游戏和恶作剧带入工作,聊以度日。

参考2

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次处理不同的主题或项目时,我会尝试不同的框架和行文方式,以避免“千篇一律”的厌烦感。

参考3

枯燥不是任何工作的固有属性,想要让一件事变得不那么无趣,可以试着增加它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要适宜,太难的话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在工作难度与自身能力之间寻找平衡点,是实现心流状态的关键。


自救指南 23

打开录音机,告诉它你为什么无法行动你若不想做,会找到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到一个方法。

——查德·泰勒

欧利说:“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找借口的次数不比吃饭的次数少。”

上学的时候,每次考前他都拖着不复习,还大言不惭地声称:

“神经绷得太紧了,容易发挥失常,要放松一下。”大学毕业后,屡次面试都不被录用,他又安慰自己说:“找不到工作还可以考研,多在学校待两年。”等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完不成任务,每次想集中精力干活时,脑子里总是冒出一个想法:“不用太着急,晚上可以加班。”

一个又一个的借口,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使得现在的欧利一事无成,三天两头地换工作,既狼狈又不堪。当我们的咨询进行到第十次的时候,欧利如梦初醒,已准备“悬崖勒马”。 

如果有一件事迟早要做,而此刻的你又不想做这件事时,你可以找到上百种理由推迟它。只是,无论这些理由听起来多么真实可信,都不过是借口。借口,往往会让拖延变得顺理成章,而拖延又为借口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过度合理化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通过试验,证明了“过度合理化效应”的存在,即:每个人都试图为行为的合理化找原因,而一旦认为自己找到了,就不会再继续找下去。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因素,如果这一外因可以解释行为,他们就不会再去寻找内因了。

欧利在面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时,一直试图用外因将其合理化,以减少内外的不协调感。他过去经常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我要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之后我会做得更好”“生活没什么希望,怎么做都是枉然”……无论他为拖延行为所找的理由听起来是多么合理,都没有办法掩盖一个事实:它是欧利对自己不当行为的辩解,最终的目的不过是获得虚假的心安。

怎么才能避免陷入过度合理化效应呢?

我在阅读心理学家大卫·维斯考特的《情绪复原》时,深受启发:斯考特博士在为病人提供治疗的过程中,会主动要求病人描述自己的问题,以及他们正在被哪些问题困扰。他将治疗过程进行了录音,为的是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也便于自己记录详尽的信息。

 后来,维斯考特博士给病人们回放这些录音,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病人听到自己的描述以及面临的困境时,他们竟然表示无法容忍自己说过的话,那些理由和借口听起来让自己很不舒服,难以接受。尽管当时的他们,真的在为这些事烦恼忧心,可现在他们不想再走老路了,不想再听那些软弱无力的争辩了。

“重温”自己的借口我将这一方法推荐给了欧利,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发现自己在拖延的时候,打开手机里的录音APP,说出自己不想或无法投入行动的原因。间隔几小时或一两天,再重温这些声音。

尝试了几次之后,欧利觉得这个方法对他产生了一些效用。

因为他在听这些录音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适,那些所谓的“理由”根本就称不上是理由,连他自己都感到可笑,乃至厌恶。“听穿”了自己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就不想再自欺欺人了。如果你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也存在找借口、逃避责任的倾向,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自救指南 24

及时止损,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投资犯错不可怕,

最重要的是不能连续犯错,要及时止损。

——巴菲特

林翔是一家公司的广告业务员,每天都在很努力地寻找意向客户。可惜,大部分客户给出的回复都是“再议”。组长看到林翔的工作模式,私下找他谈话:“你每天这样打电话,业绩却一直没有提升,是不是要考虑换一种工作方法?”

林翔不太理解,说:“我用这个方法也谈成了几单,您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组长说:“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打着那些‘再议’的电话,效率太低了。你在跟客户沟通时,有没有直接问过对方的确切态度?

然后,用‘是’和‘否’对客户名单进行划分。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仔细听对方的语气,如果对方是真诚地‘不确定’,再放在一旁特殊处理。这样的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成交的概率也会提升。”

起初,林翔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毕竟,改变意味着要重新整理客户资料,而现有的都得舍弃,这让他觉得可惜。

组长看出了林翔的心思,给了他一句忠告:“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更优的途径摆在眼前,及时止损才是明智的选择。”

林翔保存着原来的资料,又按照组长说的方法重新整理出了一份客户资料,按照“是”与“否”来划分……果然,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工作也更有针对性了。他把之前的资料中有价值的信息全部摘取出来后,将剩下的内容扔进了垃圾桶。

《人生本就不易,你要学会止损》中有一段话,颇具深意:

“在感情中,当你付出真心却换回来刀子,你的感情就应该进入止损流程;在职场上,当你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拿着不快乐的薪水,那么这份工作就应该进入止损流程;在人际交往中,当你的情分被当作义务,一味被滥用的时候,你的善良就该进入止损流程。”

如何做到及时止损? 

自救指南1:全面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及时止损准确全面地分析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判断是否应该及时止损。

首先,长远来看,如果事情正在朝着你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说明里面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要停下来反思,而不是拖延着不去管它;其次,如果你的努力一直没有改变现状,甚至让你丧失了掌控感,你也要思考,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要及时地解决。

自救指南2:接受错误的存在,终止错误的行为当我们认真去做一件事时,往往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然而,如果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坚持可能是错的,就要勇敢地接受错误的存在,终止错误的行为。拖着不去解决,继续投入时间、精力、财力,才是真的愚蠢。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意义,当意识到有些事是错误的时,就要及时止损。在错误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坚持,就像是站在一条死胡同里,还希冀着快点抵达终点。这样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把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有益的事情耽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