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17
太繁杂的准备工作,会降低行动的意愿我应该活着,就像今天是最后一天那样地活着,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
立刻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要再拖拖拉拉。
——《羊皮卷》
苏怡平时很喜欢跑步,也很享受跑步带来的酣畅淋漓之感,以及运动后的神清气爽。所以,当附近的工业园区里开设了健身房后,她立刻就给自己办了一张年卡。
尽管苏怡对运动这件事情存在积极的意愿,可她并没有避开拖延的处境。刚办完卡的第一个月,她还能坚持每周去4~5 次,可从第二个月开始,她去健身房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是三分钟热度吗?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的问题在于,去健身房之前要准备一系列的东西,且苏怡从家里到健身房有2 公里的距离,公交车又不便利,有时需要等好一会儿。一想到这些“麻烦事”,苏怡的热情就被浇灭了一半,呆坐在沙发上反复纠结: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准备工作的难易程度会影响行动的意愿运动是苏怡喜欢的,运动后的畅快感也是苏怡渴望的,为什么想要做一件事的意愿如此强烈,还是会拖延呢?原因就在于:
开始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需要进行准备工作,只有激活能量迈过这一“入门障碍”,才可能真正地投入行动中。哪怕这项任务和活动是我们喜欢的,如果迈不过这道“门槛儿”,拖延还是会发生。
所以,面对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或活动时,我们不能只想到“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还要考虑到“活动准备”,因为准备工作具有消耗性,且经常会成为阻碍行动开始的巨石。如果我们对这项活动原本就存在厌恶情绪,只是想要享受做这件事带来的好结果,比如“讨厌运动,只想通过运动获得好身材”,那么在遇到“要准备好多东西、要搭乘公交车才能抵达健身房”的入门障碍时,行动就会变得更加艰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健身房就在苏怡家的楼下,她还会为“出门”发憷吗?行动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拿起东西就下楼,执行起来非常容易。
简化行动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一项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取决于准备阶段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
如果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做到,则可以提升行动的意愿;
反之,即便是愿意做,也有能力做,也会因为准备工作太复杂、太辛苦,而让行动化为泡影。
对于苏怡来说,她可以适当“简化”一下去健身房之前的准备工作:
提前一天把健身需要的物品整理好,力求做到拿起东西就可以出门。
改变出行方式,把搭乘公交换成骑单车,既可以作为热身运动,还掌握了主动权。
如果这些调整,能够让苏怡感觉“行动变得简单”了,那就说明方法对她是奏效的。倘若她还是感觉去健身房比较“麻烦”,也可以考虑转让健身卡,回归以往的运动方式,如晨跑或夜跑,跳健身操或跳绳,或者购置一些健身器材,更进一步简化准备工作。
说白了,去健身房不过是完成运动的一个场所或途径,而苏怡要关注的重点不是在哪儿运动,而是怎样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运动,保持运动的习惯。
回顾一下:你是否存在因为准备工作过于烦琐而产生了拖延的情况?如果有的话,你也可以尝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简化行动前的准备工作。
自救指南 18
努力地控制想法,不如调整一下环境不要让环境控制你,你应该去改变环境。
——成龙
凯文迷上了一款手机游戏,经常拖延入睡时间,这种作息方式严重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导致他第二天总是昏昏沉沉,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上班时,他懊悔不已,发誓要改。可下班回到家,他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他半开玩笑地问我:“你说,我还有救吗?”
在前一节的内容中我们提到,当完成一项活动的准备工作变得复杂时,就会降低行动的意愿。对于重要的、有益的活动,我们需要简化准备工作,让行动变得容易一些。同理,对于无益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准备工作变得复杂一点,让行动不再唾手可得,这样也可以缓解因沉浸于无益活动而导致的拖延问题。
事实证明,这一招“拯救”了凯文,他给玩游戏这一活动主动设置了“入门障碍”:
障碍1:这一次玩过这款游戏后,将APP卸载。
障碍2:睡前把手机锁进抽屉,或放置在客厅。
当手机不再唾手可得,或打开手机后无法立刻进入游戏时,就为玩游戏这项活动增加了行动阻力——凯文必须离开舒适的床,去客厅寻找手机,再重新下载游戏。想到这一系列的操作,凯文有时就会因为懒得动、懒得等而选择放弃。这个时候,他再想起自己渴望早睡、保证精力充沛的积极意愿,又会进一步减弱玩游戏的冲动。
操控环境>控制想法
当我们通过操控环境,让一项活动的开始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时,我们就会去考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件事,以及如果做了的话,结果会怎样。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拖延的概率。如果一件事随手可做,往往就没有时间去思考结果,而是直接行动了。
通过控制想法来促进行动,阻碍和难度是很大的,毕竟有时我们的意愿是好的,但享受即时快感的本能却让我们“身不由己”。
相比之下,刻意对外部环境做一些调整,通过操控环境来改变做一件事情的意愿,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想投入某项活动中,可以让这项活动变得简单易开始,让活动过程变得更有趣,或是让活动结果变得更有益;如果你不想投入一项活动中,可以让这项活动的启动机制变得复杂一点,或是让活动过程变得没那么有趣,或是让这项活动的结果变得不那么吸引人。
改变活动本身的体验
鲁克想改掉吃零食的习惯,又总是无法拒绝零食的诱惑,特别是周末宅家时,总忍不住想吃点儿东西。让他完全戒掉零食,又不太现实,怎么办?
强制性戒掉零食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我们的意志力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也很容易失败,继而出现报复性进食。我给鲁克的建议是:为自己准备一些热量较低、相对健康的小包装零食放在家里,想吃的时候吃一包。由于这些食物的味道比较寡淡,吃零食这项活动的体验就会变得不那么快乐,他就会很难吃太多。利用承诺机制增强动力朱莉原本计划每个月减重3 公斤,可她总是因为缺乏动力而无法达标,该怎么解决呢?
我建议朱莉与志同道合的“减肥队友”来一场赌注,各自设置一个减重目标(如原体重的5%~8%),没有完成任务的一方,要给对方200 元的红包!有了这一奖惩机制,朱莉的减重动力,的确比之前变强了。
上述的奖惩措施,其实是一种承诺机制,它会限制我们的选择,让理性思维(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且有相应行动的意识)重新回归主导地位,让非理性思维退后一步。当然,朱莉也可以选择拖着不做,但她要掂量一下拖延的代价,就是和队友设定的200 元红包。
承诺机制中,之所以要设定“赌注金额”,是因为人们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即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
总而言之,我不建议通过自我意志来压抑潜意识冲动,这样并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更多的焦虑。与其这样为难自己,不如想办法在环境上做一些刻意的调整,哪怕只是微调,都可能会让那些无益的冲动消除。记住这一要点,对应付拖延有极大的帮助。
自救指南 19
倒计时:5、4、3、2、1……行动吧!
当你想改变你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时,都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感觉想去做。
——梅尔·罗宾斯
国际畅销书作家梅尔·罗宾斯,曾面临人生的四面楚歌:事业陷入瓶颈,婚姻亮起红灯,丈夫几近破产。当时的生活太过艰难,心灰意冷的她,对任何事都丧失了兴致,以至于每天起床时,都要经历一场自我斗争。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NASA(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政府机构,负责美国的太空计划)发射火箭,当倒数计时5、4、3、2、1 时,她忽然受到了启发,心想:“明天我要按时起床,像火箭一样发射,在5 秒钟之内坐起来,这样我就没有时间反复纠结了。”
令人激动的是,梅尔·罗宾斯真的做到了。
尝试了数次后,她发现成功克服赖床就像一个启动机制,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行动力不足导致的各种问题逐一获得了改善。她从一个颓废的重度拖延症患者,逐渐077 成为一个有行动力的人。
后来,梅尔·罗宾斯尝试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还登上了TED 的演讲舞台。她亲身证明了“5 秒法则”是行动心法,是甩开拖延惯性的“发起仪式”,这种心理干预策略能让人从空想中抽离,克服拖延,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在没有深入研究拖延问题之前,我也和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认为改变的发生应该是这样的顺序:分析→思考→改变。然而,在遇到拖延的情境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越是分析、思考、琢磨,越不容易做出有利于改变的行动。
当我们满脑子都在纠结“要不要去做”“做了会怎么样”“不会做怎么样”时,我们往往是不愿意动的,哪怕知道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可以给自己带来有益的结果,可是眼下坐在这里的舒适状态,实在令人难以舍弃和脱离。情VS 理的对决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说:“我们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像是坐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
我们的情感面是一头大象,它很简单,不考虑对与错,只考虑喜欢和不喜欢。感觉舒服的、喜欢的就去做,感觉不舒服的、不喜欢的就尽量摆脱。
我们的理智面是骑象人,他骑在大象的背上,手里握着缰绳,思考着对与错,经常理性地引导大象走在更长远的道路上,只是他对大象的控制水平不太稳定,时好时坏。
拖延进程中的“纠结”,就是大象与骑象人对于前进的方向产生了分歧。当情与理对决时,骑象人总是无奈地败下阵来。毕竟,跟六吨重的大象比起来,他显得太微不足道。
越过“感受”直接行动梅尔·罗宾斯在TED 演讲中提到过:“当你想改变你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时,都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感觉想去做。”
大象永远不会感觉想去做一件事,它喜欢留在舒适的区域,并告诉自己说:“这样挺好。”即使得不到最想要的那个东西它也会安慰自己说:“没有它也没什么关系。”
梅尔·罗宾斯提倡的“5秒钟法则”,切断了“纠结犹豫”的线路,
在有了达成某个目标的行动直觉时,直接制造一个“发起仪式”—— 倒数计时:5、4、3、2、1。它的出现会刺激大脑的前额皮质——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促使我们做出行动。
之前,我想在跑步机上进行5 公里的有氧跑,但我通常不会立刻去做,因为我的脑子里会涌现出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晚点再跑行不行?我能不能坚持下来 5 公里真是挺累的!然后,我就可能会把这件事往后拖,甚至放弃当天的跑步训练,并安慰自己说“休息一下也无妨”。
在跑步这件事上,“我的需求”是通过运动维持健康,但这份需求和行动之间不是直接关联的,中间还隔着一层“我的感受”。
对于这一情形,我就可以利用“5秒钟法则”:在需求产生的那一刻,倒数计时5、4、3、2、1,直接踏上跑步机,感受的过程被省略了,需求与行动被直接关联起来。
其实,需求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借助行动满足需求。
只不过,在没有形成习惯之前,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大脑都需要反复思考,待消耗了意志精力后,才能够做成一件事。当我们长期借助“
5 秒钟法则”省去“思考”步骤,直接去行动,最后就会将其变成一种自发模式。这个时候,就用不着调动意志力去执行了。
相信习惯的力量,而不是指望意志力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
晓莜信誓旦旦地给自己立下了一页纸的目标,以及详细的日清单,决意要开始实践高度自律的人生。在此之前,她读了不少有关“自律”的文章,深受触动。在她看来,所有的不理想,都是因为不够自律;仿佛只要足够自律,一切都可以焕然一新。
起初,晓莜执行得还不错,虽然有些不适应和疲倦,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说:“自律没有那么容易,要让自己慢慢适应。”可惜,事实并不像晓莜预想得那么容易,按照高度自律的节奏“死扛”了一个月之后,晓莜不仅没有感受到“蜕变的美好”,而且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也开始走下坡路。
一个月之后,晓莜很疲倦,早晨不想起床,晚上睡不着觉;
不管饿不饿,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不停地往嘴里送,好像是在弥补过去一个月的亏欠;她在单位里无精打采,不愿跟任何人讲话。
当她提到了这些症状时,我邀请她做了心理量表测试,结果显示:晓莜已经出现了抑郁情绪。
原本是希望开启更美好的人生,最后却把自己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什么晓莜的自律会换来这样的结局?错的不是自律,而是实现自律的方式,这是决定自律效果与持久度的关键。
自律有低级和高级之分
低级的自律:靠强迫和压抑欲望来实现
低级自律的人借助各种方法与欲望、诱惑进行斗争,强迫自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在清单列表的计划事项上。结果,生活里只剩下了“任务”,每一项都很重要,为了完成它们不断地给自己加压,精神上的弦越绷越紧,直到无力承受而绷断。
高级的自律:不带任何强迫,都是习惯使然我与张老师认识多年,她在某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平日工作很忙。然而,无论春秋冬夏,她每天都是六点钟起床,完成5公里的慢跑;无论多么好吃的饭菜,都只吃七分饱。不知情者总是感叹张老师真是自律!不过,张老师自己并不觉得,在她看来这些事就和刷牙洗脸一样,根本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去做,到了那个时间点儿,自动地就去做了。
依靠意志力,不如依靠习惯
无论是坚持做一件事,还是拖延不去做一件事,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意志力”这个词。意志力真有那么强大吗?对比晓莜和张老师的不同状态,我们应该已经认识到了一个事实:沉浸在煎熬与强迫的状态中,完全靠抑制欲望来实现自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相关研究机构的实验表明:人类行为只有5% 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有95%
的行为都是自动反应,或是对于某种需求或紧急状况的应激反应!真正持久的、高级的自律,是有意识地去形成固定程序,养成做某事的习惯。如此的话,即使是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按部就班追求长期目标。
如何养成仪式习惯?
自救指南1:不要贪多,一次执行一个重要的改变在养成仪式习惯时,切忌一次性设定太多的改变,这样容易导致计划失败,并给自己带来情绪压力。习惯的养成是缓慢的,每次全身心地投入一个重大的改变中,把这一正向的行为固定下来,待其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再着力进行其他的改变。
自救指南2: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同一件事
心理学家认为,塑造意图可以大大提升完成任何活动的概率。
当一个明晰的意图出现后,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调整到“想做就做”的状态,省略掉反复思考的过程,直接采取行动。
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固定的仪式:每天8 点半在开始工作、
进入书房之前为自己煮一杯咖啡,这可以给我带来“预见性”——要开始工作了。你也可以尝试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流程,比如:
每周六早上9 点钟,给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每周日下午2 点钟去逛书店,时间2 小时;每周五晚上7 点钟游泳,时间1 小时。
自救指南3:不随意改变流程,在重复中强化做一件事的固定流程,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强化并保留下来,每暂停一次习惯就会被削弱一点,下一次再坚持会更难。当我们试图找借口逃避行动,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预定任务时,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不破坏规则,适当调整任务量。
比如,你设定的目标是每天慢跑3 公里,但在执行到第4 天的时候,你感觉有些累,不想跑了。此时,你可以尝试把任务调整成“快走3 公里”或“慢跑2 公里”,降低任务的难度,维持这个固定流程。
自救指南4:提供直觉证据,见证自己的努力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中说:“视觉提示是我们行为的最大催化剂。出于这个理由,你所看到的细微变化会导致你行为上的重大转变。”
在养成仪式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提供视觉证据。比如,你想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那不妨利用可记录食物热量的APP,直观地看到每一餐的热量摄入,清晰地了解自己每天的摄入量是否超标,营养是否均衡。
自救指南5:设立反馈机制,阶段性地奖励自己有时我们不想做一件事,是因为无法立刻看到明显的效果。不过,没有看到进展,不代表没有进展,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所以,我们需要设立反馈机制,及时地奖励自己。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让我们不再过分关注结果,转而去享受追求结果的过程,当某一行为与愉悦感建立条件反射后,这个行为就更容易延续下去。
养成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慢慢来、持续走,从小目标开始,伴随着愉悦感与成就感前进,最终使其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来抵消主观意愿与自制力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