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指南 2
书名:再拖延人就废了:拖延症患者的54条自救指 作者:谷鹏磊,相文娣 本章字数:1457字 发布时间:2024-07-15

自救指南 02 

拖延不是因为你懒,而是因为你“怕”

抗拒心理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闻不到,但可以感觉到。

抗拒就像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能量场,一种负面的排斥力,目标是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阻止我们做成任何事。

——斯蒂芬·普莱斯菲尔德

女孩N 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刚参加工作两年,做事认真,深得领导的认可。她告诉我,最近这半年来,她频繁地生病,且每次生病的节点都是在即将完成困难的任务之前。

大致的情况是这样:女孩N 在公司负责撰写电商产品的文案,最初是从小项目上手,领导看她做得不错,慢慢地开始让她接手大客户的项目。从这时候开始,女孩N 的心理压力也变大了,每次临近交稿时,她总要请两天病假。看她身体不适,领导也于心不忍,只好批准。后来,基本上每负责一个重要的项目,到了截稿日期前,她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状况给女孩N 的身心造成了困扰,她渴望通过咨询改变现状。在建立了信任关系,深入交谈了四次之后,女孩N 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我做这个工作挺有压力的,经常担心自己不能按时交稿,也怕文案因为质量问题被退回来。越到截稿的时候,我就越紧张,结果就会上火、生病,这都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模式了。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要是我生病了,状态不好,即便晚几天交稿,

或是出了点纰漏,也应该更容易被原谅吧?”

不了解拖延的人,经常会把它和懒混为一谈。可是,看到女孩N 的拖稿行为,你会认为她是一个懒人吗?如果真是一个懒人,怎么可能时刻记挂着文案的质量,里里外外透着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呢?

拖延和懒虽然有一定的交集,但两者并不一样,且存在本质的区别。

懒惰,指的是单纯地不想做某件事,好逸恶劳,缺乏行动的欲望,无关心理问题。研究大脑行为的科学家指出:大脑天生会被惰性的行为吸引,节约能量以防不测。毕竟,在远古时代,保存能量对于人类生存是必要的。

拖延,指的是很想去做一件事,但无法投入行动中,在非理性的推迟中感到焦虑不安,与深层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有关。

拖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恐惧拖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其最重要的成因是恐惧。

1983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两位临床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尤思博士研究得出:恐惧失败是拖延的原因之一。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类对于“恐惧”的反应十分迅速,大脑会在面对恐惧的瞬间接收到强烈的信号,并留下深刻的记忆。为了应对恐惧,人类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拖延就是其一。

至于恐惧在拖延症中所起到的作用,2009 年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 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证明: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会拖延。

以女孩为例,她担心自己的稿件质量被质疑,这对她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她就选择将问题和责任归咎于外部的因素——“我身体不舒服,体力和精力不够,带病赶出来的文案难免会存在问题,不是我能力不行。”

鉴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等差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其特定的恐惧,甚至有些恐惧连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那些曾经或此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拖延,那些为拖延而产生的焦虑不安、自我厌恶,恰恰是一面照见真实自我的镜子。

当你能够认识到,拖延的根源是恐惧时,就已经迈出了改变拖延的第一步。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动力系统,我们可以强化原来的“恐惧—拖延”的模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