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细节管理观念
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层领导尤其关注执行力的问题,他们非常清楚,执行在于细节,执行的成效在于对细节的关注。
这样说起来也许有些笼统,让我们以上海地铁为例,来看看细节的差别对于执行力的影响。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主持设计的,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起来,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后来,咱们国家要自己修建二号线,投入运营后才发现,设计施工中的很多细节都被忽视了。结果,二号线的运营成本要远远高于一号线。二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二号线忽略了下面所罗列的细节。
( 1 )三级台阶的作用
上海地区毗邻海洋,只比海平面高那么一点,降水丰富,特别是到了夏天,雨水经常会淹没一些低洼处。德国的设计师在设计时便很注意这一点,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就是设计三级台阶这么细小的事情,在下雨天可以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不得不承认,德国人设计时的细心出乎人们的意料,一号线内的那些防汛设施几乎从来没有动用过;而地铁二号线却因为缺了这几级看似平常的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2 )对出口转弯的作用没有理解
在地铁一号线中,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有一个转弯的设计,很多人就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建造的转弯,大大减少了地铁站和外部的热量交换,从而减轻了空调的压力。以前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还嘲笑这样做增加出入口的麻烦,增加了施工难度。而当二号线地铁投入使用后,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我们可以仔细想想,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弯出口,就省下了多少电,每天又省下了多少运营成本。
( 3 )一条装饰线让顾客更安全
我们都知道,当机车从隧道开来的时候,等候地铁的人如果距离机车太近,就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一种心悸感。德国设计师在设计上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们在站台距离地铁轨道大约半米的地方,用金属装饰品铺在地面上,而且还用黑色的大理石把站台边嵌了一条黑边。这样一来,当乘客靠近站台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半米开外等候地铁,不但安全,而且美观。可是,二号线的设计师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这样乘客很容易忽视自己已经靠近了轨道的情况,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 4 )不同的站台宽度给人的舒适度不同
在乘坐一号线的时候,特别是在上车的时候,由于站台设计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很少发生拥挤的情况。而当你转入二号线后就会感到窄窄的站台拥堵闷涩,尤其是遇到上下班高峰期。在上海这种国际大都市,二号线的站台显得极为逼仄。同时也丧失了在站台内做广告的收入。
( 5 )为什么省掉站台门
在一号线,站台的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车来打开,车走关上。这是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德方设计师可谓是处处为人着想。而中方的施工单位可能是时间紧迫从而“节省成本”,居然没安装站台门,当然,更不可能理解德国设计师的用心了。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战略的制定也不例外,因为它关系到最终的执行成效。要想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做到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
( 1 )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越准确
战略的本质其实就是判断、反思和各适其位。所谓“判断”和“反思”,其实就是在进行每个战斗之前对形势发展的估计与选择,以便作出最后决定的过程;“各适其位”其实就是战略定下来以后,对各个环节的实施与运用的过程。那么,这个前期的过程,拆开来看,就是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
兰德公司不仅是当今美国,也是世界上名声赫赫的策划研究、关系分析、决策咨询机构,一直属于全球十大智库之首。在这个公司里面,职员有1000人左右,其中500人是各方面的专家。兰德公司影响和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决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中国政府的态度问题,兰德公司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加以研究,得出了七个字的结论:“中国将出兵朝鲜”,作价500万美元( 相当于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价钱 ),卖给了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研究成果还附有380页的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输掉这场战争。而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的官员们认为兰德公司是在敲诈,是无稽之谈。
后来,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麦克阿瑟将军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事后,美国政府花200万美元买回了那份过时的报告。
“中国将出兵朝鲜”七个字,字字无价,那380页的资料是兰德公司研究了多少细节问题才总结出来的呢?
军事上的战略决策要从研究每个细节中来,商战中的战略决策也同样如此。麦当劳在中国开到哪里,火到哪里,令中国餐饮界人士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可是我们有谁看到了它前期艰苦细致的市场调研工作了呢?麦当劳在进驻中国前,连续五年跟踪调查,内容包括中国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情况和消费方式的特点,提前四年在中国东北和北京市郊试种马铃薯,根据中国人的身高体形确定了最佳柜台、桌椅和尺寸,还从香港麦当劳空运成品到北京,进行口味试验和分析。开首家分店时,麦当劳在北京选了五个地点反复论证、比较,最后才一炮打响。这就是细节的魅力。试问,我们中国哪个餐饮企业在开业之前做过如此深入的市场研究?
( 2 )再好的战略,也必须执行到每个细节上
事实上,中国绝不缺少拥有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好的战略只有执行到每个细节上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各适其位”。
海尔、联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传统产业和科技产业的领头羊,就是因为它们的中层领导、一般员工对公司的战略执行到位。
所以说,战略和战术、宏观和微观是相对的,战略一定要从细节中来,再回到细节中去;宏观一定要从微观中来,再回到微观中去。世界500强之所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就是因为对这些辩证关系分得清看得明。而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层领导更是处于战略与战术、宏观与微观的衔接处,他们对此较高的把握水平是500强企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那些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细节的重视,因为细节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细致入微地做好细节方面的事情便能体现出管理者的与众不同,从而使企业蒸蒸日上、发展壮大。
唤起员工的竞争意识
“安居乐业”通常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也常常以百姓的这种生活状态来作为他们政绩的炫耀。因此,在人们内心深处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一份好的事业便等于安定。于是,我们往往为争取安定而不惜放弃进步,认为只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便可享受“安定”,不思进取。然后,在这种“安定”中,消磨了曾经对更美好生活向往的热情与意志,如同挤在一起的沙丁鱼一样无声无息,并且毫无光彩地成为社会的负担,等待生命的消失。
而我们都必须意识到,“逆水行舟”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不进则退”更是生活的真理。更何况,我们是生活在当今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更应当明了这一点,懂得利用这一点,使每位员工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便有赖于建立企业的竞争文化。
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团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团队在组建之初,对其成员的特长优势未必完全了解,分配任务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到才尽其用。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在内部形成“学、赶、超”的积极氛围,推动每个成员不断自我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竞争的筛选,可以发现哪些人更能适应某项工作,保留最好的,剔除最弱的,从而实现团队结构的最优配置,激发出团队的最大潜能。
不少企业误认为只要引进人才,就能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人才效应。殊不知这是有条件的,是要经过科学评估与运作的,如果不能将人才竞争机制放在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之中去全盘考虑,就会适得其反。
这种评估与运作其关键是准确地判断员工是否安分守己、不思进取,如果恰恰相反,你所在的部门内部员工中有一个或几个生龙活虎、锐意进取的人,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时你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引进人才,就可能发生“能人扎堆、内部起哄的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自然会很低下。
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儿,能人扎堆儿对企业的发展不利。
三个能力强的企业家分别入股进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且分别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和常务副总经理的职位。
一般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家企业非但没有赢利,反而是连年亏损。原因是不能协调,三个人都善决断,谁都想说了算,又都说了不算,最后啥事也没干成,管理层内耗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这家公司隶属于某企业集团,总部发现了这一情况后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敦请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退股,改到别家公司投资,同时也取消了他总经理的职位。有人猜测这家亏损的公司经过这一番撤资打击之后一定会垮掉,没想到在留下的董事长和常务副总经理的齐心努力下,公司生产和销售总额达到了原来的两倍,不但弥补了几年来的亏损,而且还创造出了相当高的利润。而那位改投资别家企业的总经理,自担任董事长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表现出卓越的经营才能,也创造了不俗的业绩。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三个都是一流的经营人才,可是搭配在一起却惨遭失败,而把其中一个人调开,分成两部分,反而获得了成功。习惯上,我们愿意承认多数人的意见,因而有“集思广益”和“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认为采用一个人的智慧不如综合多数人的意见。然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智慧、思想和个性,如果意见不一或个性不投缘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这样一来力量就会被分散或抵消。一加一等于二,是尽人皆知的算术问题,可在用人上就不同了,配置得当,一加一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而如果配置不当,人员失和,一加一就可能等于零,也可能是个负数。
怎样使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呢?一般地说,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都配备精明强干的人。道理很简单,假如把十个自认为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每个人都有其坚定的主张,那么十个人就会有十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无法落实。但如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两个才智出众,其余的人较为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那一两位有才智的领导,工作反而可以顺利开展。所以,经营者用人,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的组合。
在英特尔公司,其CEO格罗夫就十分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格罗夫说,很多制定商业决策的人都有以傲气、野心、恐惧和不安全为代表的“贵族集群综合症”。在英特尔期间,他发现了“贵族加一”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更加高层的经理来领导,这群“贵族”就将趋向于“集体思维”。格罗夫指出,如果得不到多数人的共识,“那么需要你作出决定的时候到了”,职位较高的官员这时必须要一锤定音。在这一必要性与其后的决定受到干涉的风险之间,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格罗夫重复强调,所有的管理行为都应有自己的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决定本身”。
适时地引入竞争,可以让组织及其员工产生危机感,感到必须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稍有懈怠便会被淘汰出局。这样,企业才能保持活力、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