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与人交往是一种缘分。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成功,不仅要广交朋友,更要善于择人交友。一个善于交际的人,能与许多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在普通关系中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能把见到的人都变成朋友。这些不同层次的朋友,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从而成为其事业上的好帮手。
1.记住他人名字,拉近彼此距离
国外一则格言说,人对自己的名字比对地球上所有名字的总和还要感兴趣。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往往能够记住很多人的名字,不管是名人还是门童。记住别人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就能叫出来,等于给予别人一个很巧妙而又有效的赞美。
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结识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无论是生意场上还是经朋友介绍,或者是在其他应酬的场合,我们都会跟许多陌生人见面,握手,交换名片,夸张地寒暄,可一转身,关于这个人你可能就忘得光光的。所以,社会上就有了这边说完“久仰,久仰”,转过身跟别人说了两句话,回来又问“您贵姓”的笑话。
吉姆·法利从来没有见过中学是什么样子,但在他46岁时,竟有四所大学授予他学位,他成了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领袖,当上了美国邮政总局局长。他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原来,在他早年以一个石膏推销商的身份外出闯荡的几年中,在他担任故乡镇公所职员的几年中,他创造了一套熟记人名的方法。他自信地说:“我能叫出名字的人有5万。”
法利年轻时就发现,一般人对自己名字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地球上所有人的名字的兴趣。如果能记住这个名字并能随口叫出来,那么你就在无形中恭维了他,这是非常微妙而有效的恭维。但是,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或是写错了一个名字,你就会给自己造成完全不利的处境。
法利是怎样记住这么多人的名字的呢?一开始很简单,每当他新交一位朋友时,他询问此人的全名,他家庭有多少人,他做什么生意以及他的政治观点和倾向。然后,他将这些情况想像成一幅图纸,将它全部储入大脑。下一次再见到这个人时,即使是在一年以后,他也能拍拍他的背,问问他的太太和孩子的近况,问问他在后院里种植的蜀葵生长得怎样,这样无疑使他多了一位崇拜者。
有人说,正是凭借法利的这种熟记人名的非凡能力,富兰克林·D·罗斯福才得以入主白宫。当然,罗斯福本人对人名的记忆也可称得上是一手绝活,他甚至还花时间去记住并回想所接触过的机械师的名字。
那是在罗斯福当上总统后,克莱斯勒公司特意为总统造了一辆小轿车,并派马弗·钱伯林带着一名机械师把车送往白宫。到了白宫,机械师也被介绍给总统。但他是个很腼腆的人,总是站在不起眼的地方,没和总统说一句话,可是,总统在与他们分手前,四处寻找那位机械师,同他握手,叫出他的名字。钱伯林在讲述这次难忘的经历时说:“我教会了罗斯福总统怎样操纵那辆有许多特殊设备的汽车,可他教会了我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绝技。”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名字的重要意义,不愿花时间去专心记住他人的名字。
请记住:姓名虽然是人称的符号,但更是人生的延伸。许多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成功出名,所以,人对自己姓名的爱犹如对自己生命的爱。
有一位经营美容店的老板说:“在我们店里,凡是第二次上门的,我们规定不能只说‘请进’。而要说:‘请进!××小姐(太太)。’所以,只要来过一次,我们就存入档案,要全店人员必须记住她的尊姓大名。”
如此重视顾客的姓名,使顾客感到备受尊重,走进店里颇有宾至如归之感。因此,老主顾越来越多,不用说生意愈加兴隆了。
安德鲁·卡内基被人誉为钢铁大王,但他本人对钢铁生产所知无几,他手下有几百名比他懂行的人在为他工作。他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知道怎样利用顾客的名字来赢得顾客的好感。比如,他想把钢轨出售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当时,那家公司的总裁是齐·埃德加·汤姆森,卡内基就在匹兹堡建造了一座大型钢铁厂,并取名为“埃德加·汤姆森钢铁厂”。这样,当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需要钢轨的时候,就只从卡内基的那家钢铁厂购买。
在任何语言中,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最动听、最重要的字眼就是他的名字。当你走在陌生的人群中,突然听到有人呼唤你的名字,什么感受?兴奋!假如这个能叫出你名字的人是曾经向你推销过某种商品的人,这丝毫不影响你的愉快情绪,只能加深你对他的好感。
姓名是人的符号,更是人生的延伸,许多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成功出名,人对自己姓名的爱犹如对自己生命的爱。
2.保持一点神秘感
自古以来有雄心成大事的人,都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制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你愈是和他交往,就愈觉得他的高深莫测。这样的人,永远有出人意料的惊人之举。他们通常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捷的反应,能够随时应付各种状况,绝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窘态。有雄心的人就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把自己的能力“隐藏”一部分,而不要遇事就强出头,要给人一点神秘感!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麻痹曹操,使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
一天,曹操约刘备饮酒,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一一被曹操贬低。于是曹操点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和他才是。
曹操正好说到刘备的志向,刘备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然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上。恰好当时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感,乃至于此。”十分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不显耀、不吹牛、不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在“英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活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让人一眼就看出能干的人,其实称不上能干。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平平庸庸,而实际接触却发现他深不可测的人。越是让人看不透的人,就越是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越是这样就越让人想要进一步接触。
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是一位具有这种能力的政治家。他不但经常能够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构想,并且行动中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因此吸引了许多支持者。虽然他最后还是因为丑闻而下台,但若不是受到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而导致这样的下场,他那高深莫测的心思的确能使他成为很受大众欢迎的政治家。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建立在实际的接触上,如果你是个交往一两次就让人厌烦的人,那么你便不是有能力的人。每次见面都给人不同的感觉,这样的人总是让人很想知道接下来他又有什么新的灵感,这种能力就是具有未知的神秘感。这种未知的神秘感,平常看起来总是有些不足,但一遇到现实的问题马上展现出实力。换言之,平常保留一半的实力,有需要的时候总有惊人之举。一向都强出头,表现出精明能干的样子,到了紧要关头却手足无措,这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智慧的人。
别人越是不了解你有多少本事,就越想了解你的实力。培养足够的实力却不做非必要的表现,是成功做人的一大技巧。
3.及时清理“有毒朋友”
谁都需要朋友和友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朋友可能是他们感到不快乐的根源。这个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专业的心理医师说:如今,该如何摆脱变了味的友谊和“有毒朋友”成了热门话题。
那些用语言或行为给人带来困扰,让人感到精疲力尽、灰心丧气,最终破坏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的朋友,被称作“有毒朋友”。这类朋友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暗中破坏型
这样的朋友会打着关心你的幌子,他们经常暗示性地批评你的外表、习惯及行为方式。
2.滔滔不绝型
这种类型以女性居多,她想尽办法要成为关注的焦点,让你围着她转,把她视为公主或是主角,你只能当配角和听众。
3.自私自利型
以友谊要挟,不理你死活,逼你迁就,比如明知你第二天一早上班,还逼你玩到深夜。
4.惯于毁约型
约好了去逛街,但如有更好玩的约会,会毫不犹豫在最后一刻甩掉你。
5.多愁善感型
老向你哭诉抱怨,却不解决问题,令你精疲力尽,把你当作不收费的治疗师。
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有毒朋友”其实在身边的并不少见,相信每个朋友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有毒朋友”。他们见不得你比他好,有意无意的挖苦你、嘲笑你。要想摆脱“有毒朋友”带来的困扰,最理性的解决办法是静下心来,好好盘点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子。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除了专家建议的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外,我们也要不断反省自身。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有毒朋友”。
对于不同类型的“有毒朋友”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毒”。
1.对于暗中破坏型的朋友
在交往过程中,有鉴别地听取他的语言,特别是批评性语言,考虑其言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成分,必要时抱着“走自己的路让他说去吧”的态度。人生是一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建立自信的过程,若一味的提示缺点,使人产生心理暗示,会强化缺点只能使事情更糟糕。
2.对于滔滔不绝型的朋友
我们一方面要倾听其语言,可能是朋友之间的一种愉快的分享或不快乐的分担,这是作为朋友的一种义务,但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把我们作为他的一个听众,我们就可以在听他喋喋不休时,或者心不在焉,或者只做自己的事情,必要时告诉他自己有太多的事需要完成,等完成这些事情之后再听他说。这样他就很知趣地少说或不说了。
3.对于自私自利型的朋友
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他需要帮助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尽朋友之义,让他知道你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另一方面,要让他知道你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不能让他认为你是一个容易受到要挟的人。
4.对于惯于毁约型的朋友
遇到这样的朋友,我们对约定不要太当真,必要时自己故意失约几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知道“毁约”的影响与滋味。对朋友守信,不要把不守信的人当作你的朋友。
5.对于多愁善感型的朋友
这类朋友女性居多。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倾听她诉说,给予一定安慰;另一方面也要告诉她自己对她的事情无能为力,建议或推荐她到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去,效果会更好些。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所以她也没有权利要求朋友听她无休止的抱怨,同样你也没有义务给只会抱怨却不解决问题的朋友当治疗师。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每个人都希望多些“良友”,少些“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