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句“全校之冠”的评语
在1926年,山东大学的校长王寿彭,时任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他曾许诺:谁如果连续两个学期得甲等第一名,他就给谁写一幅字。得到这项奖励,成为学生至高无上的荣誉。当时,一个15岁的男孩就读于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这男孩天性贪玩,学习极不用功,成绩当然也差。但幸运的是遇到了当代名师王昆玉。一次王昆玉有意布置了一篇作文,这位小男孩认为题目挺合自己的题目,写得特别下工夫,作文发下来,一看,得了个“全校之冠”的评语,他乐极了,一改过去的坏习惯,开始努力了。第二学期,他又得了甲等第一名。1927年5月,王寿彭校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给这位16岁的男孩题字,又给他写了一个扇面,在扇面的末端,写了“羡林老弟正,王寿彭”。这使男孩欣喜万分,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能成为最好”的信念也顷刻树立。从此,他发奋攻读,学贯中西。那个小男孩,就是今天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
季先生之所以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王昆玉老师、王寿彭校长影响之“最大”是他最为认同的。正是“全校之冠”、“羡林老弟正”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字句引导他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激励他最终成为著名的学者。
假如面对那个顽皮孩子的是我们,我们又会怎样处理呢?假设,我们斥之为“捣蛋鬼”、“笨猪”、“不是读书的料”而打入另册;假设,我们不认真分析贪玩,成绩差的原因,缺乏转化他们的信心、艺术和智慧;假设,我们更没有认真地去发现他们在看似荒谬的行为中所蕴含的灵性、好奇和创新的火花,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本可以成为“学者”的“小顽童”,也许由于“自暴自弃”,变成了一事无成的“大顽童”。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应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多给你的学生些赞扬的话,多给你的学生些鼓励的话,这样相信你教出的学生更优秀。
13.你要是没钱就向我要,我就住这儿
皮特是一名小学生,读五年级了,在迈阿密最好的小学最好的班级中读书,可是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反而是最差的,能进这个学校这个班全靠他爸爸,钱多,势大。而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却只知道玩。
“乔治,今天我们去大花园里捣乱吧,上次去被抓住了,这次我一定要报仇,把看门的人的花全拔光,不留一根。”皮特又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对乔治说。乔治是一个腼腆的小男孩,很容易就被别人说服。皮特又想了想,说道:“不如再在他的花园里放几颗虫子进去,让它们把那里的果实全部吃了?”说完,皮特就不禁放声大笑,笑完拉着乔治就往校外跑。
跑了大概10分钟,就来到了一个大花园外,门口站着的就是皮特最反感的人,他不止一次地欺负皮特,所以皮特老是怀恨在心,这次终于可以报仇了。皮特绕到了花园的后面,与乔治翻墙爬了进去。
果然不一样,花园里就像是世外桃源,里面种满了许许多多的玫瑰、康乃馨、郁金香,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花,都在这里开着艳丽的花朵。皮特二话不说,直接将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连根拔起,乔治不敢下手就到处转来转去,吃吃葡萄,又吃吃草莓,再闻闻花儿那淡淡的清香,他可不想糟蹋这神圣的土地。另一边,皮特还正在埋头苦干,“唉,才拔了12朵玫瑰,太慢了,这刺把我的手都刺破了。”皮特埋怨道。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中午了,皮特也把玫瑰花全拔了,并且还拔了一根葡萄藤。到了看门人检查花园时,他们俩又悄无声息地逃走了。皮特边跑边想:那人绝对会气晕的,100多株玫瑰花,全被我拔了,哈哈,还有那根养了两年的葡萄藤,都被我拔了,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在回学校的路上,皮特又想了一个歪主意,那就是勒索!当然他不会去勒索比他大的人,除了老人。那种小孩子见了撒腿就跑,老人见了高喊救命,所以皮特经常失败。这次,他特意挑了一条无人的小路,也可以说是死胡同。这样一来,老人来了喊了也没用,小孩子来了,也逃不了。
他与乔治等了半个小时,终于盼来了一个行人,而且还是老人。
等到老人走到他们面前时,皮特掏出准备好的尖刀(玩具刀),朝那老头喊了一声:“喂,把钱拿出来!”谁知,那老人非但不喊救命,反而和蔼地对皮特说:“孩子,你是不是缺钱啊?我这里只有10美元,你拿去吧,千万不能去勒索,你要是没钱就向我要,我就住这儿。”皮特做梦也想不到这个老人竟然会这么大方得把钱给他,脑子一发热,拿着钱就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他头一次感受到了被别人关爱的感觉,因为他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家父母经常骂他,所以他几乎没有感觉到被爱过。
第二天,他完全变了一个样,头一次上课听那么认真,头一次做作业字迹那么端正。自此,他的成绩直线上升,到后来成绩就名列前茅。很多人都疑惑不解,一个差生最后怎么能成为一个优等生呢?
因为爱而产生的奇迹有很多。当心灵接受到关爱的时候,丑陋就会无影无踪。皮特一个差生最后怎么能成为一个优等生呢?主要是他听到了那位老人关爱的话语。仁爱的话,是对他人的一种喜欢、亲近、需要、关心和爱护。所以,我们要多说些关爱别人的话,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充满爱,充满和谐,也会出现奇迹。
14.他不是最坏的男孩,是最聪明的男孩
卡耐 基小时候是个大家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
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维吉尼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他父亲一边向她介绍卡耐 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家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 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家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而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她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生命。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她相信他会成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她的热忱如何改善他们的家庭。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应善于观察和揣摩孩子的心理、处境,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窘时,说几句话为他解围;当孩子沮丧时,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用智慧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点亮他的“闪光点”。燃起孩子的自信心,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