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奴作战俘获的人员和牲畜,是论功行赏的主要依据,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俘虏一般都会被悉数带回长安,而牲畜则交给边域的国家牧场饲养,此次也不例外。
在大军停留朔方城进行修整时,卫青下令将作战用的轻车固定上木头笼子,用于押运俘虏的上万匈奴人回长安。
古往今来,对待俘虏不外乎有以下四种选择:
一是对于放不得,留不得的直接坑杀。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就是最佳案例,试问留下这四十万人,哪国有这么多的粮食养活他们呢?若是白白放了他们,这战岂不是白打了。再说,上了战场的人就不该想着活着回去,作为俘虏苟延残喘下去更是对战士最严重的羞辱。
二是对于有战斗力的进行收编。这个难度很高,首先这些人得让将帅看得上,有一定的战斗力,收编不会拖累整体战斗力,没有哪位将帅愿意要窝囊废,这是首要的。其次是收编后能不能管理,因为俘虏一旦数量多大,必然会报团,不确定性很大,稍微管理不善,可能会起来闹事,甚至害了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三是对于身强体壮,却不会打仗的,直接押回做奴隶做苦力。这种做法非常普遍,尤其是对外征战,打异族的时候更是如此。往往把抓到的平民俘虏全部押回来,一来成为苦力,二来充实人口。这种做法算是仁义的,至少这些人的命保住了。
四是对于老弱病残的直接放掉。这样可以增加敌人的负担,但一般不包括身体健康的小孩,因为这些敌人的后代回去了,总有一天会长成强壮的敌手,来为死去的父母报仇,这比他们的父母更加可怕。
由于俘虏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古代著名将领大多不喜欢留下俘虏,更倾向在战场上解决一切,有的将领开战前就明说不要俘虏,不让对方投降,杀绝为止。但匈奴俘虏无论是普通平民,还是嗜血凶残的将士,由于他们对中原朝廷极为陌生的大草原环境无比熟悉,对深入大草原与匈奴作战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往往会更倾向把他们押回为我所用。
在以往的战斗中输多胜少,即便是所说的大胜,俘虏的匈奴人也不多。对于少量匈奴俘虏,士卒一般会被分散开来收编,而平民百姓则到大型工程做苦力,或者赐给官府家做奴隶。
此役俘虏人数众多,与以往相比问题棘手得多。在大肆庆祝,犒赏之余,嬴政对如何处置这么多的匈奴俘虏,尤其是十余个匈奴小王和大量士兵感到头疼。这些人处置好的话,可以成为反击匈奴的利刃,反之则后患无穷。
“各位,卫大将军是役大胜匈奴,扬我国威,俘虏匈奴兵近万人,该如何处置他们,各位有何高见?”处置俘虏的事作为早朝重要议事事项,嬴政在朝堂上提了出来,听取众大臣的意见。
“李丞相,你先说说看吧!”见朝堂下并不踊跃,嬴政点名代相李蔡先说。
“陛下,臣认为这么多的俘虏不宜悉数收编,更不能让他们处在一起,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如何处置俘虏问题从未需要在朝堂上议论,李蔡跟多数大臣一样对此没有准备,思虑了一会,才答道,“臣建议把十余小王及少量骨干士兵利用起来即可,其余发配到南蛮做苦力。这样就算他们闹起事来,也逃不回草原,自然就死心塌地。”
“嗯,”嬴政点了点头道,“御史大夫有何看法呢?”
“陛下,匈奴乃野蛮之族,缺少教化,不仅不会知恩图报,更不懂忠君报国,臣一直以为留下他们后患无穷,臣建议索性将他们全部处死,以儆效尤,真正震慑那群贪得无厌的匈奴人。”御史大夫张欧提出了自己一贯的看法,结束时不忘从最擅长的法理上给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强调道,“这些人任何一个都背负着数条乃至十数条大秦子民的命,依大秦律法,本就该处以极刑。”
“卫大将军有何看法呢?”嬴政不置可否,继续问道。
“陛下,匈奴人杀我百姓,毁我家园,辱我国威,就算将他们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但臣以为杀一个俘虏也好,杀一万个也好,都不足以泄不共戴天之愤。当前正是我朝与匈奴生死较量的时刻,最需要这些熟悉大草原环境和匈奴作战方法的人。胡服骑射,以夷制夷,如果能够用好他们,将是我们战胜匈奴的法宝。”卫青答道,并用忠心耿耿的金日磾作为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真心效忠,为我所用并不是完全不可能,臣属下金日磾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臣建议全部收编他们,还可启用少数人担任军中要职,让他们自己人管理自己人。”
嬴政点了点头,同样不置可否,又接着询问下一位,基本把三公九卿都问了个遍,结果大致就是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三种看法都言之有理,各有利弊,嬴政一时拿不定主意,没有在朝堂上直接作出决定。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况。
第一种建议中庸,第二种过于偏激,第三种有冒险的成分,但益处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嬴政一贯不推崇中庸之道,处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第一种最早被排除出选项。第二种看似最安全,实则会带来巨大风险,一则让战场上的匈奴兵忌惮投降,以最惨烈方式厮杀到底,直至同归于尽;二则让已融入中原的匈奴人人心惶惶,随时有暴动的可能,这都是极其恶劣的后果。经反复思量,第三种是目前最佳选择。既然要悉数收编,那就要不惜重金和官职,完全收买下他们的心,将这些匈奴俘虏打造成生力军。
嬴政直接任命十个匈奴小王为校尉,在长安城内设置了校尉府,校尉府在军中仅次于将军府,再以一千人为单位,将近万人的匈奴俘虏分为十部,由各小王统领,由远及近设营在长安城外。各部另置一名军司马,由大秦将领担当,名义上与校尉共同管理所部人马,暗底下监督他们。十部均隶属卫青大将军统管。
与此同时,为各校尉在长安城内建造府邸,置办田地,又挑选贵族女子嫁给他们,组成家庭。通过如此种种手段,基本稳住了这些匈奴俘虏,安心为大秦效力。后来专置的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长安八校尉中的长水、胡骑正是来源于这些匈奴俘虏,为大秦精良强劲的军中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