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的围剿,卫青大军俘虏了匈奴大小王十余个,男女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这是一次罕见的大胜利,匈奴右部落被破坏殆尽,彻底扫除了对河套的直接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匈奴人的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从此一落千丈。
战绩大快人心,完全不亚于蒙恬当年。听到如此辉煌的前方战报,久已被匈奴压得喘不过气的边域百姓无比欢腾,奔走相告。卫青率大军入朔方城时,全城百姓自发地到城门口夹道迎接,绵延数里的人群欢欣鼓舞,争相向士兵们递上茶水、鸡蛋、馍馍等食物,表达感激之情。
捷报被第一时间从朔方快马送往长安。
“好,好,好,卫将军果然没有辜负朕的信任。”嬴政大喜过望,在朝堂上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好。
“传令下去,全城张灯结彩,大办百戏……举国欢庆卫将军凯旋而归。”嬴政按捺不住兴奋,继续道,立马布置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嘉奖有功将士是必备项,也是重头戏。嬴政等不及卫青回到长安,迫不及待地宣布道:“传朕令,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统辖全国将领,中书令即刻拟旨送往朔方。”
“还有,封大将军的三个儿子为列侯,每人食邑一千三百户。”嬴政还不满意对卫青本人的大肆奖赏,史无前例地将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封为列侯。
“等等,中书令,”在中书令准备先行退下拟旨时,嬴政又吩咐道,“让黄衣特使同时捧大将军印前往朔方。”这也是前无古人的做法。
……
在朔方城修整三日,正准备启程回长安时,卫青接到了黄衣特使从长安送来的圣旨和大将军印信。朔方离长安足足有一千五、六百里,信使往返一趟,加上拟旨的时间,竟在短短的三日内完全,可想而知,始皇帝是有多么迫切的心情。
“臣感激陛下尊宠,但臣功薄蝉翼,实在不敢领旨。”嬴政对卫青的封赏羡煞旁人,却让他十分为难。无功不受禄,自己的儿子封侯实在说不过去,他们不仅没有寸功,而且尚在襁褓中,更何况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没有一个受封。
“卫大将军大败匈奴而归,举国上下为之欢腾,无论受多大的封赏都不为过,实在不必谦虚推辞。”黄衣特使于公于私都希望卫青领旨,劝说道。
“使者大人,陛下对臣的封赏,实在让臣受宠若惊。”卫青迟疑了片刻,情真意切地道,“这打仗真不是主帅一人的功劳,现在陛下不仅封赏了臣,连臣还没有长大的犬儿也都封了侯,可是与臣出生入死的众将领却没有一人得到封赏,臣实难接受陛下这样的独宠啊!”
“说来也是。但陛下并没有不封赏他们的意思,回到长安后,肯定会论功行赏的。”黄衣使者十分有把握地道。
奖惩分明、论功行赏是大秦制度之根基,也是大秦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黄衣使者的话基本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卫青担心的当然不是有功的将领得不到封赏,而是此时单独封赏主帅,而且封赏的丰厚程度令人咋舌,可能会在军中造成负面的影响。
“就算如此,臣现在也不能接受陛下的封赏,更不能接受陛下对犬儿的封赏。”卫青依旧推辞道,“还是请使者大人与臣一同回长安,臣当面向陛下作解释,再接受行赏也不迟。”
“嗯,这样也好。”黄衣使者对卫青更加发自肺腑地敬佩。
长安,一派喜气景象,胜似春节。
“微臣有幸蒙陛下信任,效力军中,同时仰仗陛下和神灵护佑,大获全胜,这也是全军将士奋勇战斗、为国效命的结果。陛下加封微臣的食邑已经过于丰厚了,还要对微臣还在襁褓之中,并无寸功的儿子裂土封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对鼓舞将士奋力杀敌的不利太大了,也不是微臣效力军中的本意,请陛下明鉴。”回到宫中的卫青对封赏坚决推辞道。
“大将军果然明理,不枉朕如此器重你。对于封赏,只要有战功,朕都不会吝惜爵位的,诸位校尉的功劳朕都不会忘记,大将军无须担心。”嬴政见卫青如此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利益,颇为欣慰地道。
“这样吧,给大将军的封赏就请大将军笑纳了,至于给大将军儿子的爵位,那就等他们长大后再说,现在朕先借来分赏给随大将军作战的诸校尉吧。”嬴政思虑片刻,给出了折中的办法。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为了打消卫青的担忧,嬴政决定当场论功行赏,分封诸校尉。御史大夫依据秦律有关奖赏条款,奏请道:“陛下,护军校尉公孙敖三次随从大将军攻击匈奴,协调各军,团结将士,擒获匈奴小王,可以一千五百户封为合骑侯。”
“都尉韩说随从大将军出浑,一直打到右贤王的王庭,在敌人的帅旗下搏杀,擒获小王,可以一千三百户封为龙侯。骑将军公孙贺随从大将军擒获小王,可以一千三百户封为南侯。轻车将军李蔡两次跟随大将军擒获小王,可以一千六百户封为乐安侯。”
“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他们都三次跟随大将军擒获小王,可以一千三百户封李朔为涉轵侯,以一千三百户封赵不虞为随成侯,以一千三百户封公孙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和校尉豆如意也都有战功,可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嬴政当场准奏,卫青立即下跪拜谢,接受对他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