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河南之战(七)
书名:秦匈大决战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279字 发布时间:2021-11-30

卫青大军在击溃匈奴白羊、楼烦二王后,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放箭击溃攻城的匈奴兵后,又一鼓作气冲出要塞,一路追赶仓惶弃营逃命的匈奴右贤王、单于王庭部上万人马几十里才收兵返回。

在对河南地取得绝对控制权后,卫青率大军穿行千余里边走边打,一直打到陇西,清除了阴山以南的匈奴残余。此战,秦军共歼敌六千余人,俘获俘虏三千零七十一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秦军无一败仗,全甲兵而还。

在古代,甲胄和兵器极其珍贵。在战场上战死的士兵,其甲胄和兵器都会被回收再用,即便是最普通的箭也不例外。当然,这只是属于打了胜仗一方的权力。战败的一方,留在战场上的甲胄和兵器只能成为别人的战利品。全甲兵而还,就是没有打过败仗甲胄兵器被敌人缴获,实属不易。

卫青再次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大秦王朝收复河南地,使得帝国的北部边防线更往北推移至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了一道屏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这不仅仅有利于京都地区的繁荣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大秦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加强。

应该说,这是大秦对匈奴打响的第一次真正取得胜利的大战役,虽然双方投入的兵力不多,规模亦不为大,但它在秦匈战争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扭转了和匈奴作战处处挨打的局面,意义重大。

始皇帝惊喜万分,大肆封赏有功之人。统率卫青威风占尽,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裨将李息受封为关内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校尉苏建功不可没,受封为平陵侯,食邑一千一百户,是此战中唯一受封侯的校尉。其他表现突出的士卒,都一一受到相应封赏,赏金收入不菲。

按照历往的做法,始皇帝下令在收复的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设置五原郡(郡治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在内蒙古包头西)与朔方郡(郡治今三封县,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纳入帝国的版图。

五原郡所在即是当年蒙恬将军夺取匈奴河南地后所置的九原郡,大秦帝国从咸阳出发的官方直道通达至此。朔方郡属于新开设的郡,位于大秦王朝国都长安城的正北方,西北部以阴山山脉为界,穿越阴山后即进入蒙古高原。郡名取自《诗经》《毛诗.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中“城彼朔方”之意。

设置朔方郡后,中大夫主父偃上书始皇帝称“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建议尽快在朔方修筑高大的城邑和深广的壕堑,并让士兵携家带眷到朔方实边,以便更好地抗击匈奴。

朝廷以往每年派兵卒轮流戍边,由于兵卒不熟悉敌情,加之思念故乡亲人而削弱战斗意志,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河套地区水草肥美,而且地势险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绝不允许再落入匈奴之手,让士兵携带家眷前往垦殖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戍边的将士以朔方为家,必然会苦心经营,竭尽全力保家卫国,朔方自然不会轻易被匈奴攻破。

始皇帝也正有此意,只是让谁去一时拿不定主意。最佳的人选当然是卫青,但让卫青跟蒙恬当年那样长年驻守边郡,他舍不得。再说,就目前大秦与匈奴随时都会爆发大规模战事的形势来看,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卫青去做,他自己也需要卫青留在身边共商对匈大计。

卫青向嬴政推荐了校尉苏建。知道了苏建在高阙塞的事迹,而且有着长年戍边的经历,嬴政毫不迟疑地决定停止正在进行的通往西南的筑路工程,任命苏建为将军带领十万修路民夫及士卒前往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待朔方城修好后,再将民夫和士卒的家眷迁徙过去。

由于石头具有僵硬且经久不蚀的特点,中原地区重要的城池关隘均是以石头构筑或碎石夯筑,可谓是坚固耐用。可是,在边郡筑城,建造材料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工程量和时间的紧迫性,就算是到最近的阴山开山凿石,再将石头运到人烟罕至的大草原上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苏建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选好城址后,他让民夫先在城址四周挖掘出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再将挖掘壕沟取出的泥土用来夯土城墙。大草原的泥土湿润有粘性,极易成型,用它来夯筑土墙非常不错。

但是,只用泥土夯出的土墙容易开裂,不耐用,若是遭受雨水冲浸,还有坍塌的危险。如果能够夹以红柳或芦苇枝条作为墙筋,夯筑出来的土墙则要结实耐用得多。当然,将红柳或芦苇枝条从中原运往大草原要比开凿石头轻松得多。

苏建在奉命前往朔方时,就让同行的士兵带上大量的芦苇枝条,大大节省了来回运送建筑材料的时间,又保证了夯筑城墙的质量。匈奴人随时都有可能前来骚扰,时间就是生命。苏建尽心尽责,与民夫和士卒吃住在一起,日夜赶工,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一座西北边境最大的城池就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横空出世。

建好朔方城后,他还在城内兴筑了一座子城,长宽各约一百五十步,作为郡守的官府。又不畏艰险,亲自带领民夫和士卒修复了大将蒙恬当年在阴山沿线所建造的的旧长城及要塞。

朔方的西北部是阴山山脉,高峻的阴山是一条天然屏障,旧时长城在通过这一带崇山峻岭时,只是在一些低矮的山岭以及平坦的川地上筑有长城,在陡峻的山峦上只是在岭颠或山麓筑有烽燧,以便瞻望和传递信息,再在山谷口外修筑小城,驻兵戍守,管领附近的烽隧,称为障或塞。

经由朔方郡逾越阴山的主要通道筑有鸡鹿塞,位于今窳浑城西北约二十公里,在哈隆乃山谷口外西侧的册地上,高出谷底约八米。考虑到鸡鹿塞对朔方的重要性,苏建决定不辞万苦开山凿石筑城。修复的鸡鹿塞全用石块垒砌,民夫们先用大石块整齐地垒砌城墙外表,再往中间填充较小的石块和砂子,非常坚固。并在城门加筑方形瓮城,城墙的四角修筑外向突出的角台。

不仅如此,苏建又利用黄河天险作屏障,构建沿河的防御工事,将朔方全面打造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方战略基地。昔日匈奴刺向大秦帝国背后的利刃,迅速转变为秦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秦匈大决战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