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人群中的萧叔宝似乎感觉到了三位皇子的关注,向四周张望了一下,看见远处的三人,连忙向同僚们告罪,急匆匆的走向皇子们。
“参见楚王殿下,郑王殿下,……三皇子殿下!”
杨文玉不禁笑了:“萧将军,你我同为国公,参见就不敢当了。”
萧叔宝直起身来,笑道:“殿下说笑了,末将这个国公是不敢和您相提并论的。”
杨文博道:“萧将军此言谬矣,你功勋卓著,受封国公,乃是你一刀一枪拼来的,我这三弟在宫里长大,未立尺寸之功,只不过仗着皇子的身份,封个公爵,其实惭愧的紧。”
杨文玉也赶紧拱手道:“大哥说的是,说起来应该是我不敢和萧将军相提并论才对,今后一定是以两位兄长和萧将军为榜样,为父皇分忧。”
萧叔宝道:“三皇子殿下聪慧绝伦,他日必能建不世之功。其实末将能有今日,也多亏三皇子殿下当年定下的奇谋,我大隋才能并魏击秦,末将方能有机会立下战功。”说完,又冲杨文玉深施一礼。
杨文玉苦笑着说道:“萧将军谬赞了,传闻不可信,当年我也只有十二岁,不过一时戏言,真正的方略还是父皇和二位皇兄定下的。”
杨文广急道:“三弟,这是什么话……”说话间看到大哥的眼神,顿了顿道:“叔宝,京中不同军中,凡事谨言慎行。”
萧叔宝看了看三位皇子,忙道:“属下失言,请殿下责罚。”
杨文博却笑道:“萧将军并未说错,受什么罚,只是朝中居心叵测之徒甚多,无心之言有时候也会变成诛心之语,萧将军在京中这些日子,切记慎之。”
萧叔宝连声称是,拱手退下,转身和自己的父亲以及簇拥着的百官一起走出了宫城。
见百官走远,杨文博揽着两个弟弟的肩膀道:“文广,文玉,路是自己选的,但是不管怎么选,兄弟依然还是兄弟,这点永远都不会变。”
兄弟三人相视而笑。
杨文博放开手,向前踱了两步,转身道:“文玉,爹在朝堂上说你只能选一个玄甲卫,这不过是说给朝臣们听的,过几日贾叔会带你去少孤营,有中意的就跟贾叔说,自然有办法送到你府中。军情司那边爹已经安排好了……”
说到这,杨文博看了看杨文广,二皇子吐了吐舌头:“我还有事,就先走了,对了,三弟,府中安排妥了,记得请哥哥们喝酒啊!”说完一拱手,转身走了。
杨文博待杨文广走远,正色道:“文玉,军情司乃是国之重器,一旦入了军情司,一辈子就只能隐于暗处,将来如有错失,即便你是皇子,也会被牺牲。以后办差,一定要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杨文玉点头道:“大哥放心,文玉记住了。”
杨文博拍了拍杨文玉的肩膀,叹了口气道:“我是不愿意你选这条路的,你的心思,大哥也懂……”
杨文玉笑了起来:“大哥,兄弟永远都是兄弟,我永远唯大哥马首是瞻!”
杨文博看着杨文玉,慢慢的露出一丝笑容,随即又皱眉道:“三弟,等你在军情司立稳脚跟,第一件事,就是帮我查查萧叔宝。”
杨文玉歪头想了想:“萧叔宝这些年的军功看起来并没什么问题,其实大部分都是改进军中器械,攻城拔寨的军功虽然颇多侥幸,但是看起来问题也不大。”
杨文博哼了一声:“我在军中这么多年,没见过运气这么好的家伙,他每个军功我都仔细查过,查不出毛病。”停了一下,他慢慢地说道:“这才是让我最不放心的地方。”
杨文玉点了点头:“大哥放心,我会盯紧他。”
宫城之外,萧叔宝扶着父亲上了马车,挥了挥手,一个小厮牵着马快步走了过来,伺候着萧叔宝上马,萧叔宝踩着马镫,低声说道:“找人盯着杨文玉。”
杨文玉和大哥分手之后,便去找贾易约定一起去少孤营挑选玄甲卫的日子。
当初杨固之还是前周的上柱国,统领禁军的时候,曾经大刀阔斧的改变禁军的选拔标准。
他让所有的禁军身披轻甲,携带三日口粮、战刀、两石力的弓箭和二十只箭,半天之内跑六十里山路,到了之后再连射二十箭,一百步外的靶子,能中十箭算合格,连续三次最后一百名和一箭不中者全部清退,前一百名和能中十五箭以上的都重赏。
三年之后,禁军气势焕然一新,而杨固之也从其中发现了十三个跑得最快、射得最稳、刀法也最狠的武士,他不动声色的把这些人招揽进自己的贴身侍卫里,组成了现在扬名天下的隋帝十三玄甲卫。
这十三个人,每个人都有卓绝不凡的武艺,其中有几个还可以称得上是智计百出的谋士。
平时他们作为侍卫跟随在杨固之身边,但在紧要关头,他们凭着玄甲卫的身份,可以号令任何禁军官兵。
杨固之绝对信任这十三个永远身着黑色轻甲的武士,无论什么场合,都是以兄弟相称,即便是登基成为皇帝之后,自己的三个儿子,对这十三人,也都是执子侄礼。
杨固之登基之后,长子杨文博被封为楚王,次子杨文广被封为郑王。
杨固之给两个儿子封王之后的第一道恩典便是派自己的玄甲卫帮儿子们挑人,让这两位王爷也有自己的玄甲卫,但是数量上不能逾越皇帝,只能有十一个。
听起来这似乎不算什么恩典,这年头,是个官都会有自己的亲兵侍卫,但是,玄甲卫可不是一般的侍卫,那是整个隋国的佼佼者,禁军已经是百里挑一,玄甲卫则是万里挑一。这就是要把全国的武道精英都集中在皇室子弟的周围。
而这次,杨文玉和父兄们不同,他要去少孤营而不是禁军挑选玄甲卫。
皇帝的玄甲卫老大贾易说了,既然唐国公要挑选将来生死相依的袍泽兄弟,那就最好和自己年龄相仿,禁军里现在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年轻的还得从少孤营里挑。
少孤营是杨固之登基之后设立的,专门抚养禁军战士的遗孤,分为男营和女营,基本的断文识字和刀棍骑射都是教的,十二岁之后任凭他们选择想学的技艺。
当然大部分禁军子弟都还是选择习武从军,也有些以锻制兵器为乐,只有极少人表示要弃武从文,或者学点平常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