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德这才知道,靖国公府世子劫掠了粥水坊坊主的侄女沈娟,陈氏母女又救了沈娟。
而赵巧玥挂念沈娟,第二日就到杭山杏林探望,知悉几户事主要到京兆府击鼓鸣冤,玉丽筝正在寻找写状纸的先生。
玥姐儿回来就去央求邻居封登禄,封登禄竟一口答应代写状纸。
玉大小姐就将封登禄带到事主集中的地方,让他们陈述冤情,封登禄一一替他们写好状纸。
于是就有了京兆府敲钟击鼓、事主告状的一幕。
眼看京兆府已经派兵盯住靖国公府,只待嫌犯出面即拘捕,谁知告状的苦主之一、粥水坊坊主沈二郎的儿子石火,昨夜被不明身份的贼人劫走了!
玉丽筝向赵孟德说出她的分析:“据京兆府探报,其它三户事主也遭遇了莫名其妙的麻烦事,所以我怀疑,沈二郎的儿子是被靖国公府的人劫走了,目的是要沈家撤诉。”
赵孟德还未从陈氏母女救人、封登禄写状纸的事件中转过脑筋,听玉大小姐这样说,就知道她所求是什么了。
玉丽筝话中有话:“一个小小的孩子懂什么,也要如此下毒手。赵大人,你不为往后多多打算吗?”
赵孟德不回应她,只是说:“我与国公府平素没有太多来往,真的帮不上什么。”
玉丽筝手指在桌上轻敲,说:“我知赵大人有难处,只是还得啰嗦一句,世事无常,大人还是要多留后路。靖国公府子孙嚣张跋扈,手段毒辣,连一个无辜的小孩也不放过,大人难道不后怕么?”
赵孟德沉思不语。
玉丽筝适时提起陈家母子:“我看玥姐儿美丽聪颖,她的弟弟栋锜好学上进,陈大娘一家救我姐妹的恩情我铭刻在心,我定会还他们以福报。”
见赵孟德神情有异,便诚恳表态说:“前次我被庶妹谋害,多亏大人秉公断案,使我沉冤得雪,大人之恩,我也铭刻在心。所以我会尽力护陈大娘一家周全。”
说着站起来拱手鞠躬。
赵孟德有点惭愧,忙请她坐下,又斟酌了一阵,终于说:“我试试吧。别的真的无能为力了。”
玉丽筝拱拱手:“先多谢赵大人!”
临走又告诉他,若有消息就将密函送到膳香居掌柜处,只说“吕老板要的药膳方”,掌柜自然明白。
膳香居也是她的?赵孟德彻底服了!
赵孟德知道事不宜迟,于是立刻和夫人说了京兆府到靖国公府拘人的事。
平乐郡主一听就急了,马上和丈夫回娘家。
原来这赵孟德夫人就是靖国公的嫡长女,凭父荫得皇上赐封平乐郡主。
平乐郡主性情颇为暴躁,回到公府一问,听到京兆府如此狂妄,竟敢带人来府门要人,要人不得又派人看守府门出入,不由高声开骂:
“小小京兆府,在国公府面前不过一只蚂蚁,为了几个贱民这样大动干戈。要我说,现在就去找到那几户贱民,痛痛快快打一顿;那几个贱货,就白送到窑子里去!”
“没有我靖国公府出人出力打天下,那贱民都不知死在哪条臭水沟里,还能卖什么面编什么草鞋?”
“那几个贱女人,好好的不闹就是了,乖顺听话的接到府里当个姨娘,不必在自家挨饿受冻,天大的福气!偏偏要闹,找死!”
赵孟德看看夫人,此刻活像一只被捉住拔毛的公鸡。
西郭展堂赶忙将妹妹喝住:“嘴巴谨慎些,小心传出去!”
心知父亲最喜爱这妹妹,也不好教训太多。
郡主又带夫君去探望大嫂。
公府大夫人素有心疾,这次又复发了,躺在床上不住呻吟。
平乐郡主见了,又骂大哥太绝情,不过区区小事,几个卑贱该死的人,却非要激死发妻不可。
大夫人忙强撑病体劝住小姑,只说大爷骂归骂,不过也在尽力想办法了。
赵孟德立在旁边,也劝了几句平乐郡主。
平乐郡主和大嫂年纪相当,感情一直很好,就仔细地问到底大哥想出了什么办法。
因她做事从来不避忌丈夫,所以也没有叫赵孟德出去。
赵孟德从姑嫂言语来往间得出了一些讯息,暗暗打定主意,于是从国公府回来的路上,借口有事到吏部一趟,将一封密函送到膳香居。
膳香居掌柜当即送到后院杭山杏林,转到玉丽筝手中。
玉丽筝打开,只见上面写着:“南郊公府之荷花农庄。”
此时元宇澈的信函也到了:“丝缕乃公府亲卫郭晋阳衣物,现已追踪此人。”
玉丽筝另抄一张“南郊公府之荷花农庄”,用密函封住,派人送到京兆府。
把赵孟德的原件烧了。
原来昨日元宇澈到粥水坊查看,心中就明了八九分:此事和靖国公府脱不了干系。
于是派人盯住公府武艺高强的十几个亲卫,发现其中郭晋阳不在。
派去监视郭宅的人又看见有丫鬟鬼鬼祟祟埋什么东西。待丫鬟走开,将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一件丝绸夜行紧身衣,衣袖上有一处抽了丝,和粥水坊带回来的缕线一对照,纹丝不差。
看来是郭晋阳劫走了石火,追踪郭晋阳即可知道石火下落。
没想到玉丽筝动作更快。
“南郊公府之荷花农庄”密函送达京兆府一个时辰后,元宇澈就带领府兵将石火救了出来。
元宇澈也知道玉丽筝通过蔡业楷约见赵孟德,那么此密函应是赵所为。
为了掩护赵孟德,元宇澈只说从郭晋阳衣物顺蔓摸瓜找到荷花农庄,可惜郭晋阳从农庄逃跑了,派人到郭宅搜人也没有搜到。
此刻,郭晋阳正直挺挺跪在国公府正厅。
他昨夜奉大爷之命,将事主小孩盗走,还来不及要挟事主,京兆府就找到荷花农庄来了。
郭晋阳不敢暴露身份,只好逃回国公府。
西郭展堂没料到变故如此之快。
原来是因为昨夜行动时,郭晋阳绸衣挂在门扇上留下了痕迹,不由大骂“饭桶”。
正纠缠间,就见一个高大身影,身着戎装,披风飘拂,大踏步地跨进厅门。
原来是靖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