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重登帝位(上)
书名:秦匈大决战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2476字 发布时间:2021-11-19

大秦七十六年,即公元前一四六年,子婴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子婴去世的这一年,嬴政已远超过了百岁。在那个七十古来稀的年代,百岁是多么稀奇不言而喻。更加稀奇的是,这百岁的老人无论精神,还是体魄,一点都不比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差,仿佛时光忘记从他的身上流过。

  嬴政这才完全相信自己不仅拥有了永生不死的身躯,还有着永不枯竭的精气神。自从喝了徐福的血,死而复生后,他的身体就不再发生变化,几乎保持着六十年前的状态。而跟他一样喝了徐福血的小童女赵婉,在进入最动人的花样年华后,确切的说是二十六岁,身体就不再成长,也就不像一般女人开始一年年色衰下去。

  六十一甲子,意味着一个轮回。经过扶苏、子婴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大秦帝国从岌岌可危到国力蒸蒸日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盛安定的景象。人民丰衣足食,百业兴旺,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官府的库房多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更是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因为放了太久而朽断了。

  这一切来之不易。为了争取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是受制于国力和马匹、武器等物质基础,面对匈奴的入侵和掠夺,扶苏、子婴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和亲政策,放弃主动出击的军事手段,避免大秦帝国陷入与匈奴旷日持久的争战,加重百姓的负担,使正常的经济生活再次遭受破坏。

  虽然高度认可扶苏、子婴统治下取得的成绩,但嬴政一直对扶苏对待匈奴的态度和政策耿耿于怀,在决定子婴继承帝位时,就已开始酝酿以军事手段代替在他看来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

  子婴继位的二十六年,国家实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全国户籍人数翻了一番,无需再为人丁兵源发愁。同时,边郡的畜马业同样取得长足发展,马匹的供应源源不断,品质大幅提升。反击匈奴已形成了水到渠成之势。

  该是重振大秦雄威的时候了!如同退位时那样毫无征兆,嬴政突然宣布自己重登帝位,结束了子孙们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激烈的明争暗斗。这股争权夺势的暗流嘎然而止住,维护了大秦帝国国内的稳定,为聚集全力出击匈奴创造了条件。这一切,只有一贯举重若轻的始皇帝嬴政方能做到。

  一切争议划上句号!一切恍如当初,如梦如幻!

  “始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嬴政头戴垂珠龙冠,身穿五爪金龙锦袍,正襟危坐在朝台之上。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朝台已换成了更加雄伟宏大、富丽堂皇的未央宫大朝正殿。

  重登帝位的嬴政为了方便打理朝政,从阿房宫搬到了未央宫居住。在嬴政的一再坚持下,赵婉作为子婴的皇后,依旧留住在未央宫椒房殿。这样一来,也方便了赵婉每天给嬴政这个始皇爷爷请安。

  复出之后,嬴政毫不含糊,迅速确立统治思想,采取一系列手段巩固中央皇权,牢牢控制中央、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事务。

  在政治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有以丞相为首的官僚体系已根深蒂固,免不了成为行使皇权的羁绊和牵制,但全部大换血却不现实。

  嬴政另辟蹊径,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才干过人的近臣,授予他们尚书、侍中一类的头衔,让他们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形成新的一套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从而大大削弱丞相的权力,逐渐将其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确保自己全面职掌朝政实权。

  同时,嬴政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豪强、官吏进行严密监督,确保自己颁布的旨意得到坚决的贯彻,保证中央朝廷的权威。

  他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刺史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设置,在地方还有自己的衙府。

  对现有官僚体系进行革新是一方面,选拔贤士大夫才是帝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了获得大量优秀人才,嬴政颁布求贤诏,在原有官吏选拔制度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由下而上推举和朝廷考察选拔并举的察举制。

  察举制不同于大秦以前的世官制和军功制。尤其是相对世代传袭的世官制,察举制重在惟才是举,不拘一格,不受出身贵贱与地域差别限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发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或勇猛知兵法者等,即可推荐给上级,甚至中央,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量才录用任命官职。

  察举制最大的意义是令底层有才能的普通人进入仕途成为一种可能。由于按照一致的标准进行选拔,保证了竞争的相对公平。

  察举主要通过对策和等第,来考察筛选被举荐人。对策,即由主考者就政事、经义等设问,应试者对答,给出应对的办法或策略。等第,即根据应试者对答情况,设置不同的等级,等级较高的进入下一环节考察。

  察举的科目,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由少到多不断增加。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具体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通过察举制,源源不断地给国家输送各类能人异士。其中不乏出身低微、日后为帝国做出不可磨灭功绩的杰出人物,有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甚至还有从匈奴俘虏选拔出来的宫廷养马师金日磾等等。

  嬴政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他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都城长安设立了太学──帝国最高学府,把养士与选士结合起来,使大秦帝国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了人才济济、贤能辈出的景象。

  太学,可谓是如今大学的鼻祖。进入太学的人称为“博士弟子”,条件是年龄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由博士进行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每一年考试一次。通“一艺”,即一种儒家经典以上的,可以任官,考获较高等级的能高就“郎中”。但是,如果“一艺”都通不过,该名博士弟子并不像如今一样给予补考重读的机会,而会被打发回家,而且推选他的官员还要受到相应处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秦匈大决战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