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文永十二年,各地不敢违背晋公和中书省的命令,都开始积极向铭英州、永晋府来输送物资。
在马康远返回以前,只有宁安府袁宪明许诺输送物资,并在马康远返回以前运抵了铭英州。而自从十月马康远下令后,各地都不敢再怠慢了。宁阳府知府张轩达也发现了这是重要的任务,但是宁阳府距离铭英州和永晋府太过于遥远。于是奏请先由宁安府先行垫付,然后由宁阳府还给宁安府。同时给已经升任知府的姜鉴鼎写信。姜鉴鼎与张轩达都曾在宁阳府一带做过官,私交还是不错的。再加上张轩达的身份,姜鉴鼎十分爽快的就答应了。
比起输送物资而言,更难的是派流民和官员去,尤其是官员。
派流民去刚开始是十分难办的。但是中书省下了明令,去南方耕垦的可以加官进爵免除赋税后,民众的积极性就多了。
文永十三年二月,中书省又下令,凡是今年去铭英州、永晋府耕种的人,每家赏钱十贯,贷款二十贯。赐布帛两匹,粮食两石。贷款在两年内还清者,只收本钱,两年以外者收取利息。
同时中书省在二月底颁发了新的章程,凡是去南方耕垦的人必须先前往宁安府统一登记管理,然后由宁安府、易物司使和水师官署共同发文,统一运输人员到铭英州。然后由李临铭、康元悦接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二月到当年十二月,根据中书省和宁安府的统计,当年前往铭英州和永晋府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两万人。这些人,经李临铭和康元悦协调,一万三千人归属康元悦,李临铭留下七千。毕竟李临铭管辖的铭英州虽然面积大,也缺乏人口,但是毕竟这里是海山洲经营最早的地方,有不少汉人移民和后代,还有不少汉化的人。而且铭英州以西也有不少汉人,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相对于铭英州而言,永晋府的面积比铭英州略小,自然条件也很好,但是人口太少,最需要的就是人口。
因为成立了铭英州和永晋府,原来在铭英州以西的洛那卡国地域经商耕垦的的商人民人不少都涌入了铭英州,并且在铭英州买地建房和经营生意。铭英州很快的发展起来了。到十二月的时候,李临铭奏报已经在铭英州北部即原东部租借地域内筑城,作为首县文林县的官署。而铭英州的州城则建在铭英州的中部地带,连接南北。同时,李临铭奏请中书省迅速调派官吏来治理文林县。暂时没有合适的文官前,只能由军队将领杜余隆代管。
最难的还是官吏的选拔。直到文永十三年夏季结束,主动或者强行安排去的官员也只有二十余人,而且都看起来是懒洋洋的。这让苏牧、马康岩等十分恼火,却也没有办法。毕竟官吏不是老百姓那么容易好对付的,也不是给钱就能去的。
九月初的时候,苏牧、马康岩和主管吏部的裴慧阳以及御史中丞杜振明等商议,最后拟订的如下办法,让官吏去南方。主要有:
从文永六年恩科选拔中录取的文武人员和历年考试中中举和未中举的人中选拔人员去南方,并给予破格提升;
由吏部、刑部、御史衙门调查官吏品行政绩。违法严重者治罪,违法轻微和主动悔改者,保留原有俸禄,派往南方任职;
鼓励豪门大族的家属区南方任职,并给予一定待遇品级。
九月二十日,苏牧等人拿着这份建议奏报马康远,得到了同意。并于九月二十二日正式明令天下。
从九月底到十二月,当年恩科选拔和历年考试中的一些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人员不少选择了前往南方。他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书六部,已经很难再有作为,而且职位已经被霸占的差不多了,要想走正常途经是很难了,倒不如主动去南方任职,那里还是处于真空地带,会更有一番前途。
三个月里,这些人就报名有近百人,包括刘道玉、刘文灵、崔君山、康元明、段志合等人。这都是文永六年中的优秀人员,他们多是东林移民后代,虽然不乏有一定成绩,但是正常途径很难,他们就决定冒险一试,何况他们大多都只有三十多岁,还很有冲劲。马康远决定让他们去南方历练,让他们今年先熟悉南方的有关情况,次年统一出发。
至于从违法官吏中选拔,主要是警惕那些抵制的官员,以此来警戒他们,当然也有被派往的,只不过很少一部分。
最难的就是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当时晋公国除了马、张、崔、杜四大家族外,最强势的家族就是李、裴、苏、袁四家。谁也不愿意轻易派自己的族人前往。
十一月下旬,马康远召集家宴。有祖母张铭静、母亲王敏瑶、曹友徽,还有叔父马海阳、马海宁,长兄马康飞等所有亲属。因为马、张、崔、杜四家都是几代联姻,故而其余几家也都有人参加。
不年不节的,也没有什么特大的事情,马康远召集家宴,参加人员上百人,肯定是有什么大事。
一番开场白之后,马康远就说:“铭英州、永晋府已经初见规模,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今天我请这么多长辈来,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能为铭英州、永晋府出把力。两地起这样的名字,你们也应该知道意思了。”
马康岩:“晋公所言在理,我是具体办理这些事情的。一年来,普通百姓和士人学子都尽了很大的努力,我们身为宗亲贵族,也理应尽些自己的力量啊。”
马康远兄弟的话说的已经非常直白了,众人只能是开始表态了。
马海宁:“你三叔我已经老了,不过还是有些家财的。我和康雄捐二十万贯,布帛千匹,家丁佃农中取精壮者百人,你拿去用吧。”
马康雄:“我另外再捐十万贯。”
马海阳:“你们父子倒是大方啊,哈哈。我可没老三有钱啊,这样吧,我捐五万贯。我也是打过仗的人,父亲当年在洛那卡国征战时候,我也听人说过,如今那地方成了咱们晋公国的地儿,成了咱们马家的地方,所以也算是自家的事儿了。”
马海阳、马海宁兄弟这么一带头,其余的人也不得不表态了。张家因为有张铭静这个老家长在,不得不出血,总计捐了十万,崔杜两家各八万贯。田家也捐了五万贯。即便一向与马康远不和的长兄马康飞也说:“多年来我一直看不惯你,今天当着祖母和这么多勋贵的面,我也不讳言。但是这么多年来你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你确实比我强。你每做一件事,我都在想如果是我会如何,二十多年来,我现在真正觉得你行。我没有三叔那么多钱,不过少些还是有的,捐两万吧。另外,我多年来养了一些牛啊,马啊还有羊啊,也捐出来。大约有十余匹马,二十多头牛,三十头羊。”
马康远没想到大哥会如此,他原希望只要大哥不挑头惹事就能了,但结果是这样大为欢喜。马康远走到大哥面前,含泪对大哥说:“大哥,谢谢你。”然后半跪了下来。马康飞急忙扶起,说:“不敢当,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兄弟啊。”
张铭静、王敏瑶看到多年来的兄弟仇恨因此而化解,十分的高兴,也都流下了眼泪。
马康飞接着对儿子马荣达说:“孩子,你也三十五岁了,不能总在这里呆着,这样吧,你一个人去铭英州锻炼锻炼吧。”
马荣达:“是,父亲,儿子听父亲的话。”
马康远更是没想到马康飞会如此,说:“大哥,你就这么一个儿子,离开了你怎么办啊。”
马康飞:“没事儿,还有儿媳孙子呢,不怕。”
众人都没有想到与马康远素来不和的马康飞竟然此次如此支持马康远,捐钱捐物还捐人。
而马康远见大哥把自己的侄子也派出去了,也提出要派自己的一个儿子去南方。不料马康岩阻止道:“大家忠君爱国的心意,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晋公血脉事关天下国体,不能派出去。另外如果派太多宗亲前往,也会让地方官员十分为难的。这样,可以让宗亲勋贵家族每年从中选几名人员前往南方体验几个月,这也是对他们的锻炼,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和民生的疾苦。祖母、晋公、诸位长辈,如何呢。”
张铭静:“康岩说的有道理。那就这样,明年让荣达先去,后年再另外派人去,你们看呢。”
张铭静的身份和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她一句话如同圣旨,没人敢反对。
马康远家宴的事儿没几天就传遍了朝野和勋贵豪门家庭。比较敏感的人也都赶紧主动报效,避免将来枪打出头鸟。
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底,除了四大家族之外的其余大家族也都主动出血。李、裴、苏、袁、王等家族纷纷捐款报效,几家总计捐款高达五十多万贯。到十二月底统一交到了中书省户部。
李凯勤、苏景睿看到这么多钱,想来想去比较麻烦。如果将这么多钱全部投入南方,途中的运输是个麻烦,另外还担心铭英、永晋两地刚定,这么多比人还多的钱放进去,万一被人贪污裹挟更是大问题。最后二人商议,以这五十万和四大家族及田家捐献的六十三万贯共计近一百二十万贯作为经营铭英州、永晋府的专款。无有晋公手令和中书省、户部、易物司使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动用。
对于这笔巨额资金的用途,李凯勤、苏景睿拟定了方案:
以这笔钱购买民间的粮食、盐铁布匹砖瓦等生活物资,运往南方;
每年拨付五万贯给两地作为在当地采购物资及发放薪俸军饷的经费;
购买的物资统一储存于宁安府,由户部派人专门管理发放;
储存在宁安府的物资无中书省和户部命令,不得动用;
每年拨付一定经费给赵元易,以维持王宫驻军开销和拉拢大臣。
文永十四年正月,马康远批准了这一方案,下令执行。
二月开始,马康远下令由苏景睿领衔率马荣达、张泽昌、田志明、马振威人率领首批运往南方的物资和钱财运往南方。同时考察南方的情况。这批物资有铜钱七万贯、粮食六万石、耕牛百头、马匹二十匹、布帛五千匹,茶叶两万斤等,由刘正仁率水军和步骑人马五千人运送,总计有大小船只共百余艘来运输。还有那些愿意来南方历练的年轻人。
此行,马康远还赋予了苏景睿一个特权,他可以代行任命知县及以下官员,可以与李临铭、康元悦协商,也可以自行任命。
二月二十日,苏景睿等从宁安府出发前往铭英州。
二十六日,苏景睿的船队到达了三屿县,在这里给李锐留下了粮食一万石及一些补给品。三屿县的人员驻军非常少,这些足够他们使用和储藏了。
次日,苏景睿的船队开始向铭英州出发。
而这次来的年轻人共百余人,除了被任命为官的外,大都被平分到铭英州和永晋府为小吏了,他们将是开发两地的第一批先锋人员。在来的路上,苏景睿、马荣达就告诉他们:“你们有幸成为开发晋公国海外领地的第一批人,要感到荣幸。铭英州和永晋府的名字与文林、慧亭两县是晋公的祖母太夫人亲自命名的,以纪念晋公的曾祖武王和贤纯王后,以及太夫人和晋公的老姑母马宪英。给府州县起这样的名字,这在晋公国的府州县历史上是从没有有过的荣耀。虽然你们这里能被任命为官的不多,大多数是普通的吏,但是在这里要更有前途,且有更大的自主权。如果在这里干好了,会比在海山洲有更大的前途和晋升的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和把握好这个机会。刚才也说了这两个地方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晋公会对这两地分外关照,你们就会有大好的机会。你们放心,我回去会奏请晋公,在此干的出色的,将来会优先提拔使用。也会给你们的家人以减免赋税的特权。”
三月一日,大军船队抵达铭英州。
这已经不是苏景睿的第一次铭英州之行了,而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是第一次,他们充满了好奇,包括马康飞的儿子马荣达。
马荣达等人来到这里后,发觉这里的气候与宁安府差不多,相对怀远府而言是很炎热的,但是越往南走,因为是河谷地带,相对就要凉爽一些。这里光照和雨水充足,对于农业的发展还是颇为有利的。
从登陆铭英州后向南走了约二百里,就抵达了初设的文林县治所。李临铭、杜余隆在此等候迎接。
李临铭、杜余隆:“下官见过苏大人、公子及各位大人。”
苏景睿连忙扶起:“不敢,两位兄台不必多礼,咱们都是老友呢,你说呢。”
李临铭等大笑,确实李临铭虽然与苏景睿见面次数不多,不过去岁在划定铭英州范围的时候,二人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是有共同语言的。
随后李临铭、杜余隆将苏景睿等人带到县衙后堂休息。虽说是县衙后堂,也相对宫城也非常简陋,不过这里也是最好的地方之一了。
李临铭将那些年轻人安排到前厅和附近休息,然后就与苏景睿协商有关事宜。
在铭英州,苏景睿一共住了十天的时间,走了许多地方。除在文林县外,于三月十五日抵达了李临铭的铭英州治所。这里是原东部驻军的主要地带,而且商贾较多,比文林县要繁华许多。
在铭英州,苏景睿与李临铭、杜余隆协商知县等人选。人选就是从那百余年轻人中选择。
千挑万选之后,李临铭选择了三个人,一是康元悦的哥哥康元明,二是刘道玉,三是刘文灵。三人之中,康元悦与李临铭熟悉,康元明又是康元悦的哥哥,他想留下康元明作为自己的副手。但是苏景睿颇有难处,他说:“你老兄真是会看人啊,元明是那年恩科的人才,虽然排名不靠前,但这几年在地方有一定历练,有些实践经验。另外我告诉你,他本来那年也想参加武科的,只是有他弟弟,他不好意思与弟弟等争锋,就没有去。另外,让他做你的副手就是同知,我可没这个权限啊。”
李临铭:“所以请你想办法,多关照啊。”
马荣达此时建议道:“不如这样,让刘道玉做文林知县,刘文灵管理南部地区,做些前期事务,为以后设官署做准备。元明吗,苏兄确实无此权力,让他先做你的幕僚,等回去禀报吏部、中书省和晋公同意后,再任命也未尝不可啊。”
李临铭:“也行,这也是个办法。”
随即,苏景睿下令以刘道玉做文林知县,刘文灵为铭英州南部司马,负责镇守和开发铭英州南部。同时请杜余隆、李临铭从驻军中抽三千人归刘文灵统率南下开发南部。
而所带物资中,给李临铭的铭英州留下粮食两万石、茶叶五千斤、铜钱两万贯。由李临铭酌量筹划使用。
因为有了知县,杜余隆就空下了。杜余隆也终于解脱了,他是水军将领,本来就不擅长管理杂务。最后杜余隆请命率军镇守北部,专职保障与海山洲的联络和确保补给线的安全,得到了同意。
四月初,苏景睿等启程南下前往永晋府,康元明也同往去看看自己的弟弟。四月七日,苏景睿等来到永晋府的治所。康元悦在此恭候,并见到了自己的哥哥康元明。
除了寒暄客套外,最重要的是人员和开发问题。
人员问题,苏景睿让康元悦自己选择,并告诉他说:“元明不能给你了,李临铭抢先留下了,未来让他做同知。”
康元悦:“也好,让我哥做我的搭档,我还犯愁呢,哈哈。”
康元明也笑了。
经过几天的挑选和选拔,康元悦挑中了五个人。分别是王仲熙、王道从、段志合、曹坤皎、傅仲文、崔君山。
康元悦挑选的人较多,一方面是这里基础不如铭英州,另外这里不时还有土人可能作乱,还得提防洛那卡国,所以必须挑几个有一定武艺和军事才能的人。而傅仲文打过仗,所以最适合。
康元悦是武人,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但整体不如哥哥。到现在,他都没有选好首县治所慧亭县设在哪里。
康元悦是有难处的,永晋府的面积与铭英州差不多,还略大一些,东西两面接海,东北与铭英州相邻,南部都是海域或者是蛮荒之地,人口非常稀少,到现在为止,汉土人群只有不到两万人而已。
因此,康元悦请苏景睿、康元明、马荣达等在此多停留些时日,帮助选择一下慧亭县设在哪里合适。
从四月初到六月初,苏景睿在永晋府地域内住了两个月。这里地势平坦,可耕之地甚多,应该是不愁耕作的,主要的是缺人。而土人方面,大部分已经被铲除,小股土人并没有什么威胁。经过他们查看发现小股土人虽然肤色迥异于汉人,但并没有什么敌对情绪,反而对汉人的服饰和生活用品等很感兴趣,可以以恩信招抚之。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崔君山总结了几个办法,请苏景睿、马荣达、康元悦等定夺。
崔君山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首先将慧亭县治所放在西北方向,这里距离西部海岸较近,北上就是洛那卡国地带,可以与洛那卡国或者是沿海可能贸易的人员通商。另外就是将三千军队和船只的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带。
因为将慧亭县设在西北方向,这样万一有海盗侵扰,可以集中兵力抵抗。如果被登陆,可以向东撤退。在慧亭县与永晋府之间设镇驻守。这里有大山,但中间有孔道可以来往。在孔道设简易工事驻守,可以进退有余。
东部相对而言是最安全的,这里的南部没有什么威胁,东面是大海,很少有海盗走东部,而北部是铭英州,虽然有与洛那卡国为邻,但是因为铭英州作为牵制,洛那卡国也不敢主动南下,至少会有顾忌。
崔君山的想法得到了苏景睿、马荣达、康元悦的一致同意。最后苏景睿、康元悦下令以傅仲文率军两千驻守慧亭县与永晋府之间的孔道地带。崔君山为慧亭知县,王仲熙为县令,作为协助。曹坤皎为永晋府东部司马,负责镇守开发。段志合为康元悦亲军统领,江鸿风副之,跟随康元悦。
为了支持康元悦开发永晋府,苏景睿将剩余的财物大部留给了康元悦,让他使用,不过也嘱咐他要节俭,毕竟来一趟不容易,耗费也不小。他让康元悦要利用沿海的优势,多发展捕鱼业,而且不要只想的种粮食,可以种植蔬菜瓜果,并通过土人打探这里还有什么其他特产。
六月十日,苏景睿等从永晋府启程北上去洛那卡国王宫拜见洛那卡国国王,并与赵元易见面商议有关事项。
六月十六日,苏景睿等一行抵达洛那卡国王宫,拜见了国王加扎蒙和首席大臣加扎罗。这次苏景睿没有上次那么强势,变的较为温和。同时,苏景睿请求与洛那卡国继续会谈,商议通商贸易等有关事项。加扎罗同意,让自己的弟弟加扎比与苏景睿等商议。
从六月十七日开始,苏景睿、张泽昌、田志明与加扎比开始会谈。会谈开始是由苏景睿来唱主角,到后面则是张泽昌和田志明唱主角。
张泽昌、田志明主张对加扎比以收买和利诱为主,并对他周围的人也采取收买的办法。
张泽昌、田志明先后向加扎比及其周围人员赠送了美女二十人,丝绸布帛一千匹和铜钱五千贯,还有瓷器和茶叶等。并表示只要加扎比在贸易通商等方面表现出诚意,那么以后少不了他的好处。
文永十三年八月五日,苏景睿与加扎比达成如下约定:
洛那卡国承认晋公国在租借地域设立的府州县等官署;
洛那卡国承认永晋府为晋公国完全土地,与铭英州不同;
晋公国铭英州、永晋府向洛那卡国出口和进口的物品,双方互不收税;
洛那卡国境内华商、华人可以自由出入洛那卡国和铭英州、永晋府;
洛那卡国百姓经许可后可以进入铭英州、永晋府经商读书;
华人华商可在洛那卡国自由购买和租赁土地经营生意;
华人华商在洛那卡国受汉官保护,无罪不得用刑,有罪亦需两邦相商;
两邦日后文书以汉文为最后依据;
划定洛那卡国和铭英州、永晋府地域界址。
苏景睿看到这样的约定,大体上满意,但认为得到的太少。但是张泽昌、说:“大人,如今两地初定,还有待开发,暂取平稳之局势。待几年后两地开发颇有成效后,我们可以再行进取。以蚕食为主,如果一次性太过强硬,必将招致对方反感,反而会不利于我们。”
苏景睿:“有道理,不过划定疆界,这以后扩张就麻烦了吧。”
田志明:“大人,现在我们获得的土地已经够我们开发一段时间了。当务之急是求稳而不是着急。同时划定疆界可以杜绝洛那卡国对我们的反扑,这样我们可以有更多经营的时间。另外划定疆界,无异于让洛那卡国实际上承认这就是我们的疆域,等日后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入我们的版图之内,真正永为晋土。”
苏景睿:“有道理,你两个考虑的长远,这样,你们留下主持划界事宜。”
张泽昌、田志明:“是。”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苏景睿等第一次在异域过节。借此机会大肆结交洛那卡国上层和贵族,得到了这些人的好感。张泽昌、田志明更是在这段时间买通了王宫不少人员,得到了洛那卡国的舆图。
八月二十日,苏景睿、马荣达等启程返回海山洲。张泽昌、田志明、马振威留下与赵元易一起与加扎比商谈划界事宜。
从九月开始,张泽昌、田志明、马振威与加扎比等洛那卡国开始划界事宜的谈判和最后确定界址。
划界首先是划定洛那卡国与铭英州的范围,地界主要是集中于西部。虽然前约议定是以卡延河为界,但是卡延河有许多支流。是以主河道为界还是以支流为界,双方意见不一。最后出于长远考虑,张泽昌、田志明同意以主河道为界,支流附近地域划设为通商区,双方可以自由出入,在此贸易,但彼此互不派兵。
到十二月初,洛那卡国与铭英州的范围界址划定。李临铭立即派人树碑,而且在上面堂堂正正地写上:大晋公国土,文永十三年十二月。
至于洛那卡国与永晋府的地界划定,约定来年再说。加罗比本想一次性划定,但田志明主张来年再说,加罗比也无异议。田志明同时说:“永晋府不属于租借贵国之区域,属于原比尔达路土人地区,该土人酋长已经将土地百姓等献给晋公,那么此地就是晋公完全土地。自然不需交付租金了。”
加罗比虽然不满意,但是也只能答应了。
十二月二十三日,张泽昌、田志明终于返回了海山洲,二十八日抵达了怀远府。马康远立即接见了他们。马康远已经听苏景睿报告了他们的功绩,十分满意。尤其是恩威并用划定界址为晋公国日后经营铭英州、永晋府又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因为儿子的功绩,田光济、张轩达也感觉脸上跟着沾光不少。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小股人事变动也因为经营南方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