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钱塘,嬴政一行向西渡江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境内),祭祀了治水的大禹。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相传,五帝时期,天降大水,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禹父鲧原是天上的神主水神,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他私自下界,还偷走了天帝一件叫息壤的宝贝。
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将它挥洒在滔天洪水的四周,迅速生长的土壤,在洪水四周积成山,堆成堤,形成对洪水的封堵。可惜,就在滔天洪水几乎就要平息时,天帝发现了鲧私自下界,大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追杀鲧。
火神祝融是天上掌管火的神主,长着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有着烈火般的红色头发,性情十分暴躁,住在上天的光明宫。祝融将鲧杀死于羽山,收回了息壤。鲧治水失败。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他的尸体,鲧诞下禹后,尸体化为黄龙。
这条黄龙就是水神共工。共工与祝融水火不相容。他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居住的光明宫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被浇熄。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又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火焰长舌般地卷来,共工被烧得焦头烂额,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不周山是撑天拄地的天柱,正是盘古开天辟地的部分化身,也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不过,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并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的地方。
共工回头一看,火神祝融已近,自知无路可逃,又羞又愤中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么一撞,那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失去支柱的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更大的洪灾就这样降临到人间。
此时,人间的禹已经长大成人。长大后的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开始治水。没有息壤的帮助,禹只好与百姓一起察勘河道地形,寻找治水之法。
有一天,禹来到洛河(洛阳西洛宁县内)时,河中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负有六十五个赤文篆字。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洛书。禹依洛书之意,改用疏导河川治水。他带领百姓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淌河过川,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疏通九河,引洪水入大海。
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降伏了中原的水患。因为治水有功,百姓们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拥戴他做了王,即夏朝的君王。
禹又依洛书划天下为九州,将九州所贡之铜铸造了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九鼎象征着九州,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彰显夏王大禹为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安葬于会稽山上,享年一百岁左右。正因为这些功绩,禹成为了华夏族继“三皇”之后最受尊敬的先贤圣王“五帝”之一。
“三皇”为天皇伏羲、地皇神农、泰皇轩辕。
天皇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传说中的创世神。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为兄妹,居住在昆仑山。在天地尚未形成,处于混沌状态之时,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方才创造了人类。
地皇神农,即炎帝,为传说中的太阳神。相传,神农人身牛首,龙颜大唇。他遍尝百草,教民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又研究药性,宣扬医理,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因此,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泰皇轩辕,即黄帝,为传说中的战神。相传,黄帝先是杀死了东方怪物蚩尤,因蚩尤有不死之身,便将其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后来,又驱赶熊、貔、貅、貙、罴、虎,与炎帝神农战于阪泉之野,炎帝败后归服了黄帝。至此,炎、黄合为一族,天下始归一统。
“五帝”为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金帝颛顼、木帝帝喾为黄帝系下并列的两系,为上古的天帝。水帝尧为木帝帝喾之子,后禅让于火帝舜,火帝舜禅让于土帝大禹。
正因为认为自己的功绩胜过“三皇五帝”,嬴政方才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为始皇帝。
祭祀大禹后,嬴政一行又看了当年巡游时于会稽山的刻石。
当年,当嬴政巡游到钱塘一带时,了解到当地伦理失常、妇道不守,经常发生逃婚、私奔、不伦之事,女人死了丈夫后往往也会再嫁。他便下诏令禁止此类不伦行为,又命人把诏令刻在石头上,被世人称为《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内容为:
皇帝休烈,平壹宇内,徳惠攸长。
卅有七年,寴䡅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轨度,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陲休铭。
后来,当嬴政巡游到巴郡(现四川)时,听说当地有一位叫清的妇女,人称巴清,早年丧夫,没有子嗣,却守寡不再嫁,独自一人支撑家业,成为垄断全国丹砂的巨贾。
嬴政大受感动,下诏封巴清为“贞妇”,特令巴郡郡守为她专门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弘扬其守节不渝的美德。这大概是后世贞节牌坊的鼻祖。
嬴政还特许巴清拥有一支私人军士自卫。巴清晚年,嬴政又将她迎到都城咸阳颐养天年。巴清去世后,嬴政按照她的遗愿,将其灵柩运回其家乡,厚葬于长寿龙山寨(今重庆长寿区),在墓地修建高台,亲笔题写了“怀清台”,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表达对巴清的怀念和敬意。
正是在嬴政不遗余力地倡导下,妇女守节不渝的风气在民间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