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笼
应该是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阿婆带我去了珠海。
大伯,二伯还有姑姑们都在珠海生活,小时候对他们没什么印像,因为他们基本上春节才回来一次,有时候甚至两年,所以,我见过就忘了。
但小时候去他们家有两件事印象深刻,现在脑海里都有些片段,其中之一就是这“灯笼”事件了。
当时大伯家里是做小卖部生意的,那天或许是中秋节,大伯给了我一个灯笼玩。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灯笼,我还记得是品红色的,可以折叠起来,提灯笼的是一根小小的木棍,灯笼里面是用蜡烛发光的,用完一支就再问大伯要。
我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很开心,还跟阿婆说要把它带回家,但是后来我还是没有把它带回去,因为我把它忘在了大伯家的楼梯上。
我一直耿耿于怀,那年大伯回来过年的时候阿婆还说笑我。大伯说,“不用惦记,下次大伯给你带个新的回来!”
显然,能让我记到现在,这个“下次”并没有兑现。
小学没有思想品德课,所以思想品德这本书是没多少人看的,但是我小学的时候很爱看书,思想品德里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我总会一页一页地把它看完。
一天我发现里面有教制作简易灯笼的步骤,我心潮澎湃。刚好中秋节快到了,于是当即决定要做一个出来。
做灯笼要用到竹子,我便悄悄地砍了一根回来,把它破开成六份,量好四十厘米每十厘米做个标记,做好标记再两端余出一到两厘米截去多余部分,在标记处用火烧制,折弯形成一个正方形,接口用绳子绑紧或胶水粘牢,得到六个正方形,然后四个正方形角对角绑紧,剩下两个就是顶部和底部的也是角对角绑紧,最后糊上纸就得到一个灯笼了。
当然最后要在底部嵌上两块竹片用以夹住蜡烛,还有在顶部提灯笼的木棍,要想更好看点可以剪些画贴在灯笼上。
我做的那一个,就剪了个小人还有中秋快乐的字样贴了上去。
中秋节那天,我有点不好意思的拿了出来,结果当然是哥哥姐姐们惊为天人,羡慕的自己也胡乱的弄了一个出来,就我的最好看,叉腰(*/∇\*)。
2、狐狸狗
这个“狐狸狗”事件就是上面说到的两件印章深刻的另一个事件。
这次好像是在姑姑家。
姑姑家有一只狗,其实我没弄明白那到底是狗、狐狸还是狐狸狗。我觉得它像一只狐狸,但姑姑跟我说是一只狗,然后我就一脸我懂了的表情,“狐狸狗,狐狸狗”地叫,大家都笑了。
当晚或者是第二晚那只狐狸狗上了我们的餐桌,我吃得还蛮香的,第二天我找狐狸狗的时候才知道它被弄上餐桌了。
我已经不记得我当时得知这一情况的心情了,可能是伤心,因为我蛮喜欢的,可能没什么心情波动,因为我那时候不懂。
后来我全身都是红点发痒,回家后不知道用什么药草煮了一锅的水倒盆里,我整个人泡了进去,家里人用毛巾舀起来泼到我身上。不知道是药草起了作用还是烫的,总之后来我好了。
3、捉迷藏
小时候没有手机,在农村也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无外乎翻花绳、跳绳、弹玻璃珠、捉“不动”还有捉迷藏等。
以前的瓦屋中间是大厅,左边是五伯的,右边是我家的,前面是客厅和主卧,前后中间隔着一条廊,后面是洗澡堂和厨房,中间也有房间,二楼是我们小孩的房间和放粮食地方。
这样的瓦屋用来捉迷藏还是很好的。不过玩多了一般都知道人会躲在哪里,这时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有的在找的人进去一个房间搜查出来后就悄悄地躲进那个搜查过的房间;有的躲在门后(这个要在门是开着的时候,不然一推门就感觉重量不对劲了);有的扒在楼梯后(那种木梯,下面订了塑料,不注意真的看不了然后就被人溜到搜查过的地方)。
而我有一次躲进了吹谷子的等车,最后浑身都在痒థ౪థ。
这里稍微讲一下捉“不动”,其实就是划一个范围,一个抓人,其他的在范围里到处跑不要被抓到,抓到前可以喊“咚”不动,然后抓的人就不能抓你了,但如果在喊之前被抓到那么你就变成去抓人的人了。我们这是叫捉“不动”,不知道你们的叫什么。
还有就是我们和附近的孩子还搞了个创新,在树上玩这个游戏,不能碰到地面,可好玩了⊙▽⊙!不过在那些大孩子上初中之后就没玩过了Ծ‸Ծ。
作话那里好像只显示最新的,所以我就在这里说了。这章写的事情是不在小学或者记不清时间,这几天想起来就一起写了。小学的事情到现在就讲完了,下一章就进行到初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