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追溯到一七九三年,法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同时也是最为震撼的一个时期。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 命在攻占巴士底监狱后席卷法兰西大陆,那些年还没有一起追过的女孩,只有追随过的那一系列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比如说丹东、马拉、罗伯斯庇尔,再比如说拿破仑·波拿巴。在那段可歌可泣的燃情岁月里,除了大人物的辉煌,当然还有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倒在保王党枪口下的烈士。所幸,雨果先生的《九三年》,为我们挖掘出了尘封已久且从未被人熟知的一些真实的故事。于是到了今天,我们还能清楚地记起朗特纳克侯爵,郭文子爵,西穆尔登教士。有些人看不到他们身上的光芒,只因自己愚昧无知。
起因在海上,发展在巴黎,高潮和结局在旺代。将这三个地方发生的一切串联起来的线索不是哪个超凡入圣的贤人,也不是某个妩媚性感的金发女郎,而是一架断头机。故事的开头,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句话,那是国民工会安插在英国的一个间谍写的——“年龄七十岁左右,农民装束,他们都对他很尊敬,将要在西海岸登陆。这是一个危险人物,找到并逮捕这个人,将他送上断头台。”而当西穆尔登到达旺代以后,也曾和郭文子爵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逮捕他以后呢?”“按照军法,执行枪决”“不,绝不宽大,应按照国民公会对待叛国分子的手段,将他送上断头台”。故事的发展到高潮的时候,旺代农民毁了郭文子爵用来救人和攻城的梯子,却错过了断头机——“马车到了吗?”“到了”“那还不把梯子抬上来”“马车上没有梯子”“那有什么?”“断头机”。西穆尔登阴沉的回答令郭文子爵与传令兵的对话停顿,然而也将故事推波助澜。在这条线索地一再牵引下,才有了最后郭文子爵因宽恕叔祖父而被教士送上断头机的一幕。通篇主题是革 命与人道主义之间的矛盾,而在中间架起桥梁的,正是那个狰狞丑陋的断头机。
有些人不明白雨果大师为什么要将断头台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至于在小说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拜托他好好研究研究一下法国大革 命——革 命不是改良,改良都是温和渐进的,而革 命,恰恰是猛烈、极端和暴力的。革 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扫除封建帝制,起到震慑人心作用的工具,自然是恐怖的断头机。从查理一世到路易十六,断头台意味着对王权的推翻,对帝制的终结。那些年最是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里,断头台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革 命,彻底地革 命。可是故事的最后善良宽容的郭文子爵被送上的断头台,当刺耳的响声穿过百年的云霄传入今人的耳中时,我们不得不思考问题——革 命的目的,究竟是重建、新生还是摧残、毁灭?雨果大师大概是要让后人在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忘了——“在革 命的绝对真理之上,还存在着人道的绝对真理”!
关于故事的三个主角,我只想对比地简单谈谈——首先是朗特纳克侯爵。由于贵为布列塔尼亲王,一生下来就是统治阶级,所以他的信仰就是忠于王室。你无需知道他为了退步的观念做了多少错事,杀了多少好人,你只需记得这个贵族,不,这个老人曾为了救三个命危的孩子而奋不顾身就已足够,毕竟在那一刻,他的灵魂升华了。在雨果的书里曾有过卡西莫多因艾丝美拉达的施水之恩而生死相随,又有冉阿让从恶人到善人的转变,如今又多了恶贯满盈之爵爷“一念成佛”的美谈。其次要说的是郭文子爵,这个人在雨果的笔下几乎是完美主义的化身,集英雄、贵族、革 命者、思想家与一身,坚持着贯彻着人道主义的思想。“你以国王的名义仇恨我,我以共和的名义宽恕你”正是他一身的缩影。作为世袭的贵族,朗特纳克侯爵的侄孙兼唯一合法继承人,他之所以信奉共和是因为那些年西穆尔登进步思想对他的灌输,而他之所以没有教士的残酷和冷血,则是因为年幼是教士无微不至的疼爱,让他萌生了感恩之心。最后我想谈谈西穆尔登这个人,我一直以为他才是故事的绝对主角。之所以最后的结局是悲剧,是因为他最先的身份是教士。“一天做了教士,就永远是教士”。无论在革 命中他是多么的勇往直前,无论在生命中他如何将郭文子爵视若珍宝,都无法改变他是一个教士的身份。即使他信奉共和,即使他渴望解放,即使他追求进步,教士的思想都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西穆尔登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矛盾与斗争中,尤其是思想的斗争。我知道他是渴望改变的,可是教士的烙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带着教士那种特有的顽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 命当中,他是坚持原则、绝不妥协,同样又是不懂变通的,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悲剧。不得不将放走匪首的学生送上断头台,别人只能看到他作为一种意志的可怕与冷酷,却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在处决挚爱时的痛苦。所以故事的结局,是郭文子爵断头的那一刻,西穆尔登用从未拔出过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说郭文是光,西穆尔登是影,那么光与影的结合,就只能在天堂······
《九三年》,它既是雨果的收官之作,又是大师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到达的巅峰!
写到这里,忽觉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此刻突然明白,原来自己还是由衷地热爱文学和历史的。
最后,用今夜的不眠,表达对雨果大师的崇敬与佩服!
(后记:我知道我等不到我爱的人,但我会执着地追寻文学的脚步。文学对于我来说,既是梦想的寄托,又是生命的光泽。因为爱,所以爱,我坚定地走在文学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