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开始,莫名其妙的结束。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为了在最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然而看完以后,却更无聊。
看第一页的时候是用的手机,看最后一页的时候是用的电脑。
开始看的时候是在泉城渺小的银创招待所里,看完的时候却是在新泰边城没落的村里。
在济南的最后一个早晨不得不用浏览电子书来打发时间,以驱走内心失落的阴云,漫长的返乡路上情不自禁阅读仅仅是为了将自己催眠。不想按着剧情看下去的时候,自己居然由衷的爱上了这本书。
《大唐双龙传》的作者是黄易,过去我并不欣赏他的风格。
冗长繁琐的《覆雨翻云》让我感到厌恶,主角浪翻云更使我觉得,他矫揉造作。
《破碎虚空》没有打动我作为读者的心,我对于成仙的主题毫无感觉。
以前我只欣赏金庸、梁羽生或者古龙,他人的武侠作品,仅仅付之一笑。
然而那些日子沉浸在《大唐双龙传》绚丽而又璀璨的世界里,我幡然醒悟。
在金庸封笔古龙逝去以后的武侠之林,还有一个黄易。
梁羽生写的是招式,金庸写的是情义,古龙写的是变异扭曲的人性,而黄易写的,则是机缘与进取。
同样是写禅,金庸的禅是放下,是恕;古龙的禅是忍受折磨,以求解脱;黄易的禅,是自然,是随缘,是掺合了道家思想的巧合机缘。
金庸的武侠,多少有些偶像剧的色彩,总是言情总是爱;古龙的小说,往往太过血腥,他笔下的女子又太过轻薄;唯有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是现实的翻版。
以前我看小说,习惯于速战速决。唯有《大唐双龙传》,我看了一个月。从告别济南的早晨看到浑浑噩噩的宅男生活,不多不少,刚好三十天。有时候我也想快点看完,可是故事里的人物几乎每个都喜欢用计,你若没有一字一字地慢慢看下去,只会被绕晕,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说什麽,也不会分清那些人物孰善孰恶,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大唐双龙传》正如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因而在面对不同人的时候带上不同的脸谱。
若这部书里全是反派也不会深入人心,在故事里既有戴着伪善面具其实心黑的香玉山、烈瑕之辈,也有戴着冰冷脸谱其实古道热肠的跋锋寒、可达志等人。
寇仲、徐子陵的以德报怨、不计前嫌,并非所有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都能做到,他们那种不计得失、超越成败的情怀也非动辄就以杀人为乐的西门吹雪所能为之。
古龙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以毁灭为手段,终结美好或者邪恶;而寇仲与徐子陵,却是反其道而为,以一个恕字来对待良心未泯的敌对势力,给他们一个机会改过。
没有绝对的正邪,只有相对的善恶。
敌对的双方,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已。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时常怀念,寇仲为了天下苍生放弃争霸天下的梦想,将自己的半壁江山让给李世民的那个瞬间!
我屡屡想起,徐子陵不计个人安危、舍命相救师妃暄的那个傍晚!
有一种相遇,是在书中,是在梦里。
我记得我见多大唐很多英雄——曾在扬州城里与还不是双龙的寇仲、徐子陵把酒言欢,在随他们历练的路上见证无数可歌可泣的滴滴点点。在四面环敌的岁月里与跋锋寒共苦同甘;认识侯希白的时候,他潇洒地手摇美人扇;与雷九指结伴的那天,船还没有降下帆;在洛阳的时候邂逅师妃暄;于日色方褪的黄昏见过商秀珣;而认识婠婠的那刻,恰恰命悬一线;和突利可汗化敌为友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与可达志的相交正是在十面埋伏的小长安;有幸目睹宁道奇与宋缺的惊天一战是在大雪飘飞的禅院,在子陵与石青璇相依相偎的那刻送走石之轩;无法忘怀贞观九年,丽人影没玉鹤庵·····
这是在我少年时代看过的篇幅最长的一部书,也是处在低谷的时候疗伤的精神药草。
再好的书,也有看完的时候。打开第一页的时候,或惊喜,或只因寂寞,或毫无感觉,但是当自己合上最后一夜的那刻,一定是失落,寂寞,沉默···
《大唐双龙传》阅读的结束,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风格在脑海里拉下帷幕。
艺考的时代,最爱《多情剑客无情剑》;当高中成为过去,我独恋《大唐双龙传》。
梦回大唐,荡气回肠。放飞心儿翱翔,任由灵魂的那条河,在驶向寂寞之海的路上,静静流淌!
(关于《大唐双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