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自立为王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3612字 发布时间:2021-11-04

马海晋想称王的举动,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了。

安宁二十九年八月底,礼部官王昱功在礼部人员和一些流亡过来的读书人的建议下直接上奏马海晋,请求马宪永或者马海晋自立为王。大意是:昔日张诚宽乃一反贼出身,纵横江淮,尚且可以自立为王;朱彰标亦出身贫贱,后也自立为王如今甚至为帝。先晋公乃大卫皇帝正式任命之节度使、太尉、晋公,又蒙狄国皇帝承认册封,追封郡王。晋公继承先王,保全生灵免于涂炭,功莫大焉。如今狄国龟缩朔漠已经难有作为,武国朱彰标不尊孔孟,凌虐士绅,我晋公恩德仁义遍于东南,纵使不自立为帝,宜可顺天应人居王爵,如此三百万生灵幸甚,天下百姓幸甚,东南百姓士绅思慕者必将连营东奔。

马海晋知道父祖对王爵一直是很平淡的态度,但是他对王位还是比较在意的。他没有父祖的威望,所以需要一个崇高的名号来镇慑,也是为了给孩子接班创造条件,故而他对王昱功的上疏很是高兴,但毕竟兹事体大,称王倒是容易,但是其余中书宰辅如何想,更重要的父母如何想,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称王招致武国的讨伐,又将如何,所以他不得不慎重。

九月五日,马海晋召集中书令于宁清和杜辰皓、赵康弘、张浩博、宗元炳及田晓敬商议称王一事,众人对称王倒是没有什么异议,唯独不确定的也就是马海晋所担忧的两点,一是武国的态度,二是马宪永夫妻的态度。众人都认为,武国估计不会有什么大的举动,因为其注意力集中在对付北方的狄国,在南方很难有什么大的举动,如果担心的话,可令宁西严加戒备,另外严密对外封锁消息。他们最担心的是马宪永夫妻的态度,如果马宪永强力反对的话,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而且此事如何向马宪永夫妻说,谁来说,都是个问题。于宁清很了解马海晋也熟悉马宪永,他并不反对马海晋称王,但是他的看法是马宪永已经九十四岁了,没有多少年的时间了,希望马海晋能等到马宪永去世后再称王,这样更稳妥。可是众人对马海晋都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于宁清自然不敢提出反对,也就顺着答应了。

众人的担心也是马海晋的担心,不过马海晋似乎称王之意已决,说:“我去向父亲说,你们做好准备,严防可能发生的事态。”

见马海晋这样说,众人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九月八日,马康飞、马康远也知道了父亲要称王。马康飞是非常高兴的。而马康远则很平常,不反对也不支持。

九月十日,马海晋、于宁清二人觐见马宪永夫妻,礼节问候过后,马海晋向父亲母亲说:“父亲、母亲,礼部官王昱功和诸多流亡在此的士绅大族都觉得我们海山洲是一方乐土,父母及祖父恩德遍布东南,如今武国凌虐士绅,士绅连营东奔,都认为父亲应该自立为王,以资镇慑,这也是民心所向。”

马宪永听后,表情很平常,问于宁清,于宁清说:“臣觉得王昱功所言并无不妥。”

马宪永:“民心,那都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老百姓那么多,谁知道他们每个人如何想,你还能一个个挖出来看呢啊。如何让老百姓过好,衣食无忧,这才是正途。那些读书人,有的有气节,有的则谁知道呢。你想当王是吧,我能理解和明白,我老了,没几天的时间了,你也六十多了,这个时候称王,也算是满足你的愿望,由你折腾去吧,折腾出事儿来,你得自己掂量。”

随后,马宪永让马海晋和于宁清退去,说:“没什么事儿,别来打扰我,我只想和你母亲安安稳稳度过剩下的时光。”

马海晋、于宁清退去了,马海晋很高兴。虽然马宪永对称王依然是反对的,但是他已经老了,满脑子就是和妻子的余下生活,其余的事儿都懒得管了,实际上是随马海晋而去了。

十月初,马海晋召集中书六部官员密议,告知他要准备称王,让他们可以准备了,预计在安宁三十一年正式称王,留下一年多的准备时间。马海晋说:“虽然可以称王了,但是这终究只是个名爵,不要看的太重,典礼仪式有个样子就行了,不必要那么奢华,也不能从百姓身上加重负担,父亲说的对,百姓过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马海晋的原意是一年多的时间准备,也不要盘剥百姓,但是当官的理解和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这是要好好表现的时候,怎么表现,无非是表忠心和上供。

地方上得到并确认这个消息是在安宁三十年的正月以后,从这一刻开始,地方官这一年是拼命的表示,有的人的表示很俗套,就是上供钱财礼物和女人,有的人是上供奇珍异宝,有的人则是进献祥瑞,其实就是杜撰出来的。连山、连海和宁西是穷地方,地处前沿,在于宁清的建议下,特许不用表示和进贡。而其他地方则都会有所表示。昌宁的李凯勤得知后就开始准备,他距离远,这反而是个优势了,他可以不落俗套,从浙东富户那里采购一些奇珍异宝来上供,而且他对上供也是非常有经验的。

宁阳府的王有佳一直想往上升,如今正是他的机会,而且宁阳府也是富庶之地,东兴有大户大族,东林这些年垦荒也颇有收成,于是他和东兴、东林的地方官及大户商议要好好表现一番。马海宁正在东兴经营产业,马海宁又是马海晋的弟弟,知道哥哥的喜好,因此他们不断通过马海宁来打听马海晋和于宁清等人的爱好,以便投其所好。马海宁自然是要帮忙的,但是忙不是白帮的,马海宁在东兴经营着庄园和产业,尤其重点已经转向棉纺,需要大量的人手、农具和织机,王有佳等人明白了马海宁的心思后,自然是全力以赴地支持,不惜走私来帮助马海宁。

比起王有佳,李景耀身为怀远府知府,就显得要从容许多了,他的所在地就是马宪永父子的所在地,负担已经不小了,他不想有太多超出能力范围的表示,通过与于宁清和马宪永周围人的关系,他的表示只是在能力范围内的略微扩大而已,他不愿意为此在怀远府激发民变,这样事情会闹大,而且反而会影响了马海晋称王,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宁安府知府裴明宽上任宁安府知府六年了,也颇有成绩,他的地盘虽然被划出了一个县,但人口和实力仍然是最富庶的,而且作为曾经的首府,他是想不表示也不行,即便他想,手下和地方县里也会逼着他表示的,他也是只能尽力而为了。

通远州也是个相对贫苦的地方,但比起连山连海要强一些,但是通远州知州兼都统制霍彪则拒绝表示。怀卡通南两地的知县李明新和邵明举虽然是读书人,但是却颇有气节风骨,与霍彪商议后拒绝进行物质上供。李明新提议:通远州地势偏远,物产不丰,不能和别的地方攀比,弄出事儿来反而麻烦。因此可以利用通远多山的特点,找一些工匠刻一个石雕,再加一些通远特产就可以了,霍彪同意了这个建议。

安宁三十年十月,马海晋正式下令明年正月称王,明年改年号为宁康元年。

同时到年底的时候,各地的贺礼也全部运到了,宁阳府、宁安府上供的都是钱财珍玩,昌宁州也是大同小异,怀远府相对薄一些。通远州则只有一个石雕和一些蔬果、稻米而已。

马海晋看了各地的进献,倒是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相对淡一些。对霍彪送的那些,他开始是有些不高兴的,但是于宁清为霍彪说了几句话,而且霍彪是马宪永一手提拔的,他也不能怎么样。

宁康元年正月一日,也是春节,马海晋正式称王,自称为晋王,这一年他六十四岁。追赠祖父马文慧为晋武王,父亲马宪永还在世,为太上王,定怀远府为王城,接受了官员们的朝拜。

正月五日,马海晋下令以长子马康飞、次子马康远为王子,这一年马康飞三十八岁,马康远三十五岁。同时封王敏瑶为王后,曹友徽为王妃,但是不再纳嫔妃。还下令马康飞、马康远都以王子身份参与政务。

正月的时间,马海晋沉浸在了称王的快感之中,虽然这个地方不大,但是马海晋还是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虽然马海晋称王做的比较隐蔽,但是武国还是知道了,不出于宁清等人的意料,武国对马海晋称王没有任何反应,很平淡,对东南的贸易也还在维持,大体上维系着原有的状态。马海晋对此是非常高兴的,不过警惕心他还是有的,下令贸易要多方面考虑,不能被武国所迷惑。

比起马海晋沉迷于享受这种感觉而言,经历了太多风雨的马宪永则看的极为平淡,正月初一,马海晋的称王大典,马宪永本都不想去的,在张铭静的劝说下,总算是去了,替儿子撑场子。但之后马海晋朝拜马宪永的时候,马宪永却还是很平淡。事后,张铭静、马丹丹、苏玄涛都问他为什么这样,马宪永说:“帝王之称乃神器也,岂可轻易觊觎。我父九死一生,尚且不敢有帝王之念。再说那位子有什么好贪恋的。”同时下令宫中来见他的依然叫他晋公,不要叫太上王,说:“听着都别扭,还不如直接叫我名字或者老人家顺耳呢。”

这样,晋王国内实际上有一个晋王还有一个晋公,也可见,马宪永对儿子称王虽然没有进行阻拦,但实际上是不满意的。而马海晋的两个儿子马康飞和马康远,对父亲称王也是不一样的,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是马康飞更愿意父亲称王,父亲称王,他作为长子将来就极有可能接班,而马康远更平淡,态度更倾向于祖父马宪永。

而马海晋因为称王一事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长子马康飞更亲近一些,而不大喜欢稳重的马康远,开始有意的疏离次子。但是马宪永和张铭静却更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不过马海晋此时还没有下定决心究竟以后谁接班。他虽然喜欢长子马康飞,但马康飞有时候不稳重,马康远虽然不讨人喜欢,但马宪永、张铭静喜欢,而且很稳重,因此他很难抉择。而妻子王敏瑶更喜欢马康飞,曹友徽则不偏不倚,略偏马康远。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