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大军攻占楚国后,一路向西挺进,在蕲县(今安徽宿州蕲县)以西的会甀乡和周勃统率的中央军相遇。
两军列阵对峙,英布摆出了当年项羽最常用的锥形阵。
顾名思义,锥形阵是一种前锋如锥的战斗队形,为项羽草创的阵法之一。此阵要求前锋必须尖锐迅猛,两翼坚强有力,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再由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行突击的阵法,非勇悍无比的将领和精锐的攻击型军队无法使用。
除锥形阵外,历史上有名的十大阵法还有:
一字长蛇阵:由蛇的习性推演而来,是一种攻击力极强的军阵。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即击蛇首,尾动,卷;击蛇尾,首动,咬;蛇身横撞,首尾至,绞。由此三种变化,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
要破除长蛇阵,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两翼机动能力,以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夹其尾,斩其腰。具体是在己方步兵阵群中设置陷阱,以两个步兵方阵协作阻止对手两翼骑兵运动,使其无法发挥机动灵活的能力,再以强悍重骑兵为主对其蛇腹处步兵发动强悍冲击,使其阵形散乱、无序,一举击溃步兵方阵,将长蛇阵斩断为三截。如此一来,长蛇阵各自为战,阵势不攻自破。
雁行阵: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行时的一字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而且覆盖面较大,也可以用来包围敌军,但是冲锋能力不好,如遇到锥形阵,突破中军则容易全军大乱。这一阵型属于稳扎稳打的战法,对将领和士兵的要求不高。
鱼鳞阵:因用兵的分层次形似鱼鳞而得名,实质上就是分层次用兵的一种战斗队形。一般分成三至五个层次。前面兵力比较少,后面的兵力越往后面越多,逐步排成三至五层的兵力,实施分层次攻击。
这种鱼鳞阵最典型的是成吉思汗所创立的大鱼鳞阵。成吉思汗大鱼鳞阵的最前方往往是先锋阵,然后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强的第二、第三梯队。
首先,用兵力较少的先锋阵对敌方队形进行袭扰。如果没有造成敌方战斗队形混乱,第二、第三梯队的冲击会随即展开。一旦冲击奏效,敌方军阵出现混乱,主帅就会亲率蒙古军的全部力量冲向敌方,对敌方予以全部歼灭。
如果第一、第二、第三梯队,甚至第四梯队,一次比一次更强的攻击都未能奏效,则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来引 诱敌人的战斗队形向前突出,伺机寻找对方的弱点,再返回头来对对方实施攻击。
正是运用该阵法,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蒙古军征服了亚欧诸多国家。
天门阵:为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是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迷失方向。该阵用来阴敌,实属神妙至极。
八卦阵:是由太极图像衍生出来的一个精妙的阵法,为战国孙膑首创。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幻化出八八六十四种变法。
八卦阵实际上是一种步卒应对马军的手段。在对方冲击时,有意识地在战线某些方位让出真空,引 诱骑方集中向这些路线行进。待其杀入阵中之后,己方一路在两边集结固守,让出前方空间任由敌人冲刺,阵型看似已破,却是破而不散,暗含杀机。
阵势的核心在于:这种路径可以通过事先操演确定,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对方本来是战阵两端的直线冲杀,变成己方主导下,在阵内的环型路线。由于马军自身的特性,他们不得不按照这条“安全”的路线冲锋。如此连续不断,无穷无尽,将会逐步消耗马军的气势和体力。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随着时间的推移,阵内的敌军最终会被逐渐消耗一空。
火牛阵:战国齐将田单发明的战术。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之后,田单向燕军诈降,使之麻痹,又于夜间用牛千余头,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猛冲燕军,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燕国大将骑劫。田单乘胜连克七十余城。
铁甲阵:由铁塔兵和拐子马组成,这是外族金军的常胜军阵。铁塔兵由三千余名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边便设置障碍,使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铁塔兵的两翼,是一万五千名骑兵组成的拐子马,人马均以铠甲覆身,分排都以环锁相连。运用此阵法,发动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面铜墙铁壁,气势磅礴。
六花阵:由唐代名将李靖发明。六花阵就是像六出花的阵型,通常中军居中,右厢前军、右厢右军、右虞侯军、左虞侯军、左厢左军和左厢后军六军在外,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各阵营相连,不同兵种之间相互配合,使该阵具有集中、机动、协调配合等特点。
六花阵的结构是六边形,密封的蜂巢正是这样的六边形,它的特点是结构非常稳定、对称合理,节省兵源。这种形状的军阵,它的各边受力非常均匀,而且每一边就是一个独立作战单位,防御时无懈可击。同时也不失灵活,可以相互变形,一旦进攻,前面的三个方阵就成了一把锐利的尖刀,直刺敌人的心脏。
鸳鸯阵:是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著名大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以及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创立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鸳鸯阵阵型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人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一人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执狼筅,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每支狼筅长三米左右。
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最后一名是伙夫。
鸳鸯阵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一面,有效杀敌即可,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如敌人迂回攻击,便用身上的短刀冲上前劈杀敌人。
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势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狼筅手、长枪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