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北移之争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531字 发布时间:2021-11-01

安宁十九年底,因为杜宽的去世,马海晋等人都没有返回怀远府和宁阳府。这就是说马宪永夫妻要独自在文宁宫过年,除了他们外,崔宁政、马宪英也在文宁宫陪伴马宪永。

马宪永夫妻虽然上年下半年没有过问任何事务,但也知道马海晋和崔锦贤、马海阳为了行省府城放在哪儿进行了诸多的角力,因此他们知道安宁二十年的正月,他们都将很忙碌。

果不然,虽然马海晋、马海阳、崔锦贤都不能陪父母,却都派亲信或者子女给父母进献礼物,甚至是父母手下的仆人他们都格外的关照,单独备礼,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支持自己的意见。

正月里,马海阳派自己的亲信前往怀远和宁阳,给各种人送礼,包括马宪永身边最重要的几个人,如马丹丹、苏玄涛、费宏度、裴智阳。希望以他们的能力在马宪永身边吹风,只要马宪永不说话,马海阳知道马海晋的北移计划就很难完成,至少会被阻止。崔锦贤也在做同样的事儿。

张浩博刚刚出任刑部官,忙着熟悉刑部事务,但也知道斗争已经日益明显,他真不想这个时候接这个位子,但命令已下不接还不能。正月里就派人给父亲张铭海送信,希望父亲张铭海能告知马宪永夫妻的真正想法。张铭海生性幽默风趣,已经不问事务多年,但这是关系儿子的大事,他不能不关心。他是最了解姐姐和姐夫的人了,他知道姐姐、姐夫肯定是同意北移的,马文慧当年都有这个心思。他写了几句简短的话派人交给了儿子,很明确的告诉儿子要支持马海晋,这样就不会有问题。

而崔宁政、马宪英的态度最为复杂,尤其是马宪英。崔宁政看到儿子能够继承自己为相光宗耀祖,是很高兴的,也希望儿子能够更有出息,但是他也知道儿子如果一味顶着马海晋干的危险,可是他又觉得不会有多大危险,所以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马宪英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想法,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弟,都是至亲之人。北移他是最清楚的人之一,但事关儿子和外甥,还牵扯到弟弟马宪永,她也是十分为难,不过她太知道马宪永的内心想法了,他更清楚北移是马宪永一直的打算,她让崔宁政给儿子带话,适可而止。可崔宁政就是不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实际上是观望。

二月十日,马海晋召集众人议事,这次他彻底摊开了。

马海晋:“安海行省不算昌宁州的话,东西近四百里,南北八百余里,而宁安府位置偏南,不适宜久居,宜向北迁移为妥。我决议今年开始讲省府北移到怀远,两到三年内完成。”

马海晋话音刚落,弟弟马海阳就开口了。

马海阳:“自祖父和诸多元老打下这片土地以来,宁安府就是我们的核心,如今已经八十多年了,这里士庶生灵占据全省的三分之一还多,不可贸然迁移。另外功臣勋贵和诸多富商及财富大多在此,万不可随意迁移。”

崔锦贤:“自古道治国理政宜静不宜动,尤其是府城北移这样的大事,万不可草率而行。还是按照祖制和定律遵循为上,祖制不可废啊。”

崔锦贤的话很简单,但搬出了祖制,众人很难开口。不过于宁清发现了漏洞。

于宁清:“治国理政宜静不宜动是相对而言,而且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针,如今天下大乱,怎能如此啊。如果宜静不宜动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江海行省的东道而不是行省。另外祖制,何为祖制且祖制从何而来,祖制也是祖先辛苦拼搏而来,不是宜静不宜动而来。”

于宁清的话句句在理,崔锦贤说不过于宁清,于宁清的话得到了于卓嘉、林文昂、张浩博的明确支持。

于宁清还说:“祖制是要遵守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另外安海行省据臣所知还没有祖制一说吧,先晋公也没有确立过祖制啊。”

张浩博:“宁安府虽然繁华,但是发展空间有限,不如北部。将宁安府过剩的人口和财富转移到北面,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北移并无不可。”

赵康弘:“宁安府离海过近而距离中北方向太远,一旦宁西有事势必危机宁安府,因此适当北移是必要的。而且财富不能只集中于一个地方,宜分散安置,狡兔三窟为宜。”

韦昊英看着这些人说,一句也不说。后来马海晋问他,他才开口。

韦昊英:“臣是武将出身,不通政务。从兵法和地形上来看,宁西距离宁安府最近,是宁安府也是我们的西大门,宁安府在宁西背后,可以顺利支援宁西,而如果北移,那么宁西有险的话,如何支援将是一个考虑的问题。”

韦昊英的话得到了崔锦贤、马海阳的支持,但是意思也很明确,如果能确保宁西的防御,他是不反对北移的。

于宁清针对韦昊英的说法说:“韦大人所虑自然在理,不过就目下而言,西道与我和睦,且西道沿海岛屿尚且都在我之控制下,可为宁西之屏障,宁西可无虑。且北移怀远府,从怀远府之光化县距离宁西的距离也不比宁安府远多少,是没有多少问题的。而且怀远府地处两府之中,可以便于接应,因此北移并无不可也确实可行,对防御不至有多少损害。”

于宁清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韦昊英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崔锦贤、马海阳依然执意反对。

当天的争执就这样结束了,兵部官宗元炳并没有表态,他不表态就是对马海晋的支持,他论资历、口才和军功都不如这些人,不表态就是表态,表态反而会被崔锦贤、马海阳抓住漏洞。但是随后几天里,双方依然在争执,理由基本也差不多。很明显,如果动嘴的话,崔锦贤、马海阳是说不过以文官出身为主的于宁清、于卓嘉等人的。

马海晋对于争执并不担心,也可以直接下令迁移,但是崔锦贤毕竟是中书令,马海阳是副贰,而且两人在军中有不少故旧,加上韦昊英的态度不明朗,他不能草率行事,另外如果北移,许多官员及家属也得跟着走,这将是一个麻烦,所以他不能不谨慎行事。

马海晋的担心,崔锦贤、马海阳当然明白,于是从二月中旬开始,他们将反对的理由主要放在了远距离搬迁,转运困难影响政务方面,而且策动一些人联名反对,身为吏部官的于宁清和礼部官的于卓嘉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压也压不住,又不能动用军队,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怕也调不动军队。不过几个做的过火的带头的,则被林文昂直接锁拿押往刑部关押,也总算是暂时稳定了局面,避免进一步的混乱。

三月开始,崔锦贤、马海阳多次在府中商议,希望全力阻止马海晋北移。他们反对北移主要是离开了豪门大户和勋贵集团支持的宁安府,去怀远府将削弱他们的势力。马海阳还拟订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如果马海晋能够同意劝说那么就作罢。如果马海晋不听,就发动兵谏,让一些支持他们的军人生出些事儿来,让马海晋放弃。如果马海晋还不听,就假传马宪永的命令,逼迫马海晋放弃。对于前两者,崔锦贤无异议,但对于假传马宪永的命令,崔锦贤觉得要慎重,马海阳口头答应,但实际不以为然。

从三月开始到九月,马海晋一方面与崔锦贤、马海阳虚与委蛇进行周旋,另外就是让于宁清、于卓嘉对文人士子和普通官僚甚至是富商大户对话,答应了能答应他们的一切要求。主要是减少日后勋贵任职比例,提高寒门和文人任职比例和级别。保留他们在宁安府的资产,他们可以变卖宁安府的资产,在宁阳府、怀远附近或者其余地方另置产业。答应他们的亲属可在兴南县、光化县、远南等地垦殖兴业。

王弘博之子王永昌是高门大户的最大代表之一,王永昌做过参知政事,而且王永昌的子侄辈不少已经经商,是不想放弃的。但是马宪永对王永昌的亲家吕家的经营发展有过帮助,如果不是马宪永,王永昌的儿媳妇吕紫梦的哥哥吕亮卿家族不会发展成为海山洲与李绍邦比肩的大商人。于宁清、于卓嘉通过吕亮卿做通了许多富商大户的工作,他们都同意北移,吕家还带头捐出一些产业充作赋税和府库之用。于宁清答应给他褒奖,经过马海晋同意后,给吕亮卿从三品的虚衔。吕家带头,其余宁安府的大户都不再反对。

半年多的时间里,崔锦贤、马海阳等人见不仅没有劝动马海晋,反而支持自己的高门大户都答应支持马海晋。原来持支持他们态度的学务司副使王峰睿也变的中立了,而中立态度的田晓敬、曹友松、曹友渊也纷纷转向。崔锦贤、马海阳不得不铤而走险。

十月初,在韦昊英不表态的情况下,已经划入殿前军摧锋军的原雄虎军三千狄羯军人中的一部分在华别鲁的率领下向宁安宫发难,幸而殿前军都指挥使苏牧处置果断,将其余狄羯军全部隔离控制,华别鲁见孤掌难鸣,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弟兄,就率军撤回。

此事过后,马海晋下令任何人无令不得擅自进入宁安宫和兴宁宫,并授予王睿渊、郭壮平、安大壮、段进光以权力,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擅闯,一律锁拿。这样原本以勋贵子弟和姻亲身份能够比较自由出入宫禁的崔锦贤、马海阳就失去了进入宫廷的相对自由的权力。

此事也让马海晋觉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会是自己的弟弟。十月中旬强行下令杜辰皓起复,以杜辰皓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马海阳对杜辰皓起复,十分不满,而且还兼同知枢密院事,这样杜辰皓在四位参知政事里就成了第二位,仅次于马海阳,于卓嘉、于宁清次之。而四人当中,只有马海阳坚决反对北移。

而远在文宁宫的马宪永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王睿渊等人都时刻密报宁安府的各种动态。马宪永对儿子的处理是很是欣赏的,但也知道两个儿子势必要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十月中旬,马宪永将马海宁从东兴召回,让他带着自己的手令由裴智阳率军护送于十月二十五日出发前往宁安府。让他们在进入宁安府后,调集宁安府北部的驻军向府城集结,由杜孝瑞节制。而对于马海阳的处置,马宪永决定由马海晋发落。

十月二十五日,马海宁、裴智阳出发,十一月二日,来到了光化县,杜孝瑞已经得到了命令,在光化县等候,并调集了一千军队和抽调而来的刀弩手共计三千人南下。

十一月二日,马海宁、裴智阳、杜孝瑞继续南下,十一月五日,抵达宁安府境内,开始调兵。

十一月七日,马海阳觉得情势越来越不对,伪造了马宪永的手令,大意是让马海晋返回文宁宫商议昌宁州事务。

马海阳当夜以紧急事务请求马海晋接见,得到了同意。

进去后,马海阳拿出了伪造的马宪永的手令,不得不说,马海阳的伪造十分逼真,马海晋都信以为真,但是马海晋还是不敢轻信。说要在十一月十日启程,可马海晋执意不同意。两人一时闹的很僵。

马海晋最后说:“你是不是要挟持我啊,那你来。”

马海阳:“臣弟不敢,只是希望大哥遵父亲命令。”

马海晋:“我怀疑这是假的。”

正在二人僵持而且可能一触即发的时候,王睿渊报告说马海宁、裴智阳来了,马海晋让进来。

马海宁进来后看到两个哥哥四目相对,表情严肃,也感觉到了不对劲。说“大哥、二哥,大半夜的这是干嘛呀。”
    马海阳:“老三,你来干什么。”

马海宁:“找你们玩儿啊。”

马海宁总是这样,马海晋说:“你什么事儿,父亲有什么命令。”

马海宁:“哈哈,还是大哥聪明,父亲让我给你们的,你们看吧。”

随即拿出了马宪永的手令,大意是:

北移怀远乃先王生前所愿,亦我之所愿。亦为长公主狡兔三窟之一地。海晋忠孝仁爱,乃先王亲定储位,诸位宜协同辅助。

马海晋、马海阳都看了。

马海阳看后无话可说,马海晋对弟弟马海宁说:“父亲有让我去返回宁阳商议昌宁的事儿吗?”
    马海宁:“没有啊,在我走以前是没有关于昌宁的消息的。”

马海晋:“好,我知道了。”

马海阳最担心的发生了,但马海晋并未将马海阳伪造马文慧命令的事儿说出来。

马海宁走后,马海晋对马海阳说:“海阳,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总要和我对的干啊。”

马海阳:“我有罪,如今事已至此,悉听尊便吧。”

马海晋:“我要真把你怎么样,刚才把你伪造父亲命令的事儿一说,你想会如何啊。”

马海晋:“来人,将二公子送往思北殿,好生照顾。”

马海阳知道一切都会发生,但不愿意相信,不过终究还是发生了。让他前往思北殿,实际上就是将马海阳软禁起来。

而当夜,崔锦贤、马海阳的府邸也全部被马海宁、裴智阳带来的军队监视和暗中包围了起来。

崔锦贤虽然没有参与马海阳的伪造命令的事儿,但是他毕竟是知情者,身为中书令,对晚上发生的这一切,已经有人禀报他了,他知道阻止马海晋北移的计划失败了,马海阳也失败了,他自己恐也难保住中书令的位子了。身为他妻子的杜欣对这一切都知道,也多次希望崔锦贤不要与马海晋总是对着干,但崔锦贤经常不听,她也无力阻止。

十一月八日,马海晋下令:

崔锦贤、马海阳因病无法视事,中书事务由杜辰皓、于宁清、于卓嘉三人共同办理,枢密院事务仍有韦昊英办理,杜辰皓协助。

同时出示了马宪永的手令。

马宪永的手令一出,无人敢有异议。

人们都明白,崔锦贤、马海阳虽然没有被免职,但实际上是被架空了。

崔锦贤也被软禁在府中,他不愿意接受,但还是想到了。他也知道马海阳已经被软禁在思北殿了。他现在担心的是他会如何被处置。

十一月十日,杜欣亲自前往宁安宫去见马海晋。

杜欣是杜坚和田欣澜的女儿,自嫁给崔锦贤后,一直是温婉贤淑,很少过问政事的,但如今为了丈夫,她不得不出面恳求马海晋了。

杜欣见了马海晋后,二话不说就跪下了,说:“公子,我代他向你请罪了。”

马海晋:“嫂子,你快起来,我怎么当得起啊。”

杜欣:“他做的那些事,我多次劝他,可他就是不听。”

马海晋:“表哥的事情与嫂子无关,我明白。”

杜欣:“你能放了他吗,看在我母亲和晋公的情面上,你放了他好吗。”

马海晋:“我并没有要把他怎么样啊,只是让他休息一段时间而已。”

杜欣:“让他彻底休息了吧,我也能安心些,好吗。”

马海晋:“这可就是大事了,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和父母、姑父、姑母商议啊。”

杜欣:“他自知此事罪过太大,也想卸任了。”

马海晋:“嫂子,你先回府,等我请示父母后再告你,好吧。”

杜欣同意,然后就回去了。杜欣此行,结果与预料之中是一样的。马海晋肯定巴不得让崔锦贤、马海阳卸任,但是两个人不是一般人,是自己的表兄和弟弟,是中书省的长官和次官,如果同时让他们卸任或者逼迫他们卸任,无疑会让众人产生新的疑虑的。

而远在宁阳府文婷宫的马宪永夫妻和崔宁政夫妻不久后也得知了此事。马宪英大骂崔宁政,崔宁政也确实无话可说。他后悔当初没听妻子的话阻止儿子,但好在他也没有鼓励,事情还没有到无法挽回的程度。崔宁政想去和马宪永、张铭静解释,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马宪英也觉得无脸再见马宪永和张铭静了。想到此,马宪英不觉得病由心生,卧病在床了。

马宪英抱病在床,马宪永、张铭静得知后十分着急。十一月底,马宪永和张铭静不顾自己行走不便的身体,前去看望马宪英、崔宁政。

马宪英看见弟弟来看她,十分的为难,也不知道说什么。

马宪永开口了,说:“姐姐,好好保重身体,什么也别想,什么也别说,我都知道,与你们都没有关系,他们下一代的事儿,他们自己办。不管怎么说,咱们都是至亲。”

马宪英看着听着弟弟这样说,是安心了,崔宁政则深感自己当初所做的糊涂事,连声道歉,马宪永、张铭静并没有计较。

比起崔锦贤来,马海阳的问题更重。马宪永此时也知道了马海阳伪造命令的事情了,不过马海晋替他瞒下了。

十一月底,马宪永同样让人带话给马海晋、马海阳和崔锦贤,让他们过年时候全部返回文宁宫。

马海晋几天后得到了父母的带话,就在十二月初准备并启程前往文宁宫。

十二月底,马海晋、马海阳和崔锦贤等及家人一同返回了文宁宫觐见马宪永、张铭静,并拜见了崔宁政、马宪英。

安宁二十一年正月的宴会上,自然是一团和睦,但谁也知道这只是表面的事情。马海阳、崔锦贤都在父母的要求下,向马海晋请罪,得到了原谅,马海晋也没有说什么,都原谅了,但无论是马海阳还是崔锦贤都知道事情不可能就这样简单的。

正月底,在只有马宪永、张铭静、马宪英、崔宁政、马海晋、马海阳、崔锦贤七个人的宴会上,崔锦贤、马海阳双双提出了卸任的要求。崔锦贤的理由是身体不好,马海阳则根本无法以身体不好为由,以罪大为由请求马海晋免职。

马宪永、崔宁政夫妻不说话,等着马海晋的表态。

马海晋:“唇齿尚且有互相咬的时候,如今北移刚刚开始,你们两个都要离我而去,这什么意思吗?”

崔锦贤:“臣体力不支,无法胜任,杜欣也身体不好,臣想和她一起照顾孩子,免的她一人为难。”

马海阳:“臣是有大罪的人,蒙父兄不责,已经是万幸,又怎能有脸再舔任官职了。”

马海晋继续挽留,崔锦贤、马海阳坚决请辞,双方都在是演戏。最后的结果是马海晋以马海宁在东兴经商无法,马宪永夫妻身边无人侍奉为由,马海阳自愿奉辞官孝敬父母,而崔锦贤留任。

对于这样的结果,马宪英、崔宁政很满意,马宪永夫妻也很满意,马海晋终于可以权衡利弊,让他们放心了。而马海阳的问题,也只能如此了。毕竟马海阳的问题远比崔锦贤大,已经实际上接近于逼宫了。

二月初,马海晋、崔锦贤等返回宁安府,马海阳则和妻子魏如雪留在了文宁宫,儿子马康武仍在宁安府的殿前军中任职。

马海晋等返回宁安府后下令:
崔锦贤病体痊愈,仍任中书令;

马海阳孝敬父母,加上柱国衔,免去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

杜辰皓任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

田晓敬升同知枢密院事;

于卓嘉、于宁清不变;

林文昂以刑部官升参知政事,兼领刑部。

这样新的中书六部人员是:

中书令:崔锦贤;枢密使:韦昊英

枢密副使:杜辰皓

同知枢密院事:田晓敬

参知政事:杜辰皓、于卓嘉、于宁清、林文昂

六部官:吏部官于宁清(兼)、兵部官宗元炳、

户部官赵康弘、刑部官林文昂(兼)、

工部官张浩博、礼部官于卓嘉(兼)

易物司使:田晓敬

学务司使:曹友松、副使:王峰睿

宁安府知府:曹友渊

崔锦贤虽然保住了中书令的位子,但谁也明白包括他自己也明白从此他已经实际上不再管具体事务了,杜辰皓成为最大的实权派,于宁清次之。于宁清在这场北移之争中坚决支持马海晋,虽然排位一直没什么大变动,而且还在礼部的于卓嘉之下,但于卓嘉已经老了,于宁清将会是真正的在幕后的实际掌权者,来配合马海晋的各种举动。

安宁二十一年二月二十日,从怀远府传来消息,原中书令刘愔因病于二月十日去世,年八十岁,马宪永、马海晋下令追赠太傅、昌宁郡公,谥号文忠。

刘愔去世后,包括马宪永在内的许多人都想前去吊唁,但都因身体原因无法前往,最后决定由怀远宫留守张铭海代马宪永、马海晋前去吊唁。

从三月开始,马海晋安排开始了府城北移的事项。

四月,于宁清上奏建议认为即使北移到怀远府,宁安府的辖县数量仍然是行省内最多的,建议将宁安府下辖的兴安县划入怀远府,这样怀远府下设五县,而宁安府也是五个县,而户数人口上,也大体相当了。宁安府下设五个县中,远南县最大但人口最少,只有十几万人。而怀远府下辖县中,怀通县和远南类似,但地域比远南要小,人口多一些,这样实际上怀远府的实力就强过了宁安府。而最外围的连山、连海县和昌宁州于宁清建议仍按照以前隶属于总管府的旧制,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属于直辖州县。

于宁清的建议得到了马海晋的同意。

从三月开始,各官署相继开始北移。首先是礼部、学务司等这些相对次要的部门,其次是工部、刑部。而最重要的兵部、吏部、户部虽然也开始准备,但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及机密文书等都非常之多。故而转移就十分缓慢。另外北移后,宁安的宫廷必将设留守,按惯例可以有知府兼任。

为了保证北移的顺利,除了陆路运输外,同时走海运,将一些相对次要的物资和人员通过海路转移到光化县之后再走陆路经过光化县进入怀远府。

而怀远府知府李景耀自升任知府后,也逐渐得知了省府北移的事宜。尤其是去年以来,他也在不断的修缮宫廷和城防,并在安宁二十年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将怀远府城作为新的省府之城,而在怀远府东部原怀安园的地方另建一个府城,作为怀远府城。怀安园地势较高,坐拥在群山之间,视野广阔,可欣赏日出日落的景致。另外因为有原来的怀安园各种房屋别墅为基础,建城相对容易一些。李景耀提出的是建议,但实际上在他安宁十五年出任知府后已经开始筹划和实施了,到他去年提出的时候就已经粗具规模了。

对于李景耀提出的计划,去年因为北移之争一直被搁置。今年,马海晋本来已经同意了,但是曾经做过怀远府知府的于宁清认为可以同意李景耀继续以怀安园为主建设小城,但是怀安园附近风景秀丽,不宜全部化作城池。怀远府仍在原来的位置,可以将怀远府的外城扩大,使之成为内城,而原来的内城成为宫城。新建的小城可以作为晋公的行宫别院。

于宁清的建议得到了马海晋的同意,马海晋随即下令。李景耀得知后,只得暂时放弃在怀安园继续扩大筑城的计划,而转向扩大怀远府城的外围。从李景耀接到命令开始,就开始组织人手进行施工。李景耀发动普通人出力,并和节制驻军的赵勇虎、杜孝瑞商议,最后出动了军队也参与建设,以弥补人员的不足。而经费和材料方面,则四处腾挪筹措,是比较艰难的。不过既然北移之事已经确定,马海晋就会从各方面调集所需的物资来供给的。李景耀虽然知道难度,但也是愿意为之的。一旦北移成功后,他这个怀远府知府就值钱了,他也就有可能晋升了。与李景耀相比,宁安府知府曹友渊则也想晋升,但是位子就那么多,怎么可能人人都轮的上呢。

安宁二十一年就在围绕北移而进行,到年底,礼部、学务司和易物司的衙署及相关的人员物资大多已经转运完成。而刑部、工部、户部的也正在运输当中,直到安宁二十二年秋天才完成。兵部、吏部和中书省、枢密院的到安宁二十三年夏季才告完成。虽然转运时间较为漫长,但没有了反对的声音,人们也都安安心心的转运。

安宁二十三年夏季,礼部有人建议在北移完成后在宁安府同样保留一套中书六部枢密的官职体系,遭到了于宁清的强烈反对。于宁清认为目前安海行省只是一个行省,却保留了一个几乎小朝廷的架构,人员已属十分繁多,不能再保留太多的官职。北移后只设留守一职,由宁安府知府兼任即可。同时秘密单独建议马海晋废除中书枢密六部的架构,认为中书令、枢密使已经位高权重,侵夺了不少晋公的权力,即便无法废除,也可以精简。马海晋虽然同意于宁清的提议,但是他知道这样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强烈反弹,不过他让于宁清以考核官员政绩品行为由,将中书省和六部下面一些无用的人员和衙门进行裁汰。

从夏季开始,在马海晋、杜辰皓的支持下,于宁清对中书省和六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大扫除,裁减了冗员上千人,精简合并了衙署十余个,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效率的作用。不过他也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幸而有马海晋的支持,他本人没有什么事。

安宁二十四年正月过后,马海晋开始率中书省六部和枢密院的人员北移,三月底正式完成了北移。结束了从安宁二十年就开始的北移事项。在北移前,他下令北移后以裴明宽出任宁安府知府兼宁安宫留守,宁安府知府曹友渊升任刑部次官,而宁祥知县由罗鑫源(兴宁四十五年出生)接任。

安宁二十四年四月初,参知政事兼礼部官于卓嘉、参知政事兼刑部官林文昂分别请求致仕。这一年两个人一个六十九岁、一个六十八岁,马海晋同意。加二人少保衔,同时致仕。礼部官由王昱功出任,刑部官由曹友渊暂时代理。而空缺的两个参知政事由工部的张浩博、宗元炳出任。这样新的参知政事人员为杜辰皓、于宁清、张浩博、宗元炳。

安宁二十四年五月底,已经八十八岁高龄但身体已然很好的马宪永在马丹丹、苏玄涛、马海阳和裴智阳的陪伴下从文宁宫抵达了怀远宫,张铭静、马宪英同往,崔宁政因病没有去。

六月十五日,安海行中书省所有的官员和马海晋在怀远宫朝拜马宪永。马宪永在这一天正式宣布:

以马海晋为会安郡公、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仍领原大卫国宁远军节度使、江淮沿海沿江闽浙路安抚制置使的职务。仍领狄国所封安海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的职务。马宪永保留晋公、狄国安海行中书省右丞相的职务。

从这一天开始,马海晋实际掌握了权力。其实从兴宁六十年开始他就已经实际掌握了权力,中间只有东康二年的一段不成熟。而自安宁元年以来到如今总计二十四年的时光里,马海晋已经完全成熟了。马宪永也完全放心了,所以将能交出去的全部交了出去。晋公只是个爵位,安海行省右丞相这是狄国所封官职,他不能交。除了这两个以外,他不再保留任何职务。

而这一天,马海晋接受了众人的朝拜,但他如同父亲一样,也不再年轻了。兴宁六十年初步掌权时候他只有三十一岁,如今他已经五十七岁了。

这一天,张铭静看着儿子如此,终于安心了。

马海晋同时宣布遵循先王马文慧的遗令和父亲的训诫。重大军政事务仍然报请马宪永裁决。同时按照先王遗令重大事务请张铭静和马宪英指导。但是无论是马宪英还是张铭静,都知道这只是礼仪上的事儿了。马海晋已经完全不用母亲和姑母来帮助他了。

而北移的这几年里,马海阳一直留在文宁宫侍奉父母。虽然他密谋反对并有逼宫的嫌疑,但是马宪永夫妻并没有计较这个儿子的胡作非为。不断让他修身养性,几年的时间里,马海阳逐渐不再过问事务,安心的陪伴父母。而作为对弟弟的弥补,马海晋将马康武提升为殿前军左军统制。同时将马康飞、马康远两个儿子则带在身边,让他跟着自己来学习处理政务。

至于与马康飞同一代人的的崔智刚,马海晋依然重用,让其进入中书省的户部学习办事,杜振明则安排进入殿前军,张轩达进入侍卫亲军右军。虽然马海晋依然使用并重用姻亲子弟人员,但是职能转变了。军务方面,不再由崔家掌控,而让杜家进入。同时调李成川由远南县进入易物司学习。由李成川的副手张俊坤出任远南县知县,不再兼任副都统制。

安宁二十四年七月,按照马海晋的意思,中书省下令:

马康武提升为殿前军左军统制;
崔智刚进入户部学习;杜振明则进入殿前军;

张轩达入侍卫亲军右军;

李成川由远南知县升任易物司主事;

学务司副使王峰睿出任学务司使;

学务司使曹友松出任礼部次官;

王昱成由兴北县知县出任同知宁安府;

李景文由同知宁阳府出任户部次官;

怀卡知县谢昌琰出任刑部郎中;

通南知县李景锐出任工部郎中;

怀卡、通南两地知县由文人李明新,邵明举二人出任;

(二人为安宁二十二年的考试最佳者,兴宁四十八年出生)

裴慧阳出任兴北县知县。

北移的这几年里的安宁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曹宣朗因病去世,年七十九岁。安宁二十四年三月六日,王永昌因病去世,年八十岁,追赠中书令,太保。一个月后,杜宽的妻子韦念蕾也因病去世。马海晋一一追赠,但是终究人都会去世的。

除了这些去世的外,张铭海、裴孝凝、崔宁政的身体也都大不如前。

而狄国东南方面,安宁二十二年,狄国将双海路西道单独划设为海西行中书省,陈定安为海西行省丞相,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马海晋派人祝贺,陈定安依然继续履行与安海行省的承诺。次年,朱彰标最终战胜了割据江西两湖的陈友辉,得到了其地盘,成为东南最大的实权力量。同年,张诚宽自称吴王,停止了对狄国的一切粮食供应和义务,他也就成了朱彰标最大的也是近在咫尺的敌人。而方谷国虽然还首鼠两端,但是其根本不是朱彰标的对手,被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已。

而在狄国的北方方面,狄国名将和坐镇河江的统帅廓木保于安宁二十二年中计被杀。其养子扩廓保继承其养父的职位和兵权,继续对河江的各种叛军进行清剿,到安宁二十四年最终扫荡了河江北部的所有叛军。他驻扎江淮以北,与张诚宽和朱彰标的地盘相连接,但是他并没有率军南下,而是与其他北方的势力如李齐昌等展开了内斗,给了朱彰标以机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