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北击匈奴,还是和亲
书名:秦匈大决战 作者:南洋咖啡 本章字数:3272字 发布时间:2021-10-31

对匈奴一战,嬴政本想一举震慑冒顿单于,同时镇压陈豨叛乱,却险些失去了太子扶苏。

  这场战争,单从军事角度来说,双方没有胜负,但对嬴政来说,却是莫大的失败和蒙羞。

  想当年,蒙恬北击匈奴,匈奴闻风而逃,大秦何尝受过如此羞辱。如此羞辱,怎能咽得下。嬴政打算立即重整大军,再次出击匈奴。

  “父皇,长达八年的平乱,百姓苦不堪言。即便到现在,国库空虚,百业待兴,帝国的元气尚且未完全恢复。而匈奴兵强马壮,游离不定,踪影难觅。若对匈奴大规模开战,怕是国力不支,一时难以取胜。若是乱贼趁机再生乱,后果堪忧。”扶苏极力劝阻,担心一旦开战,怕又是连年战事不断。

  白登山之战,让扶苏确确实实感受到匈奴的实力,尤其是那四面清一色战马突然杀出的情景,不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耳旁依稀能听到万马齐鸣的马嘶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原大地连年战乱,马匹消耗殆尽,如今连一万匹战马都不能勉强凑齐。仅凭这一点,对匈奴开战就不可遽作决定。

  战马的繁衍远不像饲养猪、羊等牲畜那么简单。首先是马种问题。马分三六五等,并不是所有的马都可以上战场。不同品种的马,体格,性格,耐力,爆发力皆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有的马适合作战,有的马只适合拉车,有的马只能驮物。

  中华大地主要有蒙古马、河曲马、西南马、哈萨克马等品种。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体毛浓密,毛色复杂。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品质良好的军马。驮重二百斤能日行六十里,最快一个时辰二十四里。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的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马匹。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驮重二百斤可日行一百里。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身体结构良好,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于爬山越岭,可驮重二百斤以上,日行六七十里,是西南山区重要的运输力量,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马、云南丽江马和贵州马等。

  哈萨克马也是一种草原型马种,产于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段一带,其中心产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直属县市。体尺一般大于蒙古马和西南马,与河曲马相近似。其形态特征是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呈现刀状。具有耐粗饲、耐高寒的适应性能,中等体型和粗糙结实的体质,加之灵敏的体躯及一定的速力和持久力,非常适合军需民用。驮重三百斤以上,最快一个时辰二十里。

  对战马最基本的要求是负重疾驰,一般要能负重二百斤以上,日行一二百里,甚至二三百里。所以,战马对马种的要求极为苛刻。但连年战乱,已使中原大地优良马种的数量大为消减,奇缺无比。

  其次是生长环境问题。“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一定要在高寒之地,才能养出好马。而且,养马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养出为骑兵长途奔袭之用的战马。

  中原大地虽幅员辽阔,却为农耕社会,缺少优质的天然牧场。而南方山地丘陵密布、河湖港汊纵横,气候炎热潮湿,更加不适合养马。

  从历史来看,在中华大地上,骑兵所需的战马,主要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东北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西北是甘凉河套一带。自楚沛之乱伊始,匈奴对西北边疆袭扰不断,秦军逐渐失去对河套地区的控制,从而也失去了西北产地,而那时的东北还不在大秦帝国的幅员之内。

  还有,就是饲养问题。一匹马一年约需两吨左右的饲料。战马喜欢吃含纤维较少的优质谷草和青草,夏秋季青牧草是最好的饲料。一些如熟豆粕、麦子和麸皮之类,也可以作为战马的口粮,但只能算是粗饲料。失去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中原大地想养马,只能从人的嘴里夺口粮给马匹。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若拿来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人,代价实在太大,养不起。

  如此境况下,就算举全国之力,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战马严重不足的问题。别说像匈奴一样,拥有成群结队清一色的战马,就连为始皇帝的六驾安车配齐统一一色的马匹都难之又难。

  “难道你这就怕了那些匈奴人?”嬴政不屑地讥讽道,语气中含着让扶苏领兵出战的后悔。

  他原本就不喜欢扶苏仁厚软弱的性格,现在更加觉得扶苏被匈奴人吓破了胆,对他所描述的匈奴骑兵半信半疑。

  就算真是如此,那又如何。是可忍,孰不可忍。堂堂大秦太子差点死在野蛮人手上,现在却要息事宁人,帝国的颜面何存?

  扶苏非常自责自己的过错,却从来没有惧怕过个人的生死,出于对帝国和父皇的忠诚,对百姓的爱护,他不顾个人委屈,依旧极力反对继续对匈奴开战,让人不禁想起当年他屡次直谏反对始皇帝之事。

  嬴政对他不屑理会。只是,让嬴政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朝中包括张良、陈平、周勃在内的重臣,也都认为当前与匈奴展开大规模决战的条件和时机不成熟,国家实力不济,难以取胜。

  嬴政思虑再三,被迫暂缓采取军事行动。这样的决定对他来说是何其痛苦的,但却别无选择。一来是因为如扶苏所言,帝国的境况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军事力量上,没有一支克敌制胜的强大骑兵,难以对匈奴构成战略优势;二来韩信、陈豨的叛乱刚镇压下去,各地诸侯王、将帅人人自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新的叛乱。

  况且,从此次战争的失利,让嬴政看到了异性诸侯王的不可靠。朝廷大军进击匈奴时,除了扶苏的封地齐国,代王子婴的兵马火速赶到外,在梁地的彭越只派来了几千步兵,淮南王英布虽然亲率大军前来,到太子扶苏被困白登山时,却还在半路。即便是一样偏远的荆国、楚国的军队也已参与了对匈奴作战。

  攘外必先安内,虽然是无奈之举,却不失为务实的做法。嬴政不得不暂时放弃北击匈奴的想法。匈奴显然不会因此停止对大秦帝国的袭扰,而是更加变本加厉。

  漫长的秦匈边界,给了匈奴骑兵大规模攻掠的有利条件。好战的游牧民族,凭借着善骑射的优势,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经常南下,攻城着邑,烧杀掳掠,甚至深入到长安城北。

  既然北击匈奴还不到时机,总得拿出其它的办法来缓和匈奴对大秦帝国的直接威胁和破坏。

  娄敬向扶苏分析了匈奴军热衷于南下的原因:中原农耕文化先进,人口众多,拥有巨大的物质财富,与在漠北高原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存物质条件极差的匈奴人对富饶的中原大地梦寐以求,加之恶劣环境下养成的彪悍性格,让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越过长城。

  继而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来去自如,我军对他们几乎束手无策。因此,他们每次南下都有所收获,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既然这样,怎么能指望他们收手呢?既然他们为利而来,我们可以与他们约定,只要他们不再越过长城侵犯我国,我们每年可以定量供给丝绸、粮食、酒等礼品。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没必要劳师动众南下搞破坏了。如果再选一名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秦匈两家结为姻亲,这种约定就更加牢靠了。

  原本,扶苏为了不影响士气,将娄敬拘押在广武县,打算凯旋后再处置他,没想到果然被娄敬言中,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脱险后,扶苏立即前往广武县,将娄敬释放出来,将他留在身边为谋士,对他言听计从,又呈请始皇帝封他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建信侯。

  和亲虽不体面,却可以让国家和百姓得到修养生息。扶苏有所迟疑,但还是支持娄敬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张良、陈平、周勃等大臣也觉得可以作为缓兵之计,暂时缓和匈奴与大秦之间的矛盾,减少双方的军事冲突。

  “堂堂大秦帝国,竟要委曲求全,向塞外蛮夷卑躬屈膝?”嬴政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和亲的做法。

  大战不能打,不等于就坐以待毙。他一方面令边寨加强战备,防范匈奴袭扰,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修善马政,大力引进马种,鼓励养马,壮大骑兵,为日后征战匈奴做准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秦匈大决战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