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德文化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伏羲始画八卦,创造了易道文化。
一个阴爻代表地、一个阳爻代表天。
一个阳爻指的是“德”,没有缺失与断裂,是纯阳之体,生命处于巅峰状态。一旦丢失、缺损、断裂就成了阴爻,就开始亏损,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易经》也是用于修之身的,当我们自己体内的精气神能够修复到第一爻都变成阳爻的时候,把所有的缺失都补齐的时候,男子就回到了16岁,女子就回到了月经初潮前的乾健状态。《易经》的外用应当建立在内用的基础之上,伏羲关于以易理修身的文化称之为易道文化。
黄帝创造了法道文化。人间的所有行为、举止、行动都要符合《黄帝四经》“道法篇”中的法则。天道有天道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类的发明创造一旦违背了天和地的规律就会最终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人类长期犯一个关键性的错误,就是只见二不见三。认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只要在一起,就能生出孩子,诞生一个家庭。没有注意到,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中间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德。
德表现在夫妻关系中,就是互敬互爱,愿意为对方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现在不讲道德了,夫妻关系就明显恶化了。男人找漂亮、年轻的女人,女人找家财万贯的男人。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缺乏道德心灵归属,不是建立在互信互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只有双方都持守德的标准,才能很自觉地处在一种中和的状态,用德来调节、化解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解决物质与精神失去平衡的问题,最佳的办法也是老子提出来的“唯德辩证法”,用这个德,这个“一”很好地去调控阴阳的平衡发展。
长久以来,人们都是用“二”来解决问题的,如同阴阳图:
阳谷的位置是阴峰,阳峰总是对着阴谷。处于你弱我强,你强我弱的斗争状态,很难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二的特点。
然而,老子的“三”才是灵魂,只有“三”才能正常地、顺利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万物。即旋极图的状态。
在旋极图中,没有高峰与低谷,阴阳和谐地团结在德“一”中心的周围,精神与物质文明实现了平衡。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就是强调要把握中央的德一,并不断扩大它,不论白、黑、好、坏都不断用德来转化、包容,直至每一个人都德化。这就是“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执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