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音是有所不同的。
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真音就出来了,在声音相合的情况下,精神就会百倍,两眼甚至都会发出光来。
中国有句成语:钟敲磬响。一个村庄的十几里外的庙里有一个大钟,敲它的时候,村庄里某户人家的磬也跟着响起来了,这就是同频共振。磬与钟的频率接近,所以当钟的音传到磬上时,磬也响起来了。
中国的钟敲击外壁,木棒敲击钟壁的一刹那所形成的声响,叫做“声”,而钟体内的空间发出的共鸣叫做“音”。
西方教堂的钟是敲击内壁的。这样音与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钟柔和、雄浑,缺乏震撼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我们在进行开口诵读的时候,就可以使音与声产生共鸣,产生同频震荡,提升体内的精气神,使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能调节身体的一些小毛病,延续衰老。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即,雷公请求黄帝传给他医道,他愿意运用讽诵的方法进行感格,运用心灵进行解读。
“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讽诵用解”四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讽诵是掌握中国文化的法宝,是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根本方法。
同时,中国古文都是一下排列的,古人对经文非常重视,读一行点一下头,给予肯定。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颈椎会前后上下小幅活动,大脑和脊椎里的脑脊液也会随之加速循环。
古代道家将脑脊液称之为“天河水”,这个水从大脑流到尾骶骨的终池,然后再循环上来。当我们在点头磕脑地读书的时候,脑脊液在加快循环,大脑的深层和表层都得到了更多的营养,使人越读越精神。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确具有天人合一的大智慧,他们早已窥测到生命的奥秘。
孔子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
通过开口诵读,达到口开舌通心,心窍开而慧智出,心身与圣人同处于相同的精神境界,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直接与圣人相谋,得到精神的升华。
古人还强调:临江临河,焚香而诵。
人体内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最大的特性就是与天德、地气有特别的亲和力。有水的地方、有江的地方天德、地气的饱和度就明显地超出其他区域。通过水的携带和释放,天德地气能量进入到我们的体内,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所以临江临河能够更好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