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固执地认为人群大多庸俗,脱离人群是摆脱庸俗的最有效方式。大学开学短短两周,同学们就迅速组成了各自的小团体,只有他还独自一人,当然,他乐在其中。
确实,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人在群体中,往往不是作为自己活着,而是受到群体的环境、舆论、习俗、身份支配,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群体会尽可能地压抑人的个性,使每个人都合乎规范。
比如说,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认定只有一个人拥有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还要有房子、车子,才是一个成功的人,那么,我们周围的人便会不自觉地比较,并要求自己或是亲近的人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一旦你露出了一点点不合群的倾向,便会遭受到群体的压迫,受到周围人的批评。而这些批评你的人也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而且最令人无奈的是,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你好”,他们的善意绝无半点折扣,因此,便很难反驳,也因此,摆脱群体的规范便显得尤为艰难。
以我的朋友为例,他高中初毕业,选择大学的专业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历史学,因为他小时在机缘巧合之下,阅读了大量有关历史的书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希望报考历史学,更深一步的学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被金融专业录取。他向我抱怨,他父母同事的子女大多在金融方面工作,收入很高,而且周围的人一致断定,历史专业毕业后很难就业,还没有较高的工资,所以他被强迫更改了专业。他不得不活成他人希望的样子。
人的天性要求我们合群,选择孤独便是选择与天性对抗,注定无比艰辛。跟随社会的主流是最简单的做法,个性却需要我们付出最大的努力,失败的风险也往往最大,同时你还要抵抗来自群体的规范压力,舆论的批评。所以我们通常选择遵循群体的规范,循规蹈矩不敢有丝毫逾越。但是一味的合群,便容易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一生都在为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而努力,永远也不会知晓自己生命真正的需要。
我们却应该知道,我们只能拥有一次生命、一次人生,一旦虚度了,就再也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若这一生只为了别人而活,心中便多少难甘。
但也不必极端,认定只要脱离群体,便可以脱离庸俗,可以为自己而活,成为我们自己。那样便是违背了天性。
人永远是群体生物,合群是我们的天性,脱离群体更多的是游走在群体的边缘,获得一种宠辱不惊的态度,可以抵抗来自群体的规范,来自舆论的批评。适当的脱离群体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可以更好的集中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在独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安静地思考,获得宁静,寻找真正的自我,成为真正的自己。
所以没必要愤世嫉俗,我们只需要懂得自己的独特,找到自己真正的欢乐,并且享受它,便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