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作律诗时,往往要使用对仗句,有时绝句中也有对仗句。如不注意,就会出现词意合掌,使诗意减弱,失去味道。何谓合掌:就是上下联的词义相同,就象人的左右手合起来,严丝合缝,分不清左右,貌合神离,这种情况就是合掌。
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独绝,但宋人认为合掌。后王荆公因改出句为“风定花犹落”,配合“鸟鸣山更幽”,以动显静,似更胜一筹。因为“蝉噪”与“鸟鸣”皆为动物之声同类相对,"静""幽"意重,有合掌之嫌。
避免对仗句合掌的有效方法有四:
一、使用流水对
流水对又名串对,出句与对句各是一意,两句一气贯通,如行云流水,下句是上句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多用递进、因果、转折、条件等复句式。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这是名句,又是名对,属递进句式。白居易《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流水对名句,属条件句式。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离汉入胡,后又魂归故里。出句写生前,对句写死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两句两事,时间一前一后,江防破而国亡。杜、刘句均属因果句式。故流水对一般不可能合掌。
二、使用遮表对
遮表一词出自刘熙载《艺概诗概》:或前遮后表,或前表后遮;表谓如此,遮谓不如彼。古代诗人中常用“是”、“非”、“有”、“无”作对,“是”“有”即表,“非”“无”即遮。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与“无”相对,前表后遮。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无客醉”“有莺啼”是前遮后表。李商隐《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非”与“是”相对,也是前遮后表。遮表对一般不合掌,因上下两句各为一意,故两句主词一般不相同。如前例杜诗“弟”与“家”,温诗“客”与“莺”,李诗“楼台”与“冠剑”。
三、使用邻类对
邻类对又称并肩对,就是景物对景物、人事对人事,名词同类或同小类相对。但两句意思要拉开一定距离。以写景而言,出句可以一小景一大景,或一高位一低位,一山一水,一早一晚,一动物一植物,一色一草,一动一静,等等。以人事而言,出句可以一他人一自己,一人物一家禽,一地点一时间,一现在一先前,一聚一别,一得一失,一喜一忧等等。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前较近、范围小、是地面;后较远、范围大,包括了天空。杜甫《登楼》:“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同写自己老病孤苦,“万里”与“百年”相对,上句从地域着想,下句从时间着笔。又如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同小类名词相对,而“日沉阁”与“风满楼”意象大异,一静态一动态。所以邻类对仗句中比肩相对,是比较容易避开合掌的。
四、句中自对
自对有两种:一种是一词二字自对,联合结构,如“宫殿”、“疾病”、“教育”(同义)。“古今”、“成败”、“南北”(反义)。连绵字如“翡翠”、“依稀”、“萧疏”视同二字自对的联合结构。另一种是句中二词自对,二词本身可以为非联合结构。有了自对,就可以宽对,不必词性相同和词类相近。可以将相对的二词拉开较大距离,就不容易合掌。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动词“欢笑”对形容词“萧疏”本来不相对,但因二词都是联合结构,自对,所以可以相对,两句不合掌。张籍《没蕃故人》:“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专有名词“蕃汉”,动词“死生”,词义不同类,照常理不能相对,也因自对而相对了,对得自然,两句也不合掌。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这是句中二词自对,“城上”可对“屋里”,“东家”可对“西邻”。虽词义不同类,语法结构不相同,但都是方位名词(词性相同)而对,就不算合掌了。语气大师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中说过:“既自对而又相对,虽宽而亦工”。自对容易避开合掌,而且还可算工对,何乐而不为。
由此可见,利用汉字的一词多义的特点,运用流水,遮表、邻类、自对等技法,能使上下句意思不同,表面近似而实际相异。这种对仗显得律句新鲜生动,别有意味。当然,它不是面面俱到,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作诗时,要灵活运用,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多加强语言文字功底的修炼。要多读多悟,积累词汇。当下诗人们吟诗作对,避免上下句整体意思雷同,避免句中主要词语意思雷同,是必须充分重视和不可忽略的。
附:律诗中常用的对仗虚词
在创作律诗时,我们经常会选用虚词,也就涉及虚词对仗是否工整漂亮,在整首诗中尤为重要。虚词,不仅有串联整首诗句之间的效果,还有增添诗句气势顺畅的功能。合理的虚词对仗,可以承上启下,朗朗上口,让诗句行云流水般顺畅。
律诗常用对仗虚词
但觉--何曾 只为--岂因 已是--况逢 已是--况值 只知--谁道 何似--未曾 有愿--无缘漫道--岂缘 似闻--恐是 莫道--只缘 几度--也曾 尚想--徒怜 岂闻--始信 但见--焉知 自是--何须 誓欲--休将 忽逢--顿觉 慢嗟--且喜 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 犹自--何曾 几日--三番 幸有--不须 任是--也应 几处--谁家 莫向--何妨 那知--从此 时有--更无尚有--应怜 何处--此间 权借--欲凭 一自--终教 一去--独留 一从--几度 任是--不随 徒令--终见 但得--即为 既定--笃知 挥将--铺就 似听--何凭 可知--足信 不因--那得 谁知--又到 莫道--自言 幸有--但无 安得--孰来 但见--不知 争奈--不堪 但期--何望 纵是--从知 每羡--定看 莫为--合将 昔曾--自可 似闻--恐是 自顾--空知 试问--别云 若非--会向 欲试--惊看 但恨--喜看 但留--换得 安能--愿借 了得--莫非 谁将--侬欲 暗随-- 一任 纵然--依旧 我亦--谁还 借问--总因 我曾--谁复 总道--莫因 自谓--安知 还似--何如 不惧--何辞 终期--莫望 方被--却教 从来--自是 不知--但觉 但见--不明 幸有--能无 周览--犹存
汉语的实词在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时一般不用变化形态,虚词成了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虚词是个封闭类,每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比如助词“的”。同一类的虚词有共性,又有个性,很多虚词还往往不止一种语法意义。
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笔者的整理能给各位喜爱古诗词创作的朋友们提供更好的帮助,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