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掾对魏王;少对才。
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佳对。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两对仗联句式的组词变化很重要:
如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二联的句式参差有致:
扇/ 裁 /月魄 /羞难掩,车 /走 / 雷声 / 语 未通。
曾是 / 寂寥/ 金烬 /暗, 断无 /消息/ 石榴 /红。
第二联上下句分别用“扇裁月魄”、“车走雷声”两个句子形式作主语,用“羞难掩”、“语未通”两个主谓结构作谓语。
第三联上下句则分别用两个虚词开头。两联的词组方式迥然不同,并列起来看,显得十分活跃。
我们应注意前人这种巧妙的组词变化,并用之于创作实践,从而克服雷同,使律诗既有整齐的美,更具参差的美。
一般初学写诗的人在对仗运用中,主要弊病有:
A、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
B、过于求工求正,七拼八凑晦涩拗口。
C、四句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D、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E、上下句之间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
律诗颔、颈二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
蜂腰格:仅颈联用对仗。(常见于五律)全诗仅一联对仗,又称之为贫对仗。
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联对仗,只不过改变了一联对仗的位置。
藏春格:指一、二联不对,三、四才对仗。这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在杜甫的诗中都有表现。所以我们写律对时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写诗不应片面地要求工对,因为过于纤巧,反而束缚思想。一般地说,宋诗不及唐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
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
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
对偶即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且其词语组成的音步,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音词与双音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
现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介绍于下,以为写诗之参考:
一、动静相宜
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名句如:
“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或一联描写动态,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二、视听之变
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名句如:
“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
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名句如:
“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三、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名句如:
“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板桥”“杯里——笔下”但位置不同而已。
“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
“金乌——玉龙”“莫待——尤盼”但位置有异。
此种对仗为在变化中隐藏着整齐,颇有意思。
附带:“倒装句”法
有人把它编辑在错综对里面。
“帔展金霞日,冠扶玉凤峦。”
此句实际应为:“日展金霞帔,峦扶玉凤冠。”语序颠倒之后,强调了彩云如“帔”和青峰若“冠”的形象性。
如:杜甫《秋兴》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桐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字面看不好解释,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很顺当。但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了,杜甫是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
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
又如:白玉蟾的《快轩抒怀》
满树牡丹相次红,客来不放酒盃空。
三分春色二分去,一处风光是处同。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飞落五更风。
与君饮到如泥烂,我欲明朝杖屦东。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也是侧重的写法。
“连夜”——“雨打”——“残柳絮”“五更”——“风吹”——“散桃花”,改成“连夜雨打残柳絮”“五更风吹散桃花”虽好理解,但诗味差多了。
四、连珠对
即联中有重叠字相对,也称“叠字”对法。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古诗名句如: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娇声。”
五、人物对
名句如: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
名句如:
“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七、数目对
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名句如:
“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一半清明一半醉,几分妩媚几分庄。”
“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巧变对
即重出句法之对(亦即张正体氏所谓之“拱璧对”者)。如:杜牧: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九、隔句对
又称扇对格。扇面展开,即隔句相对。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如:
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
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
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
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
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以上对法也叫扇面对,是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
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
如柳永的《玉蝴蝶》
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
“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十、互成对
也叫自对,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方板中求活,时有用之。
古代名句如: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句中之“风雨”自对,“管弦”自对,而“风雨”又与“管弦”成对,“黄叶”与“青楼”亦各自成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地”自对,“有无”自对。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无情”与“有恨”自对,“月冷”与“风清”自对,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伐鼓”与“撞钟”对,“新妆”与“袨服”对。
“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门外”与“屋里”对,“东家”与“西邻”对。
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
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李义山的《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十一、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古名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尽赏飞鸿一字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十二、语气变更
一句或一联用陈述肯定的语气,另一句或一联则用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名句如:
“皆怜西子貌,谁羡孔夫行?”
“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不与花争俏,何须雪可怜。”
“降旗天亦恸,垂首地犹伤。云邈无归路,山高怎望乡?”
以上陈述语气与感叹语气相对或是肯定语气与疑问语气相对。上下句唱叹起伏,抑扬有致,有效地增强了诗句的情味与韵致。
十三、借对
借对是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音名句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借“杨”为“羊”,以对出句之“鸡”字。
“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借“迁”为“千”,以对上句之“十”字。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
“因寻樵子径,为到葛洪家。”
借“子”为“紫”,借“洪”为“红”,而琢成对仗。
“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共清风。”
“清”音“青”,与“绿”对。
“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就”音“旧”与“新”字对。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
“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
“郊坳”与“阡墟”既可自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
“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
“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五字“天”和“老”表面上未对,实际上是用了老的别义(老的人)相对,“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朝向)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臣下、百姓)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十四、虚实对
虚实映照:即一句写虚,另一句写实。如名句:
故梦闻残鼓,长波送远帆。
“故梦”为虚,“长波”为实。
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黑煤洞”为实,“白骨堆”为虚。
一山携两岳,九水坼三坡。
“九水”为虚,“一山携两岳”为实。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缠老树”为虚,“余晖似月照新池”为实。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
十五、双声叠韵
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与叠韵词互对的格式。如:
“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
“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
“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
“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十六、宏微并衬
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名句如:
“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
“山高”宏观,“灯暗”微观。
“露水有缘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露水”微观,“霓虹”宏观。
“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海阔”宏观,“家贫”微观。
“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华屋”微观,“荒野”宏观。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下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十七、逆挽对
逆挽法是一种反差强烈的幽默文法。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名句如:
李商隐的《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与“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对句用逆挽法。
十八、颜色对
添颜加色,即以颜色词入对。
“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
“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十九、虚字入对
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如名句:
“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势谁怜教者悲?”
“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二十、多少分明
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名句如:
“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
“千颗籽”——“几个钱”
“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
“孤月”——“繁花”
“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千载”——“一丝”
“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万里”——“几家”
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
“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了诗的内涵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