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法:
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韦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宋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
“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
如唐韩愈《初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清孙原湘《画梅》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
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李商隐《代赠》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宋郭震《老卒》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
“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向单于照旧颜。
明赵师秀《采药径》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荫。
第45法:
“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唐高蟾《春》
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
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似之点也。
如唐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明谢榛《怨歌行》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第47法:
第三句用“唯有”或“独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用“年年”、“时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明皇甫濂《杨柳枝》
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荒草中。
独有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
“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宋陆游《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
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
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明王时保《湖口县》
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
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宋苏轼《菡萏亭》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
第三句以“等闲”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宋俞桂《江头》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口夕阳微。
等闲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肯归。
第53法:
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牧《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寒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
第三句一二及五六四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
清孙原湘《题扇》
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香作云。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
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数”字、“几”字,皆计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一日闲。
宋陆游《夏日杂题》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沈。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芭蕉数尺阴。
明陈献章《得廷实书》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
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词,但以中间一字连缀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宋陆游《梅花绝句》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