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节茶课。
1备茶
课前的备茶都是随机的,茶,本来就是顺其自然。
在课前的一两个小时,总是会灵光一现,也许会根据当时的季节、当天的天气、上课的时间……也许会根据不同的喝茶人、当时的心情……也许会根据手边有哪些方便的茶……总之,从备茶的环节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放任灵感的状态。
2去标签
并不会事先告诉喝茶的人,这是什么茶。对于喝茶人来说,在未喝之前,任何对茶的评价都是赘述,喝茶人需要被调动的并不是理智的分析,而是真实感受。
不对茶进行任何事先的说明,就是在给茶“去标签”。
去标签,是打开觉知、了解真实的根本。
有多少情况下,我们是通过“标签”在了解人、事、物?
价格、品牌;身份、名衔;衣着、相貌;舆论、世俗……如果除掉这些,你真的会看物、看人、看事吗?你能中正地对人、事、物做出客观的判断吗?
有人在喝茶前,总不忘介绍一句:“这是一万块一斤的武夷山正岩茶。”,“这茶是一位朋友送的,这位朋友是个厉害的人,喝得可都是好茶。”……
还有人会介绍说:“这位老师可是个懂茶的人哦,一会儿让他给咱们讲讲……”
每次这样喝茶,总觉得有负担。
喝茶,是人与茶的交流,是对茶的纯粹体会、是对眼前的人真实尊敬。
喝茶,不能喝标签,标签会使茶变味。
3行茶
每一次行茶,都是一次身心的调整。
调身: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处,尾椎悬起离开座椅,脊柱挺直,下颌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竖颈、悬顶。手握空拳,置于桌上。
调心:专注礼敬,心无旁鹜,与茶合一。
为什么将泡茶的过程叫“行茶”?
行是动态的,是运行与转换。
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能量在茶席中都有体现。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五行”是一个周全圆满的循环,五行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制约,以至达到平衡。
“行茶”即让木火土金水的能量在茶席上运行并转换,使一杯茶汤获得平衡的能量,并将这种能量回馈给人体。
人们坐在一起喝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能量场。在这期间,人们的表达、感受、情绪都在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所以,在茶课上,我们就只说茶,一切话题都借茶而发,不必言它。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性的,一个负能量的话题很有可能在场域中进行传染,引发更多的负能量爆发。一些不着边际的家常话儿,也会把人们的心神扯得散乱,无法合一。
茶,在场域中起着“制衡”的作用,它引导、收摄、平和着场域的能量。
4来吧,先喝茶
茶,总是从喝开始的。
止语行茶,整个泡茶的过程没有任何的语言提示与解读,一切交流都是行茶者与候茶者在无声中进行的,是一种能量场之间的沟通。
直到大家品完最后一杯茶汤,交流才会以语言的方式进行。
“茶的味道如何?大家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初次接触茶的人往往会有些不知所措。
“挺苦的。”
“挺香的。”
“嘴里挺甜的,挺滋润的。”
“心里感觉很安静。”
每个人的回答都很简单。如果让喝茶的人来形容这种苦、这种香、这种甜、这种滋润与安静,大家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直到有人突然说:“特别像小时候,妈妈在家里做大酱时,发酵豆子的味道。”
这样一开头儿,便启发了很多人的思绪,又有人说:“像割青草喂兔子时,散发的草香。”
也有人说:“是花蜜的甜味儿。”
……
这样品茶久了,就会有一个小发现,味觉会将人们藏在某一处的记忆不经意地唤醒,这种记忆的恢复,是喝茶人也始料未及的。
体察与觉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它们在很多人的体内沉睡了很多年,醒来的过程或快或慢。
茶诗:
山泉煎茶有怀
作者: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为什么每一节茶课结束之前,都要大家共同诵读一首茶诗呢?因为古诗的韵律可以激荡内心的波澜,将我们的心如涟漪般打开,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