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保境安民(下)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3150字 发布时间:2021-10-06

次日,马海宁一个人去觐见父母,正好苏玄涛还在。

马宪永:“你来干什么。”

    马海宁:“儿子向苏姑娘赔礼道歉来的。”

马宪永、张铭静一愣,说:“什么?”

马海宁:“父亲、母亲,还有苏姑娘,昨天是我失礼,请见谅。”

苏玄涛这时候说:“是奴婢的错,与公子无关。”

马海宁接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故而我愣住看了姑娘而没有反应过来。不过我明着来,总比万一有人暗地里惦记要好啊。”

马宪永:“你什么意思,谁暗地里惦记,你听到了什么?”

马海宁:“父亲,恕儿子直言,有些事情只能隐瞒一时无法隐藏一世的。还有,就是有些事情慢慢总会发酵的。我还有件事想问苏姑娘,父母同意吗?”

张铭静:“你问吧。”

马海宁:“苏姑娘,恕我直言了,父母对你如何啊。”

苏玄涛:“晋公、夫人对我恩重如山,无以为报。”

马海宁:“好,那假如哪一天我父母仙逝,你仍然还年轻,有人觊觎你的美色,你会如何啊。”

马海宁问的很直白,马宪永想大骂,但张铭静拦住,让他耐心的听完。

苏玄涛:“我日夜祈福晋公和夫人长寿,比太夫人那样还长寿。这样即便哪一天他们仙逝,我也会人老色衰的。可如果我还没有人老色衰,有人觊觎我,我情愿给晋公夫人殉葬,以报答晋公和夫人的恩德。”

马海宁:“姑娘高义,我佩服。姑娘如有需要我做什么,我愿意效劳。我是个放荡不羁不成事儿的人,说话向来如此,有什么不周失礼的地方,请姑娘见谅。”

马海宁边说,还给苏玄涛拱手作揖行大礼,苏玄涛不敢,跪下回礼。

马宪永:“说完了。”

马海宁:“完了。”

张铭静:“好了,你回去吧。”

马海晋:“儿臣告退。”

马海宁的一席话让马宪永、张铭静、苏玄涛都是一震,但也觉得马海宁很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马宪永:“也许我这个最小的看起来最放荡不羁的儿子还真是有情有义和至情至性的人啊。”

张铭静:“你是说他一直这样是为了明哲保身。”

马宪永:“是啊,小小年纪能如此这么多年,也是难得啊。”

马宪永接着对苏玄涛说:“你刚才所说......”

苏玄涛:“发自肺腑,绝无半句虚假。”

马宪永:“我不用你殉葬,不过如果哪一天我们不在了,你可以去找海宁,他或许能保护你。”

张铭静:“什么?你不怕他对她.....”

马宪永:“看来这件事许多人都知道了,只是没人敢说而已了。海宁这名为给他道歉赔礼,实际上是提醒我们。海宁既然敢明说,也就什么也不怕,而且我估计他内心也对玄涛这样的人有敬意。”

十月初,参知政事李绍晏因为兄长李绍铭的去世也无心政务,请求致仕。李绍晏曾经做过马文慧的公府主簿,与马宪永关系一直不错,他要致仕,马海晋、裴孝安还不敢决断,经过多次书信呈文请示马宪永后,马宪永决定同意李绍晏致仕。

十月二十日,马宪永下令,李绍铭加光禄大夫,致仕。

因为李绍晏的致仕,参知政事就空下了一个名额,最后以礼部官于卓嘉升任参知政事,暂时兼任礼部官。

这样到安宁十三年十月底,参知政事人员依次为韦昊英、赵惠雄、崔锦贤、于卓嘉。

李绍铭兄弟和裴孝安兄弟都是刘愔举荐的,如今李绍铭去世,刘愔、裴孝安相继致仕,裴孝安就成了中书六部里资历最老的人了。他也无心政务了,加上身体衰弱,也萌发了退隐的心思。裴孝安性格沉稳,但没有刘愔那样的才能,这是他自己也知道的,马宪永父子也清楚,但是如果现在换了裴孝安,该由谁出任呢,目前还是未知数,他也只能暂时继续留任。

这年年底,从狄羯境内传来消息。方谷国已经在浙东站稳了脚跟,而朱彰标的势力也得到扩展,接连击败强悍的张诚宽和方谷国,实力不可小觑。方谷国虽然作战失败,但仍然占据浙东富庶之地,朱彰标还无力立即拿下,也只能是暂时结好。而狄国鉴于浙东已经被方谷国控制,为了不影响粮食北运,也对方谷国进行招安,加封其为江海行省平章事。方谷国为了对付主要的强敌朱彰标,也接受了狄国的官职,同时北通廓木保,南交陈定安。对于马宪永的地盘,也极为罕见的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在拿下宁绍府和浙东后,并没有对昌宁开战进攻。

而双海路西道方面,魏旭斌年老昏聩,完全依赖陈定安。而陈定安勇悍善战,在今年内基本剿灭了西道所有匪患,并多次击败了江西的陈友辉的进攻,实际上掌控了整个西道。

而张诚宽和朱彰标两方因为地势接壤,展开了多次作战,双方是互有胜负,但总体上来说是张诚宽败多胜少。不过张诚宽控制了江淮东西两千里的富庶之地,不是一下子就能被朱彰标所击败的。

安宁十三年十一月,马康飞的长子出生,马宪永得知后给自己的第一个曾孙起名为马荣达。同时让马海晋在正月的时候将孩子也一起带来,他希望能在剩余的时间内好好培养曾孙,希望曾孙能继承家业光大家业。同时他也在想,如果孩子能早生一年多,母亲就能见到自己的玄孙了,但没有如果。

安宁十三年十二月,马海晋、马海阳和家人启程前往怀远府,与父母团聚。

安宁十四年正月,马宪永与家人一起过年,过的和睦融洽。他有幸也能和父母一样见到自己的曾孙,是四世同堂了,在这乱世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正月二十日,马海晋、马海阳与父亲商议今后对狄国江海行省的应变方针,裴孝信、韦昊英、崔锦贤、于宁清参加。

就今后如何与狄国相处,尤其是狄国江海行省四大诸侯,从去年开始,宁安府的官员就在不断商议,但大多数人都片面消极的主张保境安民,不问世事,安心海山洲建设。而中书令裴孝安早已无心这些,就想等的回家,这让身为枢密使的弟弟裴孝信也很不满,觉得哥哥太消极了。裴孝信时年也已经七十岁了,但毕竟打过仗,不像哥哥只在海山洲做文官,虽然老了,却依然还有进取心,不甘心就这样下去。

裴孝信:“老臣认为东南大乱,实是进取良机,无奈我们实力有限,无法支撑远征,但是东南无主,我们也绝不能单纯的保境安民,必须有所作为。”

韦昊英:“臣赞同,我们绝不能坐守。”

韦昊英一直是裴孝信的部下,比马海晋也只大六岁,是如今的将领中实战经验最丰富的也是最能打和最会打的,与狄羯有过多次交往。

马海晋:“这是儿臣等人商议的办法,请父亲过目。”

马宪永拿起来大概看了下,说:“你们先说说大意吧。”

马海晋:“锦贤,你说吧。”

崔锦贤:“是,臣认为如今狄国虽然势衰,但还有实力,至少十余年内还不能被灭。根据目下得到的消息,狄国战斗力最强的当属廓木保、李齐昌,还有孛帖木,三人是狄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主要部署于北方和江淮以北地区,确保北方。而南方,江西陈友辉占据江西和荆湖,势力最大,有夺占整个东南的志向。而江海行省内,朱彰标部战斗力最强,陈定安看来将要取代魏旭斌独占西道,方谷国首鼠两端,张诚宽则坐拥江淮浙西富庶之地。西道的陈定安占据西道后,当无远图。方谷国首鼠两端,也不可能有大作为。张诚宽接连失败,也锐气丧失。朱彰标和陈友辉打的难解难分,如果此时狄国能一心南下,则有可能重新夺回南方,但目下看可能不大。”

马宪永:“这是现实情况,你们的想法呢。”

马海阳:“儿臣与廓木保等人打过交道,其人虽是狄羯人,但并不是世家显贵出身,如今有了地盘和军队,必将割据一方,对狄国朝廷将阳奉阴违。为此我们可以不妨与之交往试试。另外陈定安与我等还比较友好,可与之通商结好,确保我们西面的安宁和货物的来往,应该是问题不大。方谷国占据浙东后,并没有进攻昌宁,看来他所受到的北方压力不小,也可以与之接触,确保昌宁安全为核心,与之贸易。”

马海晋:“东南五大势力中,陈友辉和朱彰标实际上是完全的与狄国不打任何交道的。而其余三方都与狄国保有联系,还希望得到狄国朝廷的正式册封,希望能够获得所控地方的实权,还希望得到王爵,为此继续向狄国朝廷输送一定的贡赋,他们还想自立为王。对我们而言,陈友辉距离远,可以不顾,陈定安距离近,友好。方谷国也可以维持,最麻烦的是张诚宽和朱彰标,我们并无与之有任何交往。且距离相对较远,可暂取观望态度,或可派人与之接触。”

马宪永:“靠有限的贡赋得到狄国朝廷的实际认可,这个可能性还是不小的。但是得到王爵不现实,再说那只是个空名而已。”

韦昊英:“狄国已经实际上在南方没有多大实力,但毕竟还是正统,我们可也向狄国贡献一批粮食,争取到一些名号,可以的话将我们控制的地方改为行省。如果这些人自立为王,我们也可以自立为王。”

马宪永:“自立为王,不过是自娱自乐。先父就曾说过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之主,此事以后再说。不过也可以向狄国贡献一定的粮食,争取一些实际的东西。其余的就按照你们说的做。”

马海晋:“臣等遵命。”

马海阳:“那依父亲看,如果我们进献,进献什么和多少合适。”

马宪永:“金银就不必,我们也需要。粮食为主,我们的地方稻米一年能两三熟,产量储量还是足够的。准备五十万石,实际上供约一半,中途怕遇上劫道的,另外途中如果遇到可以结交的人,也可以赠送一些。狄国的皇帝历来爱女人,找些漂亮的还有南方异域的约五十人,给他们送去一些。还有就是些蔬果香料,也就差不多了。”

马海晋:“是。父亲,另外就是裴相最近身体欠佳,总想致使,这该如何是好啊。”
    马宪永:“他实在不想干了就随他吧,中书令可以让孝信试试。”

裴孝信:“臣恐怕不行吧,臣还有枢密院的事务。”

马宪永:“你先试试,枢密院的让昊英多担待一些。”

裴孝信:“臣尽力而为。”

韦昊英:“臣遵命。”

于宁清:“晋公,公子,各位大人将军。臣建议此次准备上供的同时一定要选好路线,不确定不安全的地方可走水路,安全的地方走陆路。主要是南方不安全,陆路主要过了淮,是廓木保的地方,打点一下他应该就可以了。另外就是我们境内也得大力鼓励妇女织造,避免她们无事瞎游荡。另外取缔一些不正当的地方,让她们多从事耕织,让男人们可以安心耕种。”

马海晋:“可行。宁清,此行出使,你能再去吗。”

于宁清:“臣听命而行。”

马宪永:“你可以去,不过你走了,怀远府知府谁暂管啊。”

于宁清:“臣有几个人觉得可以,一个是通怀知县李景耀,一个是臣的副手,薛重鼎,现年三十五岁,兴宁四十一年出生。祖籍河东,但其已经五代都生活在西道,他和其父祖也是从西道流亡而来的。其人聪颖好学,有魄力。在地方任职多年,召抚流亡,开屯田实仓库,有一定的政绩。”

马宪永:“你离开后,以李景耀暂代知府,薛重鼎管理通怀,让他管理一个地方试试。”

于宁清:“臣遵命。”

正月二十三日,马海晋等开始返回宁安府。于宁清则也开始准备再度出行事宜,同时让李景耀来到怀远府城,交代有关事宜。

正月底到三月初,马海晋、赵惠雄忙着调运粮食的事宜。赵惠雄、赵康弘建议所需五十万石不必全部从海山洲调运,一来耗费时间,二来转运麻烦。可以就近从昌宁筹拨一批,从南山岛、岚山岛库存里调运一批,再从狄国富庶地区购买一批,然后从海山洲运一批,这样可以更快,也不至于耗费自身的储备。二人的建议得到了马海晋的赞同。

最后马海晋下令由海山洲调运二十万储存到昌宁,从内陆购买五万石左右,再从沿海岛屿调运一批。另外,李绍邦、吕亮卿家族又每人捐赠了两万石,柳林亭得知后也从开荒的收获中提供了两万石。

三月底,马海晋下令,以苏牧、曹友庭、田晓敬前往西道与陈定安商洽东西两道的事宜,并请他保证沿途安全。以崔锦贤、于宁清、张德峰押运物资前往狄国大京城。同时根据马宪永的意思,马海晋于三月三十日下令,裴孝安居家养病,裴孝信以枢密使暂代中书令,韦昊英办理枢密院事务。

裴孝安虽然没有卸任,但实际是卸任了。不过他看到弟弟出将入相,也是非常的高兴。

四月初一,苏牧等启程前往福兴府,初七抵达了福兴府,顺利的见到了陈定安,见人从来不是白见的。

陈定安这两年屡立战功,实际上已经掌控西道八州府,成了实际统治者。苏牧去了后才得知,魏旭斌已经告老,“希望”陈定安接任西道总管,而狄国对于陈定安的忠勇很是赞赏,可能还有更大的期望。

苏牧于四月初七见到了陈定安,礼毕后开始交谈。

苏牧:“听闻陈兄这几年威风显赫,小弟闻之不甚荣幸啊。”

陈定安:“岂敢岂敢,老弟此来何事啊。”

苏牧:“东西两道近在咫尺,这几年来匪患袭扰,使得贸易不畅,小弟此来主要是贸易。”

陈定安:“这等大事得魏大人做主啊,我做不了主啊。”

苏牧听出来这是打哈哈。

田晓敬这时候说:“陈大人,谁都知道如今魏大人也听您的,在西道,还不是您一句话啊。”

陈定安:“老弟,话不是这么说,魏大人毕竟是江海的参知政事兼双海路总管,你家晋公还是江海平章事兼着副总管呢,我只是个武将。”

田晓敬听出了陈定安的意思,是想更进一步。

田晓敬:“陈大人,您知道的,我家晋公那个平章事副总管只是个虚名罢了。不过如果大人觉得有什么帮忙,自当尽力。”

陈定安:“不敢不敢,我是一介武夫,怎敢劳驾晋公啊。”

曹友庭:“各位,我有个建议不知可行否。”

众人让他说。

曹友庭:“陈大人如今已经平定西道,如此功勋,实为罕见。朝廷该给大人晋升啊。我觉得可以请魏大人给朝廷上书,只要魏大人给朝廷上书,晋公也列名就名正言顺了,不然光晋公一个人,也没用啊。”

田晓敬:“是啊,陈大人,我等皆有此意。”

苏牧:“陈兄,这是一些心意,请笑纳。”

苏牧递给了他礼单,有粮食三万石,蔬果两千斤,美女十名。

陈定安是穷苦出身,如今实际统治西道,肯定是要享受了。看到这礼单,尤其是女人,自然很是喜欢了,然后说:“老弟,你这就见外了,来救来,拿什么东西吗。”

苏牧:“区区薄礼而已,从前作战,还多赖大人,否则我等焉能安然返回啊。”

陈定安:“好说,都是自家人。”

曹友庭的话实际上已经是递给了陈定安一个信号,只要他能逼迫魏旭斌举荐他,马宪永就会同时联名支持,虽然马宪永的职务虚职比较多,不过那也毕竟帽子比他大的多。

果不其然之后的几天里,陈定安就逼迫魏旭斌上表举荐他,田晓敬也以马宪永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呈文,等魏旭斌同意后一起发送。

四月十五日,魏旭斌答应了陈定安的要求,答应举荐他,田晓敬则将他起草的交给了陈定安,陈定安很高兴。大体上已经同意了苏牧等人贸易的请求,并做出了比当年更大的让步。陈定安向苏牧暗示只要朝廷对他提拔,他实际就专制西道一方,可以与东道自由来往,贸易可以互通有无。允许人员自由流动,东道官员也可以在福兴府等地购置产业。

虽然东道这近八十年来在马文慧父子的大力经营下,人口已经三百万,粮食储备较为丰富,但毕竟地狭人少,而且金属资源缺乏,一些日常用品和布匹及技术还要依靠从西道购买或者交换。如果陈定安的条件得以兑现,对东道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东西道来往,西道占据优势,但是西道耕作环境不如东道,加上战乱的影响,如果放开,则有利于东道吸引西道的人口技术,而西道也能获得东道充裕的粮食,缓解粮食缺乏的困难。

陈定安将魏旭斌、马宪永的上疏加急递送大京城。但毕竟路途遥远,加上战乱影响,也走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递送到了大京城后,狄国的皇帝和中书省官员不愿意答应,但陈定安确有战功,而且西道遥远他们想反对也没有办法,倒不如加恩招抚。七月初的时候,狄国皇帝下令,魏旭斌致仕,加封陈定安为江海行省平章事兼双海路副总管,虽然没有正式取代魏旭斌,但这是一般的惯例,不久会正式实授。

八月中旬,陈定安得到了皇帝的诏书,这几年他也通官场了,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感谢苏牧的支持,陈定安也答应会将许诺实施的。他的条件是东西两道贸易优先,双方各守现在的实际区域,互不干涉,苏牧当即允诺。

八月底,苏牧等离开西道,返回宁安府。

比起与陈定安的交涉,北上事宜就艰难许多了。

四月初三,崔锦贤、于宁清、张德峰先前往宁西。不料四月初六刚去了宁西,宁西知县兼水师统领田安弘就在四月八日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崔锦贤急忙派人返回通知马海晋。马海晋下令追赠田安弘镇西军节度使,男爵。由连海知县梁华运出任宁西知县,水师统领,仍然兼顾连海事务,连海事务则主要交田安弘次子田兴布管理,时年三十五岁。

因为田安弘的去世,崔锦贤等人四月十五日才抵达了岚山岛,然后调集粮食北上到南山岛。抵达南山岛的时候是五月十日,从这里又征发粮食三万石。然后将这里的五万石和岚山岛储存的三万石一起送到了飞扬岛,这样总计在几个岛屿征集了八万石粮食。抵达宁光岛后又调集了两万石,送到飞扬岛,这样是有十万石。

崔锦贤五月底抵达了飞扬岛,那十万石已经送来了。而海山洲的二十万石和美女、蔬果也在不久前才全部运到。同时,李凯勤从库存中和晋公田产中总计拿出了七万石粮食,又从会安府和临海府等地四处购买了三万石。这样到七月初,征集到了四十万石粮食,剩下的十万石已经无法完成了。于宁清建议就以这四十万北上,沿途再购买些珍奇或者美女应该也可。

物资大体齐备后,如何北上是个问题。走陆路十分的艰难,带这么多东西,肯定会被抢劫,走海路,只能是确保到双卡岛的安全,而之后就难说了。最后于宁清建议,将粮食和女人运到双卡岛,派人疏通张诚宽,确保海路的安全,然后从淮北东部口岸进入淮北,这就是廓木保的地盘,就相对好说了。

李凯勤与张诚宽的部下有过一些来往,经过多方打点,总算是疏通了。而于宁清则派人北上与廓木保联络,得到了廓木保的同意,约定九月中旬由廓木保派兵护送这些粮食继续走海路抵达山东外海附近,然后他派人护送。于宁清也知道了廓木保此时已经非同一般了,职位是光禄大夫、河江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枢密院。

八月初,崔锦贤、于宁清、张德峰开始从双卡岛北上,一路是小心翼翼。到了九月中旬,抵达了淮北外海的一处小岛。廓木保的军队如约而至。然后继续走海路,到十月中旬抵达了山东外海附近。然后上岸进入了山东的范畴,廓木保一路派兵护送。直到十一月中旬总算是运到了大京城附近。运到大京城的粮食实际只有三十五万石了,毕竟中途都需要吃喝以及行贿和应对抢劫及海风造成的损失,根本不可能全部抵达。

这三十五万石,崔锦贤三人决定上供二十万,留下十五万秘密储存在大京城一个地方,并邀廓木保派人来取。另外于宁清还在山东外海岛屿也存放了三万石粮食,只有他和崔锦贤知道。

不管怎么说,从宁安府不远数千里转运粮食上供这还是极为少见和艰难的,尤其是兵荒马乱的年月。

崔锦贤等人抵达大京后,得知原来杀害旭哈脱的哈麻木尔也在去年底被皇帝杀了,现在的中书官员一个个都不敢管事儿,而是信任宠臣宦官,最后总算在廓木保等人的推荐下打通了路子。

十一月底,廓木保也返回大京,在廓木保等人的举荐和安排下,崔锦贤等人终于完成了上供的任务。狄国的皇帝和大臣对马宪永等人的忠心很是赞赏,先是对崔锦贤封为正四品中议大夫,于宁清从四品朝列大夫,张德峰从四品宣武将军。不过崔锦贤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他们希望该东道为行省,但是这不可能明说。

之后的几天里,崔锦贤、于宁清与廓木保开始商谈。

崔锦贤:“将军,几年未见,听说将军如今专制河淮沃野,遥制中枢,威风显赫啊。”

廓木保:“岂敢,食君之禄分君之忧。”

于宁清:“此次多赖将军周旋方能成功,现有区区薄礼请笑纳。”

于宁清将在大京城和山东外海岛屿隐藏的共十八万石粮食的地点给了他,廓木保虽然专制河淮,但毕竟战乱影响,是很缺乏粮食的,白拿十八万石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廓木保:“无功不受禄,有什么直说。”

于宁清:“听说陈定安都封了平章事,那他就和我家主子平级了,您说,让一个年近八旬的人和一个不足四十岁的人平级,这心里能舒服吗。希望将军周旋,让我家大人临了也能混个地方的实缺啊。”

廓木保:“这可不好办啊。”

于宁清:“事情当然难办,不过事在人为。所以请将军多关照,多引荐,我们懂规矩。”

廓木保:“试试吧。”

崔锦贤:“那就有劳将军了。”

经过廓木保找人多发疏通,尤其是打点皇帝身边的那些宠臣宦官,到年底,这件事基本确定。皇帝和大臣商议的结果是,江海行省已经实际四分,不如将双海路也一分为二,反正那儿很远,也很荒凉,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次年即狄国正历九年(海山洲安宁十五年)的正月十八日,皇帝下诏:

马宪永公忠体国,竭诚报效。不远千里前来进贡,忠心可嘉,著晋升为太尉、太傅、上柱国。

宁安府远离京师数千里,往来艰难,宜有重臣镇慑。今将双海路东道并马宪永所辖地域自江海行中书省分立,特立为安海行中书省。马宪永为行省右丞相,马海晋为参知政事,其余职爵权益如故。

正历九年正月十八日

这道诏书虽然简单,但是无疑于给马宪永是如虎添翼,从此他可以实实在在的的割据一方,成为天下乱世的一方大诸侯,而不像以前是大诸侯中的小诸侯。马宪永管辖的地盘终于成了一个单独的区划,从此,马宪永和其家族就能够真正的名实相副了,做一个真正的土皇帝。这其实也是父母当年竭力追求的结果,如今他终于做成了。同时此事也实际上让晋国开始有意识地向狄国靠拢,开始向内属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很小。

这件事得以办成,崔锦贤他们前前后后花了金银三千两以及四十万石粮食,还有带来的及沿途购买的美女共百人,还有其他零零散散的,实际是不计其数。不过总算是物有所值。

二月一日,崔锦贤等开始南下返回,沿途本想购买一些特产物资,但兵荒马乱的,加上钱也花的不少了,最后决定到了南方再买一些。

返回因为人数少,就比较轻松了,沿途走陆路。

三月中的时候抵达了廓木保治下的开梁府,前往拜望和感谢。廓木保为感谢其粮食资助,赠送其良马百匹,方便他们路途行程。

五月初的时候,崔锦贤一行抵达会安府,购买了一些首饰和稀罕用品顺道前往始宁园故地一看。这里已经成了张诚宽的地盘,成为了他的庄园产业之一,不禁感慨,但也没有办法了。然后从会安府出发于五月十五日返回了飞扬岛,然后由海路南下返回。六月二十日,崔锦贤一行终于返回了宁安府,此次行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如今终于安然返回,众人都非常高兴。

返回宁安府后,崔锦贤、于宁清即向马海晋禀报,马海晋看到后十分高兴,不过只说了八个字:“来之不易,美中不足。”

崔锦贤、于宁清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来之不易即此事来的太艰难了,美中不足其实就是指马海晋还希望得到封王。虽然马宪永对封王看的很轻,认为那不过是空名,但是马海晋也知道如果能在父亲有生之年给他争来一个王位,无疑是对父亲母亲最大的礼物,那么他也就能世袭罔替了。虽然王是个虚名,但毕竟也是一种无上的诱惑。虽然他们可以自立为王,像韩山童那样,但那毕竟是自立的,和朝廷授封的终究不一样。虽然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己说了算,官职依旧承袭大卫国,还自己定年号,但是从兴宁三十年马文慧实际上称臣纳贡开始,他们的内心已经承认了狄国这个正统。而客观的来说,狄国这几十年来对他们也着实是不错。按照别的地方的惯例,必须有狄人做实际的掌印者,但对他们从来就没有派遣过。

马海晋犒赏了崔锦贤,于宁清,给张德峰升任从五品的骑都尉,安置在宁安府任职。而对于表兄崔锦贤和自己的结拜兄弟于宁清,他已经想好了安置和奖赏的办法,只等父亲同意。

在让崔锦贤、于宁清休息了几天后,七月一日,马海晋率裴孝信、韦昊英、崔锦贤、于宁清、田晓敬、苏牧、曹友庭等去年出使的功臣一起前往怀远府具体的向父母禀报此事。

七月八日,马海晋一行抵达了怀远府,次日觐见父母及姑母马宪英、姑父崔宁政和舅父张铭海、舅母裴孝凝。

马宪永不久前也得知了此事,内心非常的高兴,让马丹丹、苏玄涛在怀远宫安排了盛大的宴会,准备这一天的招待。

当天的宴会有马宪永、张铭静、马宪英、崔宁政、张铭海、裴孝凝,还有马海晋、裴孝信、韦昊英、崔锦贤、于宁清、田晓敬、苏牧、曹友庭,另外还有马海宁、李诗莲及已经致仕的刘愔。马丹丹、苏玄涛二人,马宪永本不想让她们出席,最后还是让他们出席了。

宴会上都是一片欢笑,因为年老已经很少喝酒的马宪永也喝了一些。马宪永问儿子马海晋如何评价此事。

马海晋:“父亲,锦贤回来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说了八个字。”

马宪永:“哪八个字啊。”

马海晋:“来之不易,美中不足。”

马宪永太清楚儿子这几个字的意思,他笑了笑,然后说:“那我也告诉你八个字,那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马海晋:“儿臣明白了。”

在座众人都很明白这父子两每人八个字的意思。

宴会上是一片欢笑,崔宁政、张铭海已经闲散人员了,不过也非常高兴,吃吃喝喝,早就不讲礼仪了,其实马宪永、张铭静从来也没有管过他们。名义上还是主臣,但实际上年老后马宪永始终把这个姐夫和小舅子当做自己的亲人,毕竟他们这代人也老了,想玩儿也没几年了。

马丹丹,这些人大多都见过。苏玄涛,除了马宪永、崔宁政两家人外,张铭海、裴孝凝夫妻也实际上已经知道和见过了,毕竟张铭海还任怀远宫留守。除了这六个人外,马海宁、李诗莲也见过。除了这些人外,其余人都没有见过,包括怀远府知府于宁清。

也许因为喝的高兴,许多人都对已经三十六岁暮春之年的苏玄涛看的很入迷。也许是因为她太漂亮,也许是因为做过青楼女子又从良后的气质所感染。在场的男人,都不时注意一下,包括马海晋。不过这些人都很理性,知道那不是他们的,也不可能是他们的。马海晋也有些入迷,不过很快清醒了。弟弟马海宁则悄悄对马海晋说:“大哥,看啥呢。”

马海晋:“哦,没有。”

马海宁:“大哥,漂亮吧。”

马海晋点了点头。

马海宁:“大哥,再漂亮也是暮春之年了,你还怕没女人啊。”

马海晋笑了。马海宁的话就是这样,看起来荒诞,但都是实话。不过这句话也实际上是保护了苏玄涛。他的意思就是苏玄涛再漂亮,目前也不是你的,而且以后必将年老色衰,以马海晋的身份地位,还怕没女人吗,当然不愁了。其实马海宁知道,马海晋这几年一直在宁安府,王敏瑶也无法约束他,曹友徽又和孩子大多数时间在宁安府,马海晋已经有过别的女人了,不过因为父母尚在,以前还有祖母在,他根本不敢公开。

宴会后的第二天,马海晋向父母递交了一份奖励和提拔变更人员的名单:

裴孝安致仕,裴孝信接任中书令,韦昊英接任枢密使;

崔锦贤接任枢密副使,仍任参知政事;

于宁清出任吏部官,接替裴孝安,同时升参知政事;

赵康弘任户部次官;

马海阳任兵部官,苏牧接任马海阳,为天雄军都指挥使;

田晓敬兼签书枢密院事;

张浩博出任工部次官;

王昱功由思岭县升任礼部次官;

王昱成由兴南县转任兴北县;

王有佳出任兴北府知府;

李景耀出任怀远府知府;

宗元炳任兵部次官;

侍卫亲军右军都统制由曹友庭出任;

刘进瀚升侍卫亲军左军副都统制;

白福诚升侍卫亲军右军副都统制。

马宪永看后没有什么意见,这些他已经不想管了,儿子已经能够做主了。

七月十三日,马海晋等启程返回宁安府,这次,马宪永让曹友徽也和孩子回宁安府,马海晋就带着妻女一起返回了。

安宁十五年七月二十二日,马海晋下令,公布了新的人员构成:

中书令:裴孝信

枢密使:韦昊英

枢密副使:崔锦贤

签书枢密院事:田晓敬

参知政事:崔锦贤、赵惠雄、于卓嘉、于宁清

六部官:吏部官于宁清(兼)、兵部官马海阳、

户部官赵惠雄、刑部官杜辰皓、

工部官林文昂、礼部官于卓嘉(兼)

赵康弘任户部次官、张浩博任工部次官、

王昱功任礼部次官、宗元炳任兵部次官、

易物司使:田晓敬

学务司使:曹友松、副使:王峰睿

宁安府知府:曹友渊

兴北府知府:王有佳

怀远府知府:李景耀

苏牧升天雄军都指挥使;

曹友庭升侍卫亲军右军同都统制;

刘光胤仍为侍卫亲军左军都统制;

刘进瀚升侍卫亲军左军副都统制;

白福诚升侍卫亲军右军副都统制;

王昱成出任兴北县知县,接替王峰睿;

柳敬亭出任光化县知县,接替王有佳;

田定义出任思岭县知县,接替王昱功;

薛重鼎出任通怀县知县,接替李景耀;

驻兴北府东部义武军都统制由柳伯雄代理;

裴光阳由前营统领升威虏军左翼统制。

虽然成为了安海行省,但是狄国的那套官制在这里只是空壳,这里仍然是按照大卫国曾经的构成来办理的,而人们也已经习惯了。而具体到这次的变动,裴孝信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不过他已经七十二的人,也干不了几天了。这点他自己也知道,和哥哥一样注定是过度人物,但毕竟显赫。尤其让裴孝信高兴的是次子裴光阳成为了威虏军左翼统制,长子裴智阳也被安排进入了天雄军从军开始了历练。

而谁成为下一任中书令,只有两个人有可能,一个是崔锦贤,一个就是于宁清,不会再有第三人了。韦昊英出任了枢密使,接替了自己的前辈,虽然卸任了参知政事,但因为马海晋信任他,要不要那个衔无所谓。崔锦贤升迁也是意料中的事儿,不过他的兵部被表弟马海阳接替。马海阳升任兵部官,但实际兵权被苏牧接替,是有些不高兴,不过他仔细想想就明白了,下一步他也会进入参知政事的行列之中。田晓敬多有功劳,仿佛就和当年的杜宽一样。刘进瀚、白福诚是马海晋的结拜兄弟,成为左右军的副帅。地方上的几个官员变动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此次最大的受益者是于宁清。马宪永父子对于宁清都十分赏识,直接从知府升任参知政事兼吏部。虽然名列参知政事最后一名,但实际权力不小。

此外,柳家的势力开始在兴北府一带崛起,尤其是东兴一带。原本东兴一直是李绍铭兄弟的地盘。不过李绍铭去世,李绍晏退隐,李绍邦也年老。李家的几个孩子虽然李景耀出任怀远府,李景锐仍在通南做知县,但都被剥离出东兴一带。而柳瑞安在东兴做知县,柳林亭在东林开荒,柳伯雄如今又暂代都统制,无疑意味着柳家的势力开始在兴北府东部崛起,与李家相抗衡。

返回宁安府后,马海晋还秘密安排了一件事,就是筹备父亲八十寿辰。第二年即安宁十六年便是马宪永八十寿辰了,他也想表示孝心。姑母马宪英和父亲是双胞胎,故而要求一同庆祝。马海晋也是孝心可嘉,但他也估计父亲也会和当年的祖父一样不愿意大操大办,不过他这次索性自己做主不告知父母,让人开始筹备。

安宁十五年七月十八日,马宪永和马海晋接到消息,马康远的长子出生了,起名为马荣仁。

七月二十五日,马丹丹和苏玄涛及曹友敏、曹友琼商量了一件事,向马宪永夫妻禀报。

面对四个人同时到来,马宪永问:“怎么人这么齐啊。”

四个人你看我,我看你,不说话,张铭静笑着说:“你们这几个孩子,有什么就说,憋着不难受吗。”

苏玄涛最后还是她开口说了:“我们四人都受晋公、夫人大恩,无以为报。我们最近商量了一件事,是想办义学,以晋公及夫人的名义办个义学。让一些贫苦的孩子们读书识字,也是为了将晋公及夫人的恩德传颂下去,让他们都始终也记住晋公及夫人对他们的恩泽。”

马丹丹:“是的,这是我们的一致看法。”

曹友敏、曹友琼也跟着点头。

马宪永:“难得你们有如此善心,我没有意见,不过以我的名义办,这不合适吧。”

张铭静:“是啊。”

马丹丹:“怎么不合适,在安海行省,还能有比您更合适的吗。”

马宪永:“还是不要用我的名义。”

曹友敏:“叔父既然不想用自己的名义,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我们给这个义学起名为文宪义学,取叔祖和叔父名讳中各一字。”

曹友琼:“是的,这个可以。下一个可以叫静英。取叔母和长公主名讳各一个字。”

马宪永:“办这个是好事,我没有意见。我也不想留名,只希望这里的人能平平安安就好。你们既然想就你们自己折腾去吧。”

张铭静:“你准备在哪儿给她们找地方啊。”

马宪永:“安心园内可以先弄一个,东林听说也让柳林亭经营的颇有成效,日后在那儿可以建个义庄。”

听到马宪永这样说,马丹丹四人很高兴,就离开开始准备了。

苏玄涛在安心园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就开始张罗了。到十月份的时候,文宪义学在安心园内正式成立了,有二十名贫苦人家的孩子,都是五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孩子。曹友琼给他们上课,不过她已经近五十了,后来又找了些老私塾先生给他们上课。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论语、左传等。

在第一天的开学仪式上,马丹丹、苏玄涛、曹友敏、曹友琼都参加了,墙上挂着孔孟圣人牌位,说了几句读书好的话以外。曹友琼就开始说:“孩子们,我们当年也是流亡之身,是先晋公及当今的晋公收留了我们,才让我们有了今天。如今这所义学也是晋公赐予我们的,我们习孔孟之道,就是要忠君报国,要知恩图报,晋公就是我们的君,我们都要报答晋公。”

孩子们大都还小,有的懂,有的不懂。不过这实际上是四个人在安海行省给马宪永树恩,让安海行省的人都感恩马文慧父子及其家族。也许这四个人的作为,在常人看来那就是拍马屁,不过办义学也确实是好事,而且这四个人确实是对马文慧、马宪永父子感恩戴德的,没有马文慧、马宪永父子,苏玄涛还只是妓女,马丹丹也依旧只能在宁绍府卖艺,曹家兄妹能否活到现在还两说。文宪义学在安心园内占地一百亩,费用全部由马宪永从怀远宫府库中拨付。当地士绅得此后也进行了捐助。

安宁十四、十五两年,在马海晋等人大力督促下,安海行省的各方面建设也有了进展。尤其是兴修水利和种棉种麻。水利集中在东兴、东林和宁安府北部,有的已经修成,有的还在建设之中。另外就是对糖、茶叶的生产也加以严格管理,并改进生产技术。而这方面,韦昊英带回来的那些人中有不少精通此技者,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安宁十五年,与陈定安达成的贸易开始落实。在于宁清、赵康弘、田晓敬等人的建议下,马海晋下令拟定了章程。贸易地点以宁安府为主,兴北县、光化县次之。对出入的商人收税,划定统一标准。大小商人和普通居民如果要去西道进行贸易,必须由官府发给凭据,限定时间。同时对安海行省的大小商行全部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避免其垄断贸易导致尾大不掉威胁官府,进而影响到安海行省的安全。

可以大概的说,从安宁十三年韦昊英等返回后,这两年的保境安民初见成效,加上近八十年的积累,安海行省已经由当时的天末荒岛成为了海上粮仓、糖谷之利甲天下的肥沃之区。不但本地足食,还可以赡济内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