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衬托的手法在古诗里多有使用,往往能让诗歌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让诗意更浓。
一、以动衬静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从标题可知,这是诗人写到若耶溪游玩的。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而“空水”之后用了一个“共”,写出水天一色,自然交汇之美。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悠然恬静之态。
三四句写在船上看到的山光水色,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从山巅孕育而出,赋予其动态,尽显生气。“海日生残夜”,“海上生明月”等都是用的这样的写法。其次,诗人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也有了生命,有意地追逐着蜿蜒曲折的水波。一切都是那样地美好而富有生机。
五六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声阵阵,林间愈发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显幽静。“蝉噪”、“鸟鸣”是因为山林的幽静才使得这些声音能给人噪的感觉,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山林的寂静就更加凸显出来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这种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据说正是王籍的首创。
末尾两句写诗人面对这若耶溪的美景,不禁厌倦官 场宦游,“此地动归念”,产生了归隐此地之意。
全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写自然之美便是在抒发自己内心见美景之后的欢喜,情与景十分自然和谐。诗人文辞清婉,以山林间的寻常景物创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使人闻之忘俗,见而忘忧。如此美景,怎么不让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以动衬静的写法,王维可谓是个中高手。他多诗歌里面都是这样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往往诗中有画,美不胜收。来看这首大家很熟悉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并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空山”写出这里人迹罕至,自然空灵。秋雨初歇,空气、天地都洗刷一新。
颔联写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盈盈月光穿透松林,映照在潺潺在林间山石上流动的清泉之中。
颈联中诗人写到竹林里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原来是在溪边浣洗衣物的姑娘们回来了;莲叶被拨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从荷塘里驶出来。
尾联则是诗人对景抒情,他认为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让人乐意留下来与自然作伴。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但是又是有声有色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这首诗里面最有名的两句,看似静态的画像,但是里面“照”“流”又有动态的美。再加上后面的几因女子归来的声音和渔船摇动的声音,空山其实显得没有那么空而充满灵动。
这宁静闲适的自然之景和山里人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闲适安然、无忧无虑的山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 场的厌恶。
二、景色相衬
绝句(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两首清晰明丽的小诗,这是第二首。诗人在此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心中思乡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逾”是更加,这是静态的对比,是颜色上的映衬,借江水的碧绿衬托鸟儿的洁白,色彩明丽而景物生动。第二小句写山和花,群山苍翠,山花红艳。一个“欲”字,让人感受到这花红得生动、跳跃,仿佛是有温度的火焰即将点染青山。两句诗抓住颜色来写,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莹白、青翠、火红的油彩,可见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焕然一新。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这里春景物虽好,但是今年的春天即将又要过去。由时光的流逝和眼前之景,想到自己已离乡多年,未曾再看到故乡的风景。从而哀叹“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乡愁,从诗人内心涌出来。都说王安石学杜甫,不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没有受到这里的影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诗开篇便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总写了六月的西湖给人的直接感受。
如何不同呢?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为我们描绘出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西湖里,碧绿的荷叶仿佛无穷无尽,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与蓝天融合在一起。在这一片碧色的荷叶中,朵朵红艳的荷花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红得是那么娇艳、那么炫目。
他告诉林子方,这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
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西湖特有的景象,抓住荷叶荷花的颜色与茂盛极力突出,描绘出一篇绚烂明艳的西湖盛夏荷景图。
从字面来看,送别友人,全无送别之意。实际上这是委婉地告诫林子方,你到福州任职,虽然是有所升迁,但实际上你被调离皇帝身边,那里远离政治中心,风光不能与京城相比。要想有大作为还是要留在京城,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三、以景衬情
乡思
宋·李觏gòu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游子思乡望乡而不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诗人极目远眺,想要能够看到自己远在天涯一方的家乡。人们说落日消失的地方就是天边,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看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乡而不得见的浓浓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日落之处见不到家,是因为青山的阻隔。“已恨”句转折巧妙,既说明“不见家”之由,又紧接下句“碧山还被暮云遮”,把这样浓浓的乡愁,思乡而不得见的遗憾和苦闷推向另一个高潮。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这正是“断肠人在天涯”的苦。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从而让望不见故乡的结局让人失望更重更深。后两句,极言障碍重重,恨重重。这样的衬托和对比,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浓烈、炙热的思乡之情。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但“野草”一词,让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给人荒凉之感。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处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景,美中带着败落凄凉之意。鼎盛时代原本热闹的朱雀桥和乌衣巷口,应该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而现在,桥边长满野草,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夕阳余晖之中。衰败、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接下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乌衣巷筑巢的飞燕,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谢两大门阀家族房檐上的那些燕子。当然,燕子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它们所栖息的旧巢,是原本王谢两大家族屋檐下的,只是这里如今换了普通人居住。这就起到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通过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物是人非。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相比之下,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更直接一点,而没有这里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