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编辑部
书名:青春的纪念 作者:叶铼 本章字数:4278字 发布时间:2021-09-24

    很少对一个词大谈特谈。好比“青春”。原因我不知道,大概是自我感觉水平十分有限的缘故吧。我就“青春”这个词思考了十年。十年也没思考出个什么结果。十年。整整十年之久。后来,我所在单位的一位同事告诉我说:“青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一种状态。”我点点头,抬头看看公司的牌匾——“青春编辑部”,仿佛多少懂了点,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明白。总是如此反反复复。

    某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这三个问号,不断敲击我的心房,使我彻夜未眠。

    做了十多次深呼吸后,我的思路才多少清晰过来——我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那得从五年前的一个电话说起——

    某个周末的早晨,我正在青州大学的操场上跑步。大汗淋漓之际,电话响了。一个陌生的号码。对方自我介绍说是青州市青春编辑部的员工,还说主编十分中意我们办的杂志,想于某天某时间过来拜访学习,问是否方便?“方便倒是方便的,不过周一至周五恐怕要在教室里度过。”我用手抹去脸上的汗水回答道。“周末也是可以的。”对方稍作思考后说道。“这么着——不如就定在本月的26日。星期六。”我说。“非常感谢。”对方说。会面达成共识。

    主编是个女的,不很大,但足够成熟大气。那天她带来了两位我现在的同事。一位副主编,一位文稿校对员。此外,也带了几本她们自己编辑的还有我们出版的杂志,我还清楚地记得具体的数字——3本青春编辑部的杂志以及4本我们办的杂志。参观一番后,她说她喜欢我们的办公环境,还说向往这里的大学生活。“正是因为这个,才把‘青春’二字添加到公司的名称中的。”她微笑着说道。

    离开学校时已是下午,斜阳射在我们脸上。我和同事一起送她们走向停车场。她突然止住脚步,并转身留下一句话,“钟宇锋、李依依,你们的文字功底不错,不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请继续努力!”我们笑着点头。在校四年,还未曾见过有社会上的什么单位到访青州编辑办。其实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最后,我们站在校门那儿送别她,与她们挥手。她带走了一本就那个时候来说最新出版的《青州杂志》,同时也带走了两份简历。

    一个月后,青春编辑部有电话来,问我、问依依是否有意向到那儿工作?并说不用着急答复,好好想想也是可以的。三天后,我回电说:“感谢贵部的信任,并且非常乐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恭喜成为青春编辑部的一员。”他笑着说道。依依?依依婉转地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并为此表示深深的歉意。那边回答说:“能理解你的决定,同时也祝愿你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当我第一次坐在青春编辑部现在我的位置上时,我不禁感慨:终于在一座不大不小、没有夜晚的城市里找到一个能够接纳我的容器。我的场所。有付出,有回报。我情不自禁地拍了拍大腿。未来,我将与这个容器里一切的一切产生联系。嗯——故事也好,“鸡汤”也好都是创造出来的。

    大学时代的编辑办和我所在的公司——青春编辑部并没多大差异。当然,这只是就工作思路而言。不外乎定好一个话题,然后深入其中,想清写作思路,寻得一些材料,码码字,再重新整理,汇编成册,印刷,找渠道销售就可以了。

    主编好像察觉到了我的这个想法。“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复杂些。不然要吃苦头的。”她告诫似的对我说道。

    我不知说些什么才好,只好点头。真正领悟到主编这句话的精髓无奈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我告诫自己:“只有告别过去,才能赢得未来。”然而自那之后的某天,我突然发现只有告诫也不行的。于是我把它写下来,贴在自己的房间里。同事发现了竟笑话我。“真有你的。”她说。


    这个月我要到西北部一个叫麦田的地方取材。这是公司的决定。“麦田?”主编对我说出这个地名时,我条件反射般反问了一下。她点头。

    这个地方——以前像是听陈磊说过。“那是西北部的一片绿洲,那儿的人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顿了顿后说道,“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失去了右手的少年。他只有14岁。他说的一句话震撼了我。”“什么话?”当时我问道。

    “‘篮球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为它付出一切。’他说。”陈磊边回忆边说道。

“十分难得。”

    “他爱篮球爱得要命。”陈磊继续说道,“少年曾问过我这么一句:‘你会常常看凌晨三点的风景吗?’”

    说罢,陈磊用脚跟踩灭烟头。

    我默然不语,内心像是被某种东西笼罩了。

    碰巧。我本次的主要采访对象也是他。得知这点时,我满怀期待。我是坐火车到达麦田的。到达麦田时,太阳正好下山。十分漂亮的落日。虽然麦田的车站破旧不堪,一眼望去,周遭的一切还都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前来观看落日的当地人。“太漂亮了么!”从我旁边经过的一位年轻女子说道。说罢,她赶紧从提包里掏出手机对准天空那边的什么拍了个照。

    我也不甘落后,迅速从包里取出相机,好歹给那片天空照上一张。照罢,我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坐在那条废弃的铁路上看日落。好惬意的傍晚时分。人们离去时已是晚间八点。

    在当地一位店铺老板的帮助下,我住进一间便宜旅馆。不出意外,未来几天都住这里。公司给我的经费有限,除去来回车费,能支撑几天便待上几天。晚间九时,把一天的工作向公司汇报,把今天拍到的照片放上工作群、有什么心情文字等等统统发上群,灵感来临之时还要码码字——这样,一天的任务才算完满完成。而后长吁一口气,接着刷牙洗澡呼呼大睡。

                                                                                  

    第二天清晨六点就起床跑步。来到街上才发现,其实许多人早已醒来并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太阳升起那边,一群大约十来岁的小朋友正在玩街头足球,我左手边的一个十字街口处,一位老人一边推着后面装着些什么的三轮车一边大声吆喝道:“卖面包啦!卖面包啦!新鲜出炉的面包。”此外,周围的商店都已陆陆续续开门。有鞋店、玩具店、二手商品交易所等等。跑完步,我心血来潮地采访了一位做小吃生意的老人家。他说他已经78岁了。他要好好干,因为只有好好干才会有钱花。“麦田人都起这么早吗?”我问道。大家都爱干活,闲不下来的。他说。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寻找独臂少年以及思考该怎么与他进行对话的时间里。找到他并不难,凌晨三点到麦田中心体育场最靠近东边的那个篮球场等他就可以了。可我搞不明白自己为何要仔细思考怎样与他进行对话。本来走上去,大大方方地和他打个招呼,并说明自己的来意,即可进行对话。可我内心深处的某个想法拉扯着我,叫我先不要上前打扰他。特别是看到他如此投入地去练习运球、投篮时。在这种想法的“约束”下,到篮球场的前两天,我几乎都是在铁丝网旁看他训练。

    不过,他训练时也确实够投入的。让人舍不得打扰的投入。那两天时间里,准确来说是那两个早上,我能够比较准确地获取的信息也就以下几点:凌晨三点,那盏白炽灯会准时亮起、他喜欢穿77号绿色球衣、他身高一米七左右、体型偏瘦、喜欢中投,天蒙蒙亮时结束训练。

    第三天,也就是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我认为我已经攒足了勇气去与他产生联系。于是,接下来剧情是这样发展的。

    “嘿,小伙子,你每天都那样早吗?”我朝他喊道。

    他转过身来。

    “一点没错。”他迟疑了一会儿后答道。

    “我能不能借用你一点时间?”

                                                                    

    我们隔着铁丝网相对而坐,他坐在铁丝网里面,我坐在外面。坐下来的时间里我留意到他失去右臂的肩膀被篮球服盖住了。此外,我还留意到前两天没留意到的关于他的一些细节:短碎发、眼神坚定、五官端正、皮肤有点黑,走路时喜欢把篮球楼在腰上。我递给他一瓶矿泉水,他谢绝了我的好意。“自己有带水。”他淡淡地说道。

    太阳渐渐升起。

    “你好,我是青州市青春编辑部的钟宇锋。”我说,“很高兴认识你。”

    “你好,我叫扎蓝,14岁。欢迎你到这里来。”他说。

    我点头。“方不方便问你几个问题?”

    “无所谓,什么都可以。”他很爽快。我也因此放松下来。

    “为什么选择打篮球?要知道能选择的运动也是挺多的。”

    “这——我也不是很明了。也许仅仅是因为喜欢吧。”说罢,他笑了笑。

    “嗯。——热爱。”我说,“几年啦?打篮球。”

    “小学四年级开始的——那时我10岁。”

    “这四年,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他思考了五秒后答道:“就是自己坚持下来了。”

    我点头,似乎多少能体会到这种坚持的力量。

    “你的目标是什么?”

    “坚持下去,边读书边打球。”他说,“往后想加入一支篮球队,什么样的篮球队都可以。无论多往后我都愿意等——如果没有队伍要我,我自己便是一支队伍。我继续打篮球。”

    我心一酸,心里的什么地方被触动了。

    “会常常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右手吗?”过了一会儿后,我低声问道。

    “以前会,而且时常发生。”

    “现在?”

    “现在习惯了。左手能当两只手使……我的左手也是右手来着。”他微微一笑,“左手灵巧了许多。”说罢,他晃动晃动自己的左手。

    我微笑回应,“有偶像什么的吗?”

    “科比.布莱恩特。”

    “最喜欢他什么?”

    “他对篮球的态度以及他那句:‘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我点点头,“前两天,你都是三点就到这里来了。”

    “是的,我得努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离目标更近一点儿。”

    我低头看表,接着说:“很高兴,收获良多。”

    他挥挥左手回应。

                                                                   

    这往后几天,我又陆陆续续到其它地方走了走,采访了一些人,记录了一些话,拍了一些照。整个人累得不行。真想一头“栽倒”在软软的沙发上去。


    早早就定好了回程的车票。“结束了?”同事问道。“结束了。”我说。

    采访完独臂少年的第四天清晨,我乘坐K3598次列车回青州。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那种毛毛细雨。这种雨多少让人生厌,还是酣畅淋漓的大雨来得爽快。实在百无聊赖,加之无所事事,我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我习惯在出差回程中上网)。然后看这样那样的新闻……列车到达郑州时,一条信息弹出来说今晨五点,麦田中心体育场旁的一间纸皮箱仓库失火,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我不寒而栗。

    男孩什么的还安全吧?我想。其实我不敢多想。

    得亏回来了。活着回来了。活着就好。

    三十分钟后,又弹出一则新闻:在麦田仓库大火中伤亡的八人已全部查明其身份:全为公司员工,全为男性,年龄42至58不等。失火的原因?是仓库某区域的电线老化造成的。

我把这个事情告诉同事,并说实在不可思议。“想不明白啊。”我说。同事安慰说:“不想太多,安全回来就好。”

    “啊,好险。”我说。

                                                                      

    让我陷入深深的泥沼的其实是另一则信息。

    我是在去麦田的九天后回到公司的。网络达人了不起的老牛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话题——在你的青春年华里,谁是你身边的偶像?你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话题引发了轰动。上百万网民在下面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知谁起了个头,网民们的留言几乎是千遍一律的。什么什么名字,哪年哪年生人,是何种关系,他或她的什么什么事情至今仍留在心中。像极了一首首短诗。当然,其它式样的留言也是有的,只是大多以上述的为主。

    我开始焦躁起来。对于谁是你身边的偶像?我的答案是陈磊。可他的出生年份究竟是哪个来着?1990?1991?1992?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青春的纪念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