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明确继承
兴宁六十年二月初五日,马宪永一行抵达了宁安府。这次出行将近一年,但是收获也是很大的,主要是政治上的收获。靠着几十万石的粮食换来了安宁,换来了稳定,他还是很高兴的。
马宪永返回后,先告知了众人狄羯的封赏。崔宁政、张铭海及马海晋等向马宪永禀报了他离开近一年的主要事务。
宁雄的城池基本完工,转移了部分仓储和人口;
兴宁五十九年从昌宁县转移了三万人口,安置在了光化、兴北和怀远;
从狄国转运的十万人,分别安置到了东兴、兴北、思岭;
从转运过来的十三万人中,吸取了一万精壮成军,加紧训练;
这些都基本完成了,马宪永对于这些倒是挺放心。
另外就是马海宁的次子出生了,起名为马康雄。
不过也有悲伤的事情,在这近一年里,去世了好几位元老。
首先是兴宁五十九年五月十日,节制思岭驻军的枢密副使张承宗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马宪永不在,马海晋和崔宁政商议后,又与元老王弘博等商议,报请马文慧同意后,追赠康怀军节度使,枢密使,子爵。
兴宁五十九年七月十三日,枢密副使史敬源也因病去世,年七十四岁。追赠枢密使,建雄军节度使,子爵。
兴宁五十九年十一月五日,王弘博的夫人郑倩萱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一品诰命夫人。
兴宁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怀远府知府兼驻扎怀远府都统制高延恭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康宁军节度使,子爵。
除了这么多元老去世外,王弘博、曹翰卿、田欣澜、田欣勇也都常病重。尤其是田欣勇也七十六岁,身体却极为糟糕,已经是卧病在床了。
在兴宁五十九年八月十日,王昱成的女儿出生了,起名为王语蓉。
高延恭去世后,经马文慧同意,以王重晟为怀远知府,兼任都统制,王有佳为光化知县。
张承宗去世后,节制思岭驻军取消,调侍卫亲军左右军各一部进驻思岭县。
马宪永当夜留下了儿子马海晋,告知了狄羯的封赏,同时询问他家中及其他事务,马海晋对答如流,同时说。
马海晋:“父亲,我建议这几日我们去看看一些元老,如王弘博、曹翰卿、田欣勇和欣澜姑母,他们身体都不好,估计都没有几天了。”
马宪永:“很好,你祖父母身体如何。”
马海晋:“祖父意识还清醒,不过反应迟钝了许多,身体行走艰难,毕竟已经九十五岁了。加上许多故友的离去,身心极为悲伤。祖母比祖父强一些,但身体也很不好。而杨筱婷,怕是没几天了。”
马宪永:“哎,都老了。抓紧看也没有几天了。”
马海晋:“新从军的人,父亲如何打算。”
马宪永:“你的意见呢。”
马海晋:“这万人分散部署,全部分散在天武军和左右亲军中。我建议让天武军成为上军,兵力为左右亲军之和,居中驭外。同时天武军下分几个军或者营,避免兵力庞大出事。”
马宪永:“好,你安排,随时报我而行。”
二月初六,马宪永和妻子张铭静以及崔宁政、马宪永就再次急匆匆启程赶往怀远府。因为几天后就是马文慧九十五岁寿辰,马宪永必须赶回去。
二月十二日夜,马宪永总算是赶回来了。
二月十三日,马文慧寿辰,马宪永、张铭静、马宪英、崔宁政去给父亲祝寿。马文慧没想到儿子刚回来,就急着赶来,十分的高兴人。人老了,看着儿女还能如此,自然是十分高兴,不觉热泪盈眶,尤其是马宪永远行将近一年,回来还没有完整的休息。
今年的祝寿,只有他们自家人,没有召集其他人,也召集不了了。刘婷娜看着风尘仆仆归来的儿子,那种心情没有人能够理解。
次日,马宪永向父母通告了此次出行的成果,马文慧很高兴儿子的成果,但还是提醒儿子:“我们有实力,狄国才会给予我们这样的优待和特权,但是狄国始终没有放弃拿下我们的想法,因此建设海山洲,维持一支有实力的军队,始终是最重要的。宁西是屏障,一定要确保。礼藩邻,奉朝廷,保家业,是没有错的,但这些的前途就是实力!”
马宪永:“父亲的嘱托我一定会记住,让后代也要牢记。”
马文慧:“明年你把年号改了吧。还有你也六十多了,接班人的问题也得提早确立啊。”
马宪永:“我听父亲的,接班人,父亲觉得哪个更适合呢。”
马文慧:“海宁没这个心思,海阳以前好惹事,但现在很有勇武,不过为政理民不能光靠勇武。”
马宪永:“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了,我也倾向于海晋。”
马文慧:“我也活不了多久了,只有这件事儿了。”
马宪永:“我知道,我会尽快的。”
二月十七日,崔宁政先行返回宁安府。马宪永和妻子及马宪永尚在,主要是视察了怀远府的情况,以及去怀远的几个县看了看。兴南县由文儒的王昱成治理,民风稳重柔弱。怀通地处怀远与怀卡交界处,民风要强一些,田晓敬治理的比较刚强,不过田晓敬也利用汉土交界地带的优势,在两地交界处收税设卡,既能获得收入,也能防范不轨,马宪永大加赞赏。崔锦贤是马宪永的外甥,而光怀县地处二者之中,境内有部分驻军,人口比较稠密。马宪永的目的就是让崔锦贤文武兼备,历练他。崔锦贤有勇略,短于文治,不过这几年为官一任,确实比较稳健了,马宪永也就放心了。
三月五日,马宪永一行返回宁安府。
七日,韦昊英、马海晋向马宪永、崔宁政、张铭海、裴孝信呈报了天武军的扩充计划,并连带侍卫亲军左右军的计划:
从转运人口中招募得到的精壮者万人,全部招募从军;
天武军额定编制一万五千人,亲军左军一万五千人,右军万人;
天武军扩充为两万人,亲军左右军各万人;
天武军现有人员一万二千人多,缺编约三千;
左军现有一万一千人,缺四千人;
右军现有九千人,缺编一万人。
拟从天武军中抽出一千人充实到右军,使右军足额;
对天武军、左军进行全面整训,不合格者裁减,合格者保留。余下名额由招募人员中择优补充;
如有剩余的招募人员,充实到亲军左右军和各地驻军中;
整训完毕后,将天武军更名为天雄军,下设左中右三营指挥使。
马宪永等人同意了这个计划,下令实施。
从批准实施到五月底,右军的补充足额,最先完成任务,开始布防训练。
从批准实施到七月底,左军也完成了裁减和补充,开始驻防训练。
最难的还是天武军。天武军原有一万二千人中,裁汰的不合格者高达三千多人,这样就剩下了不足万人,到九月初才最终完成。而补充人员经过选择后到十月全部补充到了天武军中,这样到十月底,天武军额定人员两万,实际有一万八千多人,基本足额了。
招募人员需要大量军费和粮食,户部已经筹措艰难了,最后马宪永同意天武军定格为一万八千人,其余两千人不再补充,人员充实到其他各军缺额人员中,这样能省下不少军费和粮草。
而在裁减和补充军队中,又发现了几个可用的人。有霍彪、苏牧、常武。其中苏牧最彪悍,只有十八岁,是从昌宁县转移过来的。霍彪二十三岁,是通南人,灵巧。常武是从西道饥民中转运过来的,二十五岁,不擅言谈,为人沉稳。
十一月十日,马宪永和中书省、兵部、枢密院正式下令:
天武军更名为天雄军,设都指挥使,韦昊英出任天雄军都指挥使;
免去马海晋天雄军副都指挥使一职,由赵勇虎为副都统制;
天雄军下设左中右三营,霍彪、苏牧、常武暂代统领;
侍卫亲军左军都统制为刘光胤,副都统制马海阳;
侍卫亲军右军都统制为宗元炳,副都统制林文明。
马海晋被免去副都指挥使一职,大出众人意料之外,但是韦昊英和中书省的高官都知道,马海晋不久将被晋升,而且很有可能是大幅度的提升。
而就在这几个月里,马宪永和妻子张铭静以及姐姐马宪英先后去王弘博、曹翰卿、田欣勇、田欣澜家中探望。这些人里面,马宪永最佩服王弘博,最喜欢田欣澜。故而在这两家在的时间较长。马宪英、张铭静与王弘博、曹翰卿、田欣勇接触比较有限,但都十分尊敬元老重臣。她们和马宪永一样,也最喜欢田欣澜。
王弘博、曹翰卿比马文慧小十三岁,当年也八十二岁了,定隆十三年跟随马文慧的时候,他们是年纪最小的,只有二十出头,却是最为杰出的人才,尤其是王弘博,能文能武。如今也都八十二岁了,成为资格最老的老臣了。这两人的老妻都去世了,只有他们两个人了,平时全靠儿媳妇和丫鬟照顾。所幸两人身体还不错。因为张璇强、崔子建、杜航都去世了,马宪永这代人也就视其为叔父一样尊敬。
田欣澜比田欣勇小三岁,比马宪英姐弟大十一岁。当年跟随马文慧来到宁安府的时候只有十二岁,那时候还是安隆元年底,是马文慧返回宁安府后没多久,而那个时候马宪英姐弟才周岁刚过。此后,田欣澜就像大姐姐一样照顾马宪英姐弟,是真正的看着他们长大的人。他们长大后,田欣澜教他们读书。那个时候,马文慧夫妻、崔子建夫妻和常丽玲都忙于各种事务,田欣澜这个大姐姐仿佛就像母亲一样来照顾他们两个,还有崔宁政、张铭海等,也都后来和他们一起读书,归田欣澜管理。
田欣澜对马宪永、马宪英、张铭静来看她是非常高兴的。田欣澜这一年也七十三岁了,不过身体很不错。岁月不饶人,田欣澜当年来的时候那么年轻,也只是个大孩子,如今马宪永三人看到他们最喜欢的田欣澜都这么大了,进入了古稀之年,都不决感慨万千啊。
马宪英最先开口道:“欣澜姐姐,你老了啊。”
田欣澜:“七十二了,能不老吗,小英倒是不像六十岁的人,最多像五十岁的人,铭静也不像。”
马宪英、张铭静:“都是宪永帮忙找的药,所以看起来不那么老而已,但终究岁月不饶人。”
张铭静:“宪永,你怎么不把那些药给欣澜姐姐呢。”
田欣澜:“宪永给过我,不过我没有用。你们用吧,我都这个岁数了,要那些没用了,你们还年轻。我当年就是个丫头,幸运的是遇到了义父义母,不然我根本活不到这个年龄。我的后半生都是赚的,我想的开,也就不在乎那些了。”
马宪永:“好怀念我们那个时候啊,可惜再也没有了。”
田欣澜:“义父义母身体还好吗?”
马宪永:“还好,但毕竟一个九十五,一个九十三了,少有的长寿之人了。”
田欣澜:“我好想去看看他们,下次你们去的时候,带我一起去,好吗。”
马宪永:“好的,他们也想见你啊。”
四个人一起聊了以前的许多事儿,这也许是马宪永最近几个月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了。杜坚当天很少说话,他知道田欣澜与马宪永等的特殊感情,就主动知趣的离开了。
十二月五日,马宪永召集中书六部枢密官员、宁安知府王昆颉以及马宪英、张铭静和马海晋、马海阳及部分将领在宁安宫后殿议事,徐显庆在议事开始后没多久就提出了要致仕,想在家养老休息。这一年,徐显庆六十五岁,其实身体还可以。但是他生性淡薄,谨小慎微,他从兴宁五十三年接任户部之后,就知道自己不过是个过渡人选,只管大事,很少说话,日常事情都是赵惠雄办。不过赵惠雄对徐显庆还是很尊重的,徐显庆对赵惠雄也很满意。马宪永同意了徐显庆的请求,让徐显庆卸任。
这一天,马宪永召集来人后,主要商议的是长子马海晋接班的事宜。
马宪永:“我父母老了,他们也没有太长的时间了,我希望他们活到百岁,但希望是希望,现实未必如人愿,我想陪在父母身边尽孝。日常的事务,你们看交给谁来管理啊。”
在父母身边尽孝是马宪永一直的愿望,从他三月回来,他就有些淡泊政事了,聪明的人已经看出来马海晋要接班了,而不到一个月前,马海晋被免去副都指挥使一职,更是让众人确信。
韦昊英、赵惠雄跟着马宪永去年出行,接触时间很长,其实已经知道了马宪永的想法,马海阳也跟着出行,知道了父亲要培养大哥接班。
马海阳率先开口:“儿臣拥戴大哥处理日常政务。”
韦昊英、刘光胤、宗元炳这些军方人物也都一齐拥护。
军方都开口了,六部官员能说什么,自然是一致拥护了。
崔宁政作为中书令兼枢密使,这时候也得说话了。
崔宁政:“马海晋已经多次留守处理政务了,颇有经验了。平定谢幼惠叛乱时候,力主劝降,不主张盲目攻城,有仁孝之心,足可以继承大业。”
张铭海、刘愔、李绍铭、杜宽也相继表态支持。
马宪永:“嗯嗯,我觉得还是按照家父当年对我的办法吧。”
马宪永当年初步掌权时候,是先参知政事的,但是参知政事不宜过多,那么现在的参知政事就必须要减少一个了。张铭海是不可能的,李绍铭、杜宽只能是二者当中择一了。
杜宽首先说:“臣历来是办理对狄羯交涉和易物司事宜,对其余事务不甚熟悉,臣请辞参知政事,专办易物司与狄羯交涉事务,保障外部安宁。”
马宪永对杜宽如此,是十分感动的。杜家是马、张、崔、杜四家中实力相对最小的,杜航又是去世最早的。而杜航去世后,杜家就变的淡薄了,虽然杜家财富不少,但却十分淡薄了。杜坚已经卸任,杜宽是唯一在人的,杜辰皓又远在东部,如果杜宽卸任参知政事,那么杜家势力将继续被边缘化,但杜宽却泰然处之,这是十分难得的。
杜宽的举动,连马海晋都觉得不合适,说:“杜叔叔是功勋之后,又履建大功,怎能如此卸任呢,不可。”
马宪永:“杜宽不可卸任。”
崔宁政:“臣请辞枢密使,由李老将军出任枢密使,杜宽出任枢密副使。”
崔宁政一出,刘愔也请辞参知政事,并要让出签书枢密院的职务。刘愔其实自从出任签书枢密院事后,已经十三年了,也熟悉了不少军务。但是枢密使的职务他知道不可能轮上他,却一直希望成为枢密副使。王弘博在任时候,枢密使王弘博兼任,军务一直都是王弘博的领域,刘愔只有参与日常事务的权力,具体轮不上他。如今如果崔宁政卸任,李良愬是最老的老将了,而且文武兼备,只能是他,可杜宽卸任参知政事,必将顶了他的位子,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马宪永最后说:“枢密使,宁政可以卸认,李老将军出任是众望所归,史敬源、张承宗老将军都已经去世了,确实需要几个辅佐的人。容我想一想。”
张铭海:“臣为首席参知政事,还兼管兵部,事务繁多,请由裴孝信接替兵部。”
马宪永:“这个可以。”
王昆颉一直一句话不说,马海晋是他的女婿,女婿掌权,他当然是高兴,可是马海晋还是太过年轻,众人拥戴他,他却什么也不说,让他很着急。这个时候他终于说了:“公子(马海晋)虽然有微功,但毕竟年轻,许多事务还需要历练,需要郡公及夫人和姑母提携,骤然提升,恐不合时宜。”
马海晋不理解岳父的话,却也不敢说什么。
而全场,马宪英、张铭静这两个对马宪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却也是一句话都没说。
商讨了许久,最后马宪永也没有定下让马海晋正式代理的事情,而是决定了中书六部人员。十二月十日,马宪永正式下令:
崔宁政卸任枢密使,李良愬出任枢密使;
杜宽卸任参知政事,出任枢密副使,仍管理易物司及对狄交涉;
刘愔由签书枢密院事升任枢密副使;
裴孝信由兵部次官升任兵部官;
张铭海卸任兵部官,任中书侍郎,协助崔宁政。
同时马宪永还设立了一个新的衙门,名叫弘德院,与中书省平级,直接隶属于郡公府,长官叫做弘德令,次官叫参事。这是一个养老的机构,地方在晋河殿附近。弘德令由王弘博出任,曹翰卿、杨筱婷、田欣勇、田欣澜为参事。同时将晋公故友功臣图安放于此处。
对于这个新成立的衙门,都知道是尊崇元老的地方,但是谁也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张璇强、崔子建等人还在世的时候,没有呢,如今元老都没几个了,却要设立呢。
对于这样的事,王昆颉却看清楚了意思。
十二月十日晚,王昆颉将女儿王敏瑶和女婿马海晋请到了自己的家中,女婿马海晋对几天前岳父不表态支持他,很是不解。今天家里就他们三个人,他问岳父为何。
王昆颉笑了笑,什么也不说,女儿王敏瑶也在笑。
马海晋不解,说:“你们笑什么。”
王敏瑶:“众人都支持你,你该极力推辞,这样才可以啊。三揖三让啊。父亲才六十多岁,身体尚好,况且晋公及夫人尚且在世,你什么也不说,这怎么可以。再说你母亲、你姑母那天一句话也没说,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啊。”
马海晋:“父亲和祖父,让我接班,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也想有一番作为。”
王敏瑶:“是的,你接班是注定的,人们都知道。但是你必须要逐一拜访在世的所有元老重臣和长辈,如王弘博、曹翰卿、田欣勇、田欣澜、徐显庆,还有要去拜访姑母,姑夫,舅父等。要表明你还年轻,目下只能熟悉协助父亲的意思。就是说要谦恭有礼,充分尊重元老和长辈。这样元老长辈就觉得得到了面子,父母也知道你孝顺,这样他们才能将日常权力交给你。”
马海晋:“哦,这样啊。”
王昆颉开口了,说:“你和当年你父亲初步掌权不一样。你是你父亲主动交出的,所以他更希望有面子,得到众人的赞誉。所以必须谦恭有礼,这样你才能得到实际想要的。还有不要和军中来往的太多,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些迟早都是你的,你不要着急。”
马海晋:“我明白了,明天起,我和敏瑶逐个拜访元老长辈。”
王昆颉:“这就好。”
通过此事,马海晋对王敏瑶更加宠爱,觉得王敏瑶将会是自己的贤内助,和母亲、祖母一样。
十一日开始到二十七日,马海晋先后携带厚礼拜访了王弘博、曹翰卿、田欣勇、杜坚、田欣澜、李良愬、杜宽、马宪英、崔宁政、张铭海。得到了赞赏,而且极为谦恭有礼。尤其是对王弘博、田欣澜和马宪英,他知道这三个作用最重要。他们夫妻对王弘博行孙辈磕头大礼,王弘博连连不敢,但是很是高兴。对田欣澜也行子侄礼。马宪英是他的亲姑母,对他很宠爱,他相对松散一些,但是王敏瑶让他也继续谦恭有礼。
十二月二十九日,兴宁六十年最后一次议事,马宪永下了一道命令,明年的年号改为东康元年。取希望东道生活安康之意。
东康元年正月,一片祥和的气氛。
正月十七日,上元节过后,马宪永在宁安宫始宁殿召集中书枢密六部和弘德院在宁安的元老们议事,正式宣布了命令:
马宪永卸任继承父亲的原大卫国宁远军节度使、江淮沿海沿江闽浙路安抚制置使的职务;
以长子马海晋为宁远军节度使,江淮沿海沿江闽浙路安抚制置使;
马宪永继续保留会安郡公、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和狄羯所封的官职。
同时由崔宁政公布中书六部人员名单:
中书令:崔宁政
弘德院令:王弘博
中书侍郎:张铭海
弘德院参事:曹翰卿、杨筱婷、田欣勇、田欣澜
徐显庆加少保衔,协办弘德院事务。
枢密使:李良愬
枢密副使:杜宽、刘愔
参知政事:刘愔、李绍铭、马海晋
六部官:兵部裴孝信;吏部裴孝安;户部赵惠雄;
工部曹宣朗;刑部韦元政;礼部王永昌。
易物司使:杜宽(兼)
学务司使:王永昌(兼)
同时下令王昆颉由宁安府知府升礼部次官。
通南知县杜辰皓出任宁安府知府;
谢昌琰出任通南知县;
高敬武为通远州知州;
威虏军为驻扎通远州都统制由怀卡知县高敬武兼任。
崔锦贤由怀通知县转任天雄军副都指挥使;
怀通知县由李绍晏长子李景耀暂代。
同时下令韦元政以刑部官身份参与中书省事务。
这次对地方的变动不大,最大的出人意料的是年仅二十六岁的谢昌琰出任了通南知县,这是马宪永的突发奇想,也希望试试谢昌琰的能力和忠心,为了稳妥考虑,原来杜辰皓的都统制交给了怀卡老将高敬武。而崔锦贤则接替马海晋出任最重要的天雄军副帅。而李绍晏的长子李景耀接替了崔锦贤。李家的势力仍然在扩大,马宪永对李家还是信任恩宠的。
而中书六部方面,刑部、礼部、工部是雷打不动了。不过这几个人相对淡薄,尤其是王永昌和曹宣朗。韦元政在刑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并没有升上去,不过张铭海也有意让他提升,在马海晋拜访他的时候向马海晋举荐他参与了中书省事务,实际上是没有名衔的参知政事,将来如果有人卸任,他将顺势升任。马海晋成为了最后一位参知政事,协助众人处理日常事务。裴家兄弟掌握最重要的吏部和兵部,是极为显赫的。但是兵部、吏部是最为重要的,一直都是崔宁政、张铭海亲管的衙门。
同时马宪永还宣布了决定:正月底他将和最小的儿子马海宁及子女返回怀远府服侍父母,日常事务交给崔宁政等办理,大事与马宪英、张铭静和弘德院元老商议。如遇重大军务和与狄国及南方涉外事务报请马宪永。
虽然话说的是让崔宁政办理,实际上是让马海晋进入了实习期。重大事情决策方面,崔宁政、马海晋等还需要与元老及马宪英、张铭静商议。马宪永仍然保留了最后的决策权。同时宁安宫、兴宁宫的侍卫人员仍然是王睿渊、郭壮平、安大壮等掌握。
可以说,马海晋此次获得权力的时间比父亲马宪永当年要早六年,但是他的威望和功绩都不及父亲。马宪永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曾在宁西和王弘博、史敬源、段宏畅等血战狄羯,有过战功。加上母亲的极力支持,才获得了实际权力。而马海晋的时代,没有给他立功的机会,只有几次剿匪作战和平乱,不过也算是有些能力。马宪永让马海晋提前进入实习期,就是培养他,继续磨砺他,让他日后正式接班时候有实力有威望。而且不同于当年马宪永接班时候,马宪永初步接班时候,张璇强已经卸任,崔子建很配合。而且崔宁政极力支持,有一个很强的团体,而且重大事务他只需要和王弘博商议即可。而此次马海晋初步掌权,除了需要和崔宁政商议外,还需要和母亲、姑母商议,受到了不小的制约,但这也是关爱他。
马海晋虽然晋升,初步掌权了,周围并没有强势的利益团体,弟弟马海阳只是亲军副帅。中书六部除了他都是老面孔,只有崔锦贤,却也只是天雄军副帅。可以说他相对比较孤独,不如父亲当年有崔宁政、杜宽、杜坚、田欣澜等人的支持,还有马宪英、张铭静。而这一切不能怪他,因为马文慧太长寿,挤压了儿子,自然也影响了孙子。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是马宪永是为父母尽孝甘愿离开宁安府,但是如果马文慧夫妻去世了,马宪永又重返宁安府后,马海晋将何以处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