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少年版名著
书名:三七林随笔 作者:三七林 本章字数:2604字 发布时间:2021-09-19

我们常说作家的风格就是他们的疾病,这并不意味着你把他们的风格给去掉后,疾病也就烟消云散,相反,读者会误诊他们的疾病,误诊病例单如谣言般散布开来,直到庸医们为此缴纳罚款——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智商税。


所以我对各种青少年版本的名著抱有否定的态度。一本名著最重要的不是它们的情节,而是它们的语言,尽管人是由过去的经历而塑造,但这话并不严谨,就算生活的锤子公平地落到每个人身上,也会造成不一样的创伤,我们对伤口的治疗各不相同,它的未来变化也不同。


举个例子,《简·爱》的情节说白了就是灰姑娘和霸道总裁的故事。它之所以被称为名著,不是由于女主角受到了世界和男主角施加在她身上的爱和伤害,是由于以女主角为首的人物,他们的对白、想象和姿态反映了作者火一般强烈的热情、愤怒和爱。那种在童年时期懵懵懂懂的幻想、那种在青年时期对未来的迷茫和隐隐的压抑,中年时期感到内心信仰与自然的脱节和契合,我们在评价时用专有名词来概括,把这些称为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或是一种散文般的抒情,或是象征主义,不管使用什么称谓,这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她选择表达的方式才是这本书的精华。


在青少年版本的《简·爱》里面,这些东西被大量删减,留下来的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情节,就好像试图从一个人的骨骼中寻找她的魂魄,这是找不到的。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线索,但是你不能找到魂魄本身。


而我之所以对听青少年版本有那么强的反感,是因为我在青少年时期读过的青少年版本给我很不好的印象,尤其是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它的青少年版读物直接让我对高尔基的作品失去了兴趣。《海底两万里》虽然有趣,但那些拼音、卡通插画与过大的字体,都在消减文字的力量,限制我的想象,尽管我少年时看了不止一部凡尔纳的作品,但很少为之触动,我总疑心这是青少年版的问题。可以说《昆虫记》与它的插画是绝佳的反例,问题是,昆虫记还算不上我主要想谈的纯文学类作品。


青少年版读物为了删去那些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性、暴力,血腥,不让孩子在这些问题上过分联想而错误理解名著的本义,可这种删减也去掉了名著在进行这些表达时的本义。


这是一种悖论,有时我会希望孩子少一些了解,特别是在他们小的时候少一点从名著中了解到性,暴力和血腥。但我也会希望他们能够直接阅读这本名著,就像我当年直接阅读含有这些内容的名著。况且,理解名著是需要时间跨度的,我11岁读《呼啸山庄》和我22岁读《呼啸山庄》,都不可能读完立刻理解艾米莉,但是从11岁到22岁这十余年时间,应该够懂得至少一部分的艾米莉了。越晚看译本或原版,理解它的可能性和耐心就越小。为了保护这种可能性,直接选择小时候不看名著,就更傻了,即使你抱着一本《名家解读:朱自清散文》十分煎熬痛苦,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划波浪线的好词好句和旁边七嘴八舌的刻板解读,感到整个人的思路都被严重干扰了,也要记得在很久以前,它借名著的文本为锻炼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几分帮助。


我不把名著中提到的性暴力和血腥,视为以一种残酷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元素,通常,这些呈现方式是一种柔软的态度,这种柔软不是语言的柔软与情节的温和,而是透过受害者或加害者的一生,缓慢向你铺展开这种伤害所造成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放逐,让你陷入沉思,脱离对暴力行为单纯的认同或反对。作家李敬泽提到,文学是一种向死的讲述,一旦作者考虑到一生、一代人、几代人、一个世纪这样的时间跨度,他的步骤就会放慢,眼界就会拓宽,文字呈现出某种柔软,在这跨度中发生的疯狂的情节,既是一种无情也是一种宽恕。


如果儿童心理学家或是设计这些规定的决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的儿童未来变得更有思想和眼界,他们宁可让他们中大多数成为一种没有领略过这些的表现平庸者,从而避免会有少数成为一看到名著中的血腥暴力和性内容就堕落得无法自拔的人,那我也能理解。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我们宁可社会上充斥大量的庸人和受骗者,也不想出现少数却难以管理的罪犯,即使整体文化素质会得到提高。


有一些人,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文学的爱好者,认为名著中的性和暴力还不及我们在新闻上和生活中看到的性和暴力和血腥多,所以它们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没有那么绝对的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必须客观小心,从事实上说,名著本身数量有限,它能够传播的性和暴力和血腥确实比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以及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要少得多,但是它的传播程度、经典程度和权威赋予它的说服力,以及名著对孩子的教化意义,会助长它本身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小时候我看某些抗战片,就只能记住暴行和恐惧。有一些孩子在叛逆期时,不受新闻和生活的完全影响,父母和家长的教育也只能起反作用,他们的教育就是借助书籍和影视作品,这时他们所吸纳的这些文艺作品带给他们的力量和伤害就会变强。我青春期的某个阶段,可以说就是靠着书籍走出自己的心理问题的。


出于保守的态度,决策者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文艺作品可能会带给他们的伤害。但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作家的风格就是他们的疾病,如果摒弃了名著的伤害,那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名著的力量。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给孩子选择读物,也影响了孩子受教化的上下限,是对名著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还是怀疑的态度?是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信任的态度还是干预他精神世界的输入输出?


无论如何,不能一概而论,当我初中提出想借《恶之花》时,我的伯父拒绝了我并直接告诉我他拒绝借我的原因,于是,我整个青春期都没有看《恶之花》,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个很好的沟通和教育例子。诸如亨利米勒、劳伦斯等人也不太适合在一个13岁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走街串巷。


以前的家长很少关心这些教育细节,我的亲人就不常干预我的阅读选择(除非我主动找他们讨论,譬如我找伯父),许多读物都是我自己挑选的,而对于孩子自由选择读物,这有利有弊,很难说在我身上究竟利大还是弊大,但我不因此后悔当年的选择。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选择的责任,是很好的事情,好过总是受到被动接受带来的压抑感,和推卸责任的劣根性。


注意:这里说的利弊涉及青少年的人格会受到怎样的塑造,和他能在家族中未来有多大的出息是两回事,就好比去做心理测试,某些测试上的问题是要身临其境才能准确回答出来的,一个人没有身临所有的境况,你就无法了解他的全部性格,因此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有种种毛病,似乎与良好的秉性无缘,那可能只是他在当前环境下的表现,相反,一个“性格很好”的孩子同样藏着各种性格问题。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三七林随笔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