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年轻时我们错过了千山万水,年老时,我们发现,年轻时干的那些平凡事,才是我们记忆深处最好的风景。
……
“非常负责任的杭州!非常敬业的部门负责人!平静有序的背后,是一群人在为我们默默付出感恩有你们。”
2021年9月15日,一位大数据派送下来的中高风险摸排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句暖心的“说说”。
这句“说说”,经与该当事人对接的社区工作人员转发,在银湖街道疫情信息核查紧急处理群炸开了锅,所有工作人员一个个喜笑颜开,纷纷表示这句“说说”暖心,暖到他们忘记了连续数月废寝忘食工作的疲惫,暖到他们把这句普通的说说当做了今后工作的原动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到深处是感动!
一句普通的说说,何以引来如此大的感慨?
追根溯源,我们得从今年的夏天开始说起。
如果不是这场变异的疫情,银湖的夏天会继续用它迷人的黄昏与晚风,放纵着路人骚动的灵魂,滋润着他们奔放的心,
一切就好像是从前那般,每天都是六月芳草碧连天的银湖好美景。
但不断变异的疫情一直在敲着我们平安的警钟,直到“阿尔法毒株”“德尔塔毒株”和“卡帕毒株”三种变异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今年注定是个灾难年,从国外到国内,从城市到农村,无形、无色又无声的新型冠状病毒,居然在炎炎夏日之中,还是像七月的狂风那样疯狂。
病毒的疯狂,何止存在于夏天。
其实早在寒风凛冽的年初,这新冠病毒便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神出鬼没着,阴霾的天空下,人们一直抱着天下无疫的初心全程守护,但疫情肆虐的步伐从未停止,从国外到国内,从东北到西南,从华东到华南,从城市到农村,满地可见它的影子。
国之痛,家之痛,山河不破碎,但天地有阴霾。
庆幸的是,在这疫情弥漫的国痛、家痛时分,还有一群人,用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话,一个手机,拥抱着昨日岁月静好的美梦,勾勒着明天国泰民安的诗画。
这群人是由街道干部、社区工作人员、村干部、网格员、片警、卫生所医生等职业组成,他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叫做银湖疫情防控组。
防控组的主要职责是摸排、联络、上报、处置。
这四个动词听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的难度,则是与人们脑海中的想象有些大相庭径。
“喂,您好,我是银湖街道办的工作人员......”
“喂,您好,我是社区的.工作人员….”
“喂,您好,我是疫情防控指挥部的…..”
…….
诸如此类的电话开场白是疫情防控组这一年说的最多的话,在很多人看来,电话摸排是一件再简单的事,你问我答,双方相互配合,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更多的是这样的——
“对不起,这涉及到个人隐私,我无需向你汇报。”
“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是空号。”
“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
“你烦不烦?今天有很多人打我电话了,我怎么知道你们是不是电信诈骗?”
……
拒绝!失联!拉黑!辱骂!
漫天的“对方不配合”,接踵而来,所有的工作人员,带着满面的黑眼圈,带着相互调侃的“过劳肥”,带着被那些摸排对象辱骂的眼泪,在失望中翘盼希望、在希望中见证绝望,在绝望中探索光明。
无数个日夜,无论风雨,无论星月,皆是如此轮回,全组人员心神疲惫。
小胡,一个十天内黑眼圈粗了一圈的街道办工作人员,在经受过一天这样的电话毒打后,流着泪跟朋友感慨、调侃—
那些路过的人啊,为何我温柔以待,你们却偏偏冷漠耍酷。
感慨、调侃的背后,是眼泪,是心酸,是疲累。
这些眼泪、心酸、疲累,绝不属于小胡一个人,还有无数个这样日夜付出其他工作人员。
小胡的同事小朱,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在连续三个电话被对方拒绝的那一刻,深夜十二点,带着单薄的口罩,自驾前往这个“不愿配合”的当事人家中。
“不好意思,先生,这么晚了,我们打扰您休息了!大数据显示,您有去过中高风险的轨迹,我们多次打您电话不接,只能上门摸排,为了您自身、家人和他人的安全,请您配合。”
这是小朱在过去无数个夜晚,对着无数的人,说过的无数的话。
“对方总算配合了!希望中高风险地区降为零,疫情的数字是零了,我们工作就一百了。”
每次上门核查回来,都已将近凌晨一点,小朱都会默默发着这样一句感慨。
疲倦还剩下黑眼圈的小胡和日夜颠倒上门摸排的小朱不过是基层防控工作人员的缩影,事实上,还有许多这样的小胡与小朱,在承受着疫情防控带来的苦与累。
“你们干着这样日夜颠倒的活,值得吗?还有没有自己的空余时间?”
一个防控工作人员的闺蜜这样问。
这位防控工作人员叫小穆,从今年三月到八月,小穆跟闺蜜三次逛街、喝茶、吃饭,每次兴高采烈而去,但因为上面下发大量数据,为了疫情防控,为了银湖的安危,小穆总是将约会进行一半,又奔赴刚关门没两个小时的办公室,继续摸排、联络、上报、处置。
“有没有空余时间不是取决于我,你要去问疫情啥时候结束。”面对闺蜜的不解和茫然,小穆机智地回答着。
上述种种,是这群年轻人这大半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也是人,他们在拿着最单薄的武器为国家分忧解愁的时候,也会哭,也会委屈,也会抱怨,也会感慨。
但每一次哭泣,委屈,抱怨,感慨的背后,是新一次的整装待发,新一次的全力以赴,是新一次行云流水的摸排,联络,上报和处置。
毕竟,疫情来势汹汹,中高风险地区日渐增多,一波未平,另一波新的摸排人员名单又铺天盖地而来,他们实在没有时间站在原地“矫情”。
抗疫,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自上而下皆是。
为了拥抱昨天岁月静好的梦,为了描绘明天国泰民安的画,年轻的银湖防控工作人员带着眼泪学会了成长,在成长中学会了担当,在担当中学会了孤独,在孤独中学会了处事不惊的淡定。
摸排中,责任撑起了他们的耐心。
联络中,担当夯实着他们的决心。
上报中,专业牢筑着他们的细心。
处置中,后盾牢筑着他们的信心。
耐心、决心、细心、信心心心相印,又环环相扣,让这群曾经以梦为马的年轻人,如今以群众安康为梦。
工作是江,家庭是湖,疫情笼罩下的工作和家庭,连成了一片,成了汪洋的江湖,成了浩瀚的海河。
“对不起,爸爸,今晚我迟点回家,晚饭不回来吃了,你们吃吧。”
“老婆大人,我不回来了,今晚通宵,有个不愿配合的家庭,需要我们去上门处理。”
“妈,跟宝宝讲一下,今晚我加班,不能陪孩子了,辛苦您带一下。”
阴雨绵绵的台风季节,这些对话又成了深夜里,那些年轻工作人员工作前的开场白。
从梅艳芳菲的一月,到荷花盛开的六月,再到秋风送爽的九月,因为加班,年轻的防疫工作人员错过了无数次旅游的机会,错过了无数场沿途可以欣赏的风景,错过了无数个本可以把酒言欢的人,却从未不曾错过抗疫这道靓丽的工作风景线,却从未不曾错过黑夜之中寻找光明的生活风景线,却从未不错过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的心灵风景线。
“同志们,人生风景在游走,每当孤独我回首,所有的眼泪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八月份一个明月当空的深夜,银湖街道公共服务办盛主任带着满脸的微笑给一群摸排、摸得疲累的工作人员送上了热腾腾的烧烤。
盛主任是在家中是人父,在单位是公共服务办主任,在防疫这个特殊领域是整个街道疫情防控工作组的组长,三个与家庭、工作、职责戚戚相关的头衔压在身上,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我跟大家一样,也很累,但是疫情就是命令,命令必须执行,执行必须到位。为了群众的健康,为了银湖的平安,为了我们以后的安心,大家再坚持半小时,等到这一波摸排结束了,咱们下班。”
夜晚十点半,街道办漆黑的走廊尽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内,盛主任拿着烧烤暖心的安慰着那些电话大的疲惫、渴望回家的年轻工作人员。
“好,我们努力!”年轻人带着参杂着疲惫的微笑,齐齐点了头。
白天到黑夜,不过是日常疫情防控工作的冰山一角,其实在街道灯火通明的那一刻,银湖不少村社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在深夜里各自忙碌着。
“XX村,XX工地上有个人电话三次拒接,请上门去核实下。”
“XX社区,请核实下这个人到底是哪里回来的?”
“XX社区,有个黄码人员在地铁站,地铁工作人员已经报警,麻烦你们前去核实下。”
……
这是银湖防控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点点滴滴多了,便成了汪洋的江湖,便成了浩瀚的海河。
“你们努力的模样,是我们最好的风景!”
在得知自己健康码恢复了绿码后,文首的小姑娘又来电跟工作人员道了谢。
当工作人员小朱把此言转发给正埋头苦打电话或整理电脑数据的其他同仁,所有人露出了疲惫的微笑,“这个小姑娘能说如此暖心的言语,真是难得,要是人人都想她这么明事理,肯配合。我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整个国家的防控也会越来越好。”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银湖人来人往,皆为绿码出行。
截止日前,中高风险日趋下降,但部分地区疫情依旧严重,我们的银湖,我们的杭州,我们的国家,风险依然存在,抗疫任务依然艰巨。
但不管风云如何变幻,疫情如何变异,那群可爱的人,依然坚挺地伫立在灯火阑珊处,等待下一次任务的到来。
正如摸排时,文首的这位小姑娘在电话里所说, 我们的杭州,没有神功,没有秘籍,却处处是江湖,庆幸的是,这个变幻莫测的江湖里,有着无数个像你们这样的工作人员为我们的岁月静好一直负重前行着,从未离开。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千山万水,尽在文字里!
千回百转,多年以后,每当孤独我回首,我发现,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年轻时干的这些平凡事,是我们年老时记忆里最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