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2018年5月5日,农历2018年三月二十,星期六
公众号的更新没有节假日之分,今天的袁也,依然在奋笔疾书。
中途卡文的时候,她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游荡了一圈,做了几下伸展运动,又回到了电脑跟前。重新开始工作前,袁也打开邮箱,虽然不抱希望,但是每天例行刷一遍邮箱,似乎成了新近养成的信仰。
看到新邮件提醒时,袁也很兴奋,她闭了闭眼,确信不是看错,这才小心翼翼地点开这封来自严康宁的邮件。
袁也:
你好!
抱歉现在才同时看到你的两封邮件。
恭喜你入职新工作。你在信中提及,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我为你开心。人生虽短,然成长一事不分早晚。只要做出改变,就是新的开始,以前所谓的荒废,不必介怀,也不应将遗憾带入新的征程。
对于你邮件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参考,
(1)关于人生目标。目标无所谓优劣,适合即可。人终其一生劳碌奔波,无非衣食住行喜乐安康。你能早早看透,将目标确定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且持久地为之努力。我认为,这是很睿智的举动。你对自我自大、自私、利己的评价,我均不赞同。我们在大三的争执,你的初衷是让我于人间烟火中幸福,这并非自大的表现。你将你我二人的人生目标进行对比,得出自己自私利己的结论,我也极其不认同。若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如你一般,努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人类整个群体将少去很多无畏的争端,三观端正的利己很大程度上就是利他。
(2)关于归原。不断的归原才能不离初心。你在信中写到,“我好似一夕之间回到原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明白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我认为,彷徨是人生常态。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与外界的交互会时不时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对人生的规划。若只是随波逐流,轻易不会自我怀疑,也不会重新审视内心与目标。你之所以怀疑和彷徨,正说明你有自己的坚持,不会糊涂着得过且过。人在彷徨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对比,就如你觉得我“早早地确定了心之所向......内心应该一如既往地安宁”,实则我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曾经历诸多挣扎,也会一遍遍地拷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会一遍遍论证自我行为的重要性。所以你看,我并不比你安宁多少。
(3)关于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遵从内心,才是真正的幸福。不过多在意他人评价,会少很多愤怒纠结。工作方面,你既认为写作是你擅长并且喜爱之事,也已经以此为方向重新开始,不妨耐心一些,给努力与变现之间预留一定时间。对的事情,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曙光。生活方面,年龄从来不是评价女性唯一标准,更应关注的,在于你是否满意当前的状态。我所认识的你,不会为了迎合他人眼光而盲目改变,也不会通过寻求同类的方法排解压力,不要因为外在的评价轻易失去自我。
如何对抗挫败,挺过此段熬人时光,你所能依靠的必须是你自己的力量。在我的认知中,你一直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那个独一无二的袁也,坚持理想、偶尔清高,但绝非不食人间烟火。拥有天赋、向往自由,也不曾忘却努力。你当下的失意,源于转折过程中的迷茫和不确定,不会是常态。
我相信你将一切顺利,也祝愿你尽快一切顺利!
严康宁
袁也快速浏览完邮件后,刚刚点开时的紧张荡然无存。她傻笑了一会,做了一件很幼稚的事:袁也统计了严康宁所回复邮件的字数,又对比了自己发给他的邮件,发现严康宁的回复字数比她两封邮件加起来的还多,心情突然很好。
重新细读几遍邮件后,袁也高兴之余,很是感动。她给严康宁的两封邮件,重在抒发情绪,行文颇有意识流之嫌。而严康宁很认真地总结了她意识流行文中的困扰,条分缕析地给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了充分的鼓励。
一丝有些奇妙的情绪从感动中滋生出来,袁也想,她的眼光不赖,严康宁真的是很好的人。
只不过,袁也没有想到,也从未感觉到,严康宁所写的他也曾经历诸多挣扎。她想进一步询问,又碍于严康宁并未回复自己关于他近况的询问,难以下笔。
踌躇几番,袁也想,这次还是见好就收;毕竟,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