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岁左右的孩子会喜欢扣家长的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趁家长不注意的时候会给一巴掌?
这是孩子进入了触觉敏感期,TA的大脑发育更进一步了,TA能有效的去感知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滑,粗糙,热的,冷的,软的,硬的……
而这些都是TA通过用手去触摸感觉到的 。
但是在孩子六个月时,TA喜欢什么都往嘴里塞,这是经历触觉敏感期前所需要经历的补足口腔类敏感期,通常把这个阶段称为口TA对周围环境探索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用嘴巴去啃,去咬,而并非用手直接去感受,最明显的时候就是去啃书或是啃手指。
这是TA用嘴在探索,如果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多的阻止。
那么一岁半以后,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咬人的行为。
如果说咬人的行为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点口腔类敏感期,那第二点可能就是孩子语言能力不够成熟,TA调节能力不好,所以当遇到一些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后,TA就会用咬人的行为来代替。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此类行为,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在这里我会给家长提供一个小的方法。
当孩子出现咬人或东西的行为时,可以立马给孩子准备一些干净的东西,让TA咬就好了,这样能够满足TA探索新事物的需求。
或是不断的去发展TA的语言,当TA的语言能力逐步完善后,TA通过情绪性发泄,来咬人的情况,也会有所好转。
事实上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不让孩子吃手,认为手上有细菌,不干净,不卫生甚至对孩子的身体有影响。
孩子吃手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TA正处于口腔敏感期,TA出牙了难受。
为了避免孩子吃手的这种行为,家长多会选择给TA磨牙棒。
实际上,口腔敏感期时,孩子啃到不同的东西,TA大脑神经元会有不同的体现,就开始不同的连接,从而刺激TA神经元,达到更多的连接。
如果这时,家长给TA一个磨牙棒,TA只会有一种感觉,TA觉得全世界都是磨牙棒,这样做就浪费了口腔敏感期这一阶段。
有的家长虽然不会选用磨牙棒,但是也会图方便给TA安慰奶嘴,安慰奶嘴只满足孩子单方面吸吮的需求,对大脑的发展是没有的。
但孩子是通过外线行为起点刺激内在TA的精神内涵的。
人类的神经元,在宝妈肚子里都是一个一个没有链接的,当TA出生以后,受到环境的刺激,神经元的连接就开始,达到反应不同的信息。
比如TA的嘴巴正在啃东西,那么来自嘴的这个环境刺激感受,神经元便快速连接,当神经元连接起来就达到TA最初的一个心智模式。
这样,当TA到手的敏感期,也就是触觉敏感期,见到危险的东西,这个不能动的东西或者可能动的东西,如何去决定,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是由TA口建立的心智模式,一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人,是由心智模式决定的。
因此,由神经元连接的心智结构所决定的
关键期,可见家长对孩子提供的关键帮助等一切能塞进嘴巴里的东西,是有多重要了。
从十个月左右开始,孩子会出现扣人撕书,脾气大,甚至撞墙等行为。出现这一行为也就代表TA进入了上肢体动作,迸发期,恰巧跟孩子会爬,能扶着墙走的这个时间点是重合的。
孩子爬得越熟练,意味着他的肢体动作越协调。
孩子扣人这个问题家长怎么避免呢?
遇到这类情况,家长可以适当购买洞洞书和纸板书,让TA尽情的扣。
如果家长害怕TA伤害到自己,那小指甲剪的勤快点,即可。
当然,到了后期,孩子还会出现打人的情况。
实际上,TA的这种打人的行为,TA并不知道这个动作代表什么,这只是TA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一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弱,但肢体动作越来越灵活。
TA的任何情绪,都可以通过TA的各种行为表现,表达出来。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TA控制不好自己的力度,所以千万不要在TA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去呵斥TA。
怎么能打人呢?
也不要在TA开始打家长的时候,家长也和孩子对着干。
这时候,家长需要轻言细语,耐心教育。
比如,试图告诉TA:你是不是想摸妈妈,刚才你用力了,妈妈会疼的,你可以这样轻轻摸。
握住TA的手,让TA轻轻摸你的脸,你的鼻子,你的嘴。
反复带他练习,孩子就知道这种力度是对方能够承受的力度,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触摸行为。
如果说对于撕书,家长可以拿着卫生纸和TA一起撕,让TA尽情撕个够,撕得越碎越好,这不仅可以满足TA撕书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他锻炼精细的手部动作。
切记不要再TA撕书的时候,突然去制止TA,这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用正确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去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加心里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