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昔日曾为遇,相逢不知情。
宫门一别后,多少年月间。
再见情愫起,音容人依旧。
何因不前去,唯是千般礼。
话说龙门石窟佛相事后,众人回之京师长安,李令月闲来无事,便往东宫寻找李弘,欲从李弘那里套些法子,以此来寻心中恩人。谁知李令月入殿,便见李弘满脸惆怅模样,李令月甚是好奇,于是问道:“弘哥哥这是心为何事操劳?”李弘听得李令月之声则道:“宫人怎不报月儿前来?”“月儿不许他们多言。”李令月道:“月儿许久未见弘哥哥,甚是想念,以是弘哥哥有些好玩玩意将月儿忘记,却不曾想弘哥哥为事操劳如此!”
李弘听此嘴角微扬笑道:“弘哥哥怎会忘记月儿。”随之话锋一转解释道:“监察御史王师顺上奏,关中饥谨,饿死者已达数百人。”李令月听之则道:“此事不是速速调粮镇灾即可,弘哥哥何必苦恼憔悴?”
李弘道:“关中本就人口众多,加之亦是产粮之地,如今缺粮,何处能得充足之粮?”李令月道:“事出理应以安心为重,其次寻得解决之法。如此从有粮之地速调粮草前来,朝中效仿阿娘领宗室群臣捐些生活闲钱。初步民心稳住,后续各地粮草渐到,灾难自消。”李弘听过笑道:“一语所省,弘哥哥竟想一次解决。月儿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智慧,真是难得。”李令月听见李弘夸奖自己,心中甚喜,笑道:“皆是些平日听闻啊耶啊娘所说之言。”
兄妹二人欢言前往高宗武后处,于高宗武后言了此事,高宗同意李弘之言即令监察御史王师顺转运晋(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新绛)两州仓粟赈济关中,河运粮米转输之线开启。
此事有法,李令月笑之起来,然转念一想,轻拍额头道:“怎忘却来找弘哥哥寻寻恩人之事!”
次日,李弘与武后言了昨日之事,武后便携宫中妃子宫人卷过不少首饰,减少自身膳食,以应长安百姓。裴居道见状,欲讨武后欢心,带头娟之不少,文武百官一见武后心腹如此,不敢不应,也是钱财人力多出。城中达官贵人听闻此事后,或是真心,或是攀比,无不纷纷效仿。
又过数日,李令月携上官婉儿再入东宫。李令月见李弘正于案桌办共,便为其研磨道:“弘哥哥又是办公,真是尽心尽责,他日为帝定与高祖、太宗皇帝一般名留青史。”李弘听此笑道:“月儿有何想法直说便是,何时如此嘴甜?”李令月也是一笑,遂即言了寻人之事。因李令月此前言了计策,李弘也是宠爱李令月故假意说之不过,言道:“此事弘哥哥确是无计可施,不如弘哥哥随月儿出宫寻寻线索!”一旁上官婉儿听过忙道:“公主殿下出宫事大,可得向至尊皇后殿下请示一番。”李令月道:“婉儿姐姐何时如此繁琐,弘哥哥已在,定然不会有事。”李弘也道:“婉儿不必担心,我多唤些金吾卫同行便是。”上官婉儿听此只好随李令月、李李弘二人出宫而去。
李弘领李令月出宫而寻,自是未有结果,倒是天街游玩数日,如此李弘以至安排事物时日渐少。属官恐李弘误之国事,故典膳丞全椒人邢文伟便皆机减少李弘膳食,且上书规劝李弘。书曰:
臣听闻太子殿下随公主殿下出宫游玩数日,以至安排军国之事时日渐少。臣官卑职小,只得而减太子殿下膳食,望太子殿下视之。
李弘看过表书,自觉自己错误,于是李弘回信承认错误,表示接受意见。
高宗武后听闻此事,恰逢朝中右史之职出现空缺,于是高宗与武后商议道:“邢文伟侍奉弘儿,能使撤减膳食之法进行规劝,可见其人耿直,朕欲升其为右史,媚娘意下如何?”武后道:“既是为弘儿所虑,自是甚好。”不日,高宗即下制升邢文伟为之右史。
此事过后,李弘无闲时陪伴李令月,于是东宫设一宴会,一为李伶月欢心,二为邢文伟谢罪。
入宴,李弘即令宫中属官表演“掷倒”杂耍,以寻李令月欢心。谁依次至左奉裕率王及善表演时,王及善却道:“禀殿下,表演‘掷倒’之事,本是乐官之事,如臣执行殿下之令,恐失辅佐殿下身份。”李弘听过连连礼认错,而一旁李令月却是不解,于是问之李弘道:“弘哥哥,王公之言月儿不是理解,一切是何道理?”王及善道:“本是臣子本分,殿下若是多言,怎是本分!”王及善言罢便是为表演“掷倒”杂耍。
事后,高宗听闻此事,赏赐王及善缣一百余匹,不久也是升其为左千牛卫将军。
翌年,咸亨四年(673年),李令月八岁之际,武后多梦,时常而见封安定思公主与杨国夫人,以至神情受扰,国事多是无心,于是武后便往三清殿中问过情况。三清殿中主持卜过卦象,回道:“回皇后殿下,此乃公主殿下与荣国夫人九泉之下有之孤寂才使皇后殿下时常而见,皇后若能出家为其二人祈福一些时日,自是可解。”
武后欲依主持之言,主持却道:“如今国事诸多,皇后殿下若真出家,谁人可助至尊处善军国大事?”武后转念一想却也如此,于是只得另想他法。
忽有一日,高宗与武后带之李令月游玩太液池。时武后对李令月道:“月儿,阿娘近日时常梦见月儿祖母,阿娘欲出家为其祈福,然近日国事诸多,我与月儿阿耶商议,由月儿替阿娘出家作一道士,为月儿祖母祈福,月儿可是愿意?”李令月听过一口应道:“能为祖母祈福,月儿自当愿意,一切皆依阿耶阿娘之言。”说完李令月心中暗自喜道:“月儿谢谢祖上大人,月儿出家,自是由国师主持,到时如弘哥哥所言,请国师一卦,便知恩人何处。”
入夜,与上官婉儿道:“婉儿姐姐,你心里可是有那想见却又不得见之人。很快,月儿就要得见。”上官婉儿听之微微一笑道:“公主殿下早些休息,不然到时都没了气力相见。”
此后,李令月每夜想起,便是心悦难眠,常常与上官婉儿言过。上官婉儿听得满是不解,言道:“此中情愫婉儿确是不懂。月儿贵为公主怎会为一修道之人牵动喜怒哀乐?”李令月道:“月儿也是不懂,只心中想来便是欢乐。”上官婉儿道:“不懂便是不懂,何需心它,他日懂时自会懂。”
数日之后,良辰吉日将至。于是此日凌晨李令月起得极早,闹得上官婉儿也是早早而起,故俩人梳妆打扮等至天明。
不时,天色微亮,高宗武后即领了李令月于含元宫中东北隅三清殿中而去。
三清殿中主持见状,于殿前立于案桌,取一香炉,点过一香,施法于眼前茶杯,只杯中莲花忽现又消,主持便取一柳枝杯中点过茶水,随后于李令月额头画过一咒。
这般礼罢,主持请出受礼之人。李令月以是终见国师,心中甚喜,只抬头一看,只见一人身长八尺有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那人走将出来,李令月仔细一看原是国师大弟子明崇俨。主持之人非是国师,而是大弟子明崇俨。李令月见面此失落问向明崇俨道:“明公,国师为何不来?”“回公主殿下,家师与师弟出游至今未归。”言罢,明崇俨取了案桌之香交于李令月。随之,明崇俨又于李令月交代一番,令李令月走一七星步法。李令月一步踏进大殿,行了三步,便觉身于九霄云外,灵魂似是飘飘然然。七步而过,李令月又心神回于眼前,将手中之香于太上老君神香之前。
礼成,明崇俨便于李令月戴一莲花冠道:“师父虽未能来,却也为公主殿下取得道号。往后,公主殿下道号——太平。出自《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望公主殿下一生平安,大唐天下太平。”李令月道:“月儿知了,月儿谢明公。”明崇俨笑道:“往后,公主殿下恐是得叫师兄矣。”李令月一下被其逗乐,也是古灵精怪道:“月儿知了,月见过明哥哥。”
李令月又道:“明哥哥,月儿道观是否与你们一道?”明崇俨道:“按至尊与皇后殿之意,公主殿下仍住皇宫。”李令月听此叹道:“怎是如此!”
此事不提,数月之后,深秋时节,阎立本奉高宗密令前往并州视查。至并州时,年迈阎立本随之患上疾病,然阎立本依旧尽职尽责,令人唤来法曹狄仁杰。狄仁杰到后,见阎立本咳嗽不已,先是问之一番,然后一番叙旧,阎立本问道:“怀英,多日不见,你可知朝中已是风云变幻,岁月将变,那时你将忠于何人,护得天下太平?”只见那狄仁杰行一作揖之礼,鞠躬回道:“下官定当永世忠于盛世明君”。阎立本听此,面容现之一丝微笑道:“如此,盛世之幸。”
遂即,阎立本又与狄仁杰言了些朝中情况,道:“自我朝开国以来,便得仙人暗中相助,只愿我大唐能创盛世,天下百姓无不尽是欢言。”狄仁杰听过道:“我辈自当奋力而行。”阎立本道:“初代国师曾言,盛世若成,我大唐必经一大磨难,过去,便是盛世,反之,万劫不复。故自高祖皇帝便寻能人,共度劫难,创之太平盛世。”狄仁杰道:“下官自当效仿先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相淡,半日过去。
次日,阎立本返回京师长安,病情加重,药石无效,时日长久便是卧病不起。
时至冬季十月,天知良臣将逝,于是长安飞雪,雪大如鹅毛。
不日,中书令、博陵县子阎立本因病离世,享年七十有二,高宗知晓随追赠其为司空,特令文武百官,共往吊言。
葬礼之日,朝中文武百官皆到,高宗武后亦领太子李弘、皇子李贤、李哲二人及小公主李令月前往吊言。
众人入府,便见府中多是头顶白纱,身披白衣之人。府中闻高宗武后前来,阎立本子女便领府中众人来拜,武后道:“众爱卿免礼,逝者为大,各行其事便是。”言罢,裴居道为高宗武后等人取来香火。
至李令月时,上官婉儿将灵香递于李令月。李令月取了灵香,入灵堂而上。随后李令月拜过,抬头一看,白纸之墙后一小道士相似此前恩人,心自暗喜,欲上前问候,刚要起身向便被上官婉儿拦住,上官婉儿轻声道:“公主殿下万万不可,此时法师作礼,怎能坏了规矩 。”
礼数所在,便又不得不止于灵前,未得走近一步。虽近在咫尺,却宛如远在天涯。”真教是:
此时相见不相望,愿过阑珊见君颜。
奈何礼节飞不度,可怜心声不敢言。
礼毕,李令月偷绕灵棺之处,上前而去,却是不见恩人。又寻片刻,仍是不见踪影。不时,有人轻拍李令月左肩,李心里瞬间甚喜,以是恩人,回头一看,却见上官婉儿,上官婉儿道:“公主殿下速速离开,若有他人瞧见,可是大失礼节。”无奈,李令月随上官婉儿离去。
回宫之后,夜色渐深,李令月又与上官婉儿言起恩人之事。先是喜悦渐为忧伤,上官婉儿见状笑道:“婉儿与月朝夕相处,却也不见月儿如此想念婉儿,婉儿真是好生羡慕!”李令月一听此言,连忙言道:“婉儿姐姐也是月儿思念之人,婉儿姐姐何需羡慕。”上官婉儿道:“婉儿时常听闻月儿梦里一口一个‘恩人’,那还有思念婉儿之说,依婉儿之言,恐早就忘却婉儿!”
李令月忽然明了,笑道:“婉儿姐姐何时如此斤斤计较?”上官婉儿见李令月笑了,心中担忧放心,便道:“月儿能笑便好。”于是上官婉儿一番哄过,李令月这才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