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我们有讲到, 刚出生的小宝宝会哭闹,尤其是头三个月的宝宝,这时宝宝在哭闹的时候是需要家长做出抱的姿势进行回应的。
婴儿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他们不会说话,很多时候会以哭闹表示,但是不是所有哭闹都需要进行回应的。
这时家长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区分,让我先来了解一下孩子在婴儿时期的生长过程:
一两个月的宝宝只是一些生理上的需求,TA脱离了母体,要开始适应自然界这个大环境。
三到四个月的宝宝,需要成长TA开始观察周围事物,TA想要获得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信息。
五到六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牙了,TA的自我能力也开始逐渐提高,TA想探索更大和未知的世界。
七到八个月的宝宝,TA已经可以坐稳,左看右看,开始学爬行开始触摸东西,TA的能力在不断成长中,目的是为了获取对新鲜事物感知的需要。
九到十二个月的宝宝已经产生了敏锐度,TA开始长心眼,TA已经知道要开始探索和TA周围人相处的方式,TA没有语言表达,只有哭这一种形式,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去了解TA的身边人。
十三个月到十八个月的宝宝,TA开始用他已经形成的幼小心灵去积累一些方法,来面对每个不同的人。
十九到三十六个月,TA已经懂得用娴熟的方法,来去对付你,去进行报复你,因为你让TA不舒服。所以用哭来表现,很大程度带有了对你的惩罚。
当然,要区分孩子在婴儿阶段的哭,也有对TA进行制约的四种方式。
小的年龄组需要环境,要满足TA的成长环境,大的年龄组需要心理,需要掌控TA的心理。
对于制约哭有,有四种方式
1.适当说不法
家长适当的对孩子说不能哭了,对年龄偏小的孩子时,用这样一个表情和一个口吻说,可以让TA确定自己的行为,此时TA这样做是满足不了的,从而在孩子的心理上实行记忆法。
怎样理解这样的记忆法,其实就是,家长对这件事多次说不,TA就知道靠哭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无法达成TA的愿望,从而使TA形成记忆,下次TA就不会遇到这种事采用哭的办法。
2.适度满足法
并不是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去对TA说不。但也不是孩子有这个需求,就全部去满足。
遇到这种事,根据情况而满足,孩子就知道这样的行为,TA可以得到,如果TA没有做到这样的行为家长就不能满足TA,TA知道如何适度调整自我,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划分。
行为上的划分是指,孩子知道怎样的行为能TA能得到满足,TA便去做行为上的自我调节,怎样的行为无法满足TA,便自动放弃该行为。
3.冷淡法
针对年龄组稍微偏大的孩子。
孩子说什么,家长可以选择保持沉默,看着孩子,没有表情看着孩子,看着TA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选择不看TA,做自己的事。孩子喜欢坐地炮,坐地凉那都是TA的事,撒泼打滚也无妨。采取这样的方式基本上对绝大多数孩子产生制约的影响。
当然,所有的教育不是在所有时间都适合做,明显感觉TA真有需要,那你可以去满足,如果家长感觉到TA在挑战你,想办法战胜你。此时,作为家长必须让TA感觉到,你无法战胜我。
4.结果惩罚法
对于孩子已经犯的错误,已经做的事,那TA就要承担TA可能犯的错。
但是这样的惩罚法,并不是一味打骂孩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TA知道TA的行为有错了,需要改正。
——
还有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要挟式哭闹,不得有效。
要挟式哭闹是指,孩子有TA自己的一个逻辑指向。TA家里已经有这个玩具了,可TA还是想让家长买,家长觉得买重复的浪费。孩子就采取哭闹的方式,在大庭广众之下,满地打滚,让家长下不来台。
所以,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有这样的逻辑指向,让这个目标实现,一旦实现,TA就知道这个哭有用,TA就会反复去使用。
如何解决这种要挟式哭闹,有一下几点方式。
1.带孩子离开干扰源(上文提到的同样的玩具)
2.接纳/抚慰消极情绪
没有满足孩子要求,TA会有一定挫折感,接纳/抚慰TA消极情绪,让孩子知道虽然家长没有满足TA,但是作为家长还是爱TA的。
3.宣泄不满情绪
让孩子哭一会儿,宣泄一会儿,宣泄完了,TA就大概平静下来了。
4.吸引注意力
找一个好玩的东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TA想要玩具,家长可以适当给TA一颗糖。
5.陪伴
在安全的环境下,在家长的陪伴下,让TA哭一会儿。
对于孩子来说,让TA有无法实现的欲望,外在的这样一种干预,让TA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要试图一意孤行。
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适当发展孩子,让TA性格的形成,对孩子整个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