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佛祖舍利(1)
书名:青凤引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2563字 发布时间:2021-09-17

话说在大明王朝北面极寒之地,有国名罗刹国。

这罗刹国地广人稀,国土面积基本上与大明王朝国土面积差不多。国人黄发碧眼,高鼻深目。大部分国人信奉东正教。善饮酒,喜**邪。男女不分白天黑夜,常群聚豪饮,每日以饮酒为乐事,喝醉之后便干那滋扰打架、偷鸡摸狗、打胡乱说之事。而农耕生产、打猎捕鱼和纺衣织布之事则无人愿做。久而久之,虽然国内资源丰富,也落得过坐吃山空、国库空虚。

待那老罗刹国王去世,新罗刹国王亚历佐夫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但虽然颁布了几次禁酒之令,逮捕了不少犯戒之人,已致牢狱人满为患,却收效甚微。

想来想去,不得其法。后来,一位在元朝末年到过中国的使者,向其谈起在中国的观感。

这使者说,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那佛教清规戒律甚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戒饮酒、戒**邪、戒偷盗、戒妄语、戒杀生。中国人信奉佛教后,便受到佛教清规戒律的约束。饮酒、色邪、偷盗、妄语之人大为减少。佛教戒律虽然没有强制约束力,但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要在心灵上认可和自觉遵守。这比颁布法令强制禁止还要有效些。

罗刹国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引进佛教以教化国人。但苦于没有适合的佛教经典。

听说大明王朝和印度等地佛寺僧侣很多,信众遍地。最重要的是大明王朝境内凉州一带的寺庙中,藏有佛祖舍利,心想如果能把佛祖舍利请到罗刹,那么就相当于佛祖常驻罗刹国、保佑罗刹国了。那样国人就容易信佛。只要信佛,那么其他戒饮酒、戒**邪等就容易实现了。

于是,便派了一批使者奔赴中国,但那时正值洪武皇帝朱元璋和元朝统治者为争夺江山打得难分难解。全国烽烟四起,战祸不断。对罗刹国来的使者根本无人理会。

这批使者只好回去向罗刹国王交差。国王那愿就此罢休,又派出了第二批使者。临行时交代,不管花多少代价,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无论如何,要将佛祖舍利和佛教经典带回罗刹国。

这批罗刹人由库德里什、乌里扬夫和别尔夫什卡三人带队。

他们到了中国后,大明王朝刚刚建立,连年战争使全国各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各处官府都忙着清剿流寇,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听说他们这些碧眼黄须的罗刹人是来求取佛祖舍利和佛教经典的,便对其爱理不理了。

这帮人吃了几次闭门羹,想打道回府,但觉得回去后无法交差,会被杀头。于是便私下到各处寺庙走访,希望能在各处寺庙中寻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走访,终于打听到敦煌境内的千佛洞中,藏有历朝各代的经书和佛祖舍利。据说其中唐朝的佛经,是当年唐朝高僧三藏法师经过千辛万苦,去西天求来的,很是珍贵。

于是,一行人便来到敦煌,找到千佛洞主持慎明禅师,说明了缘由。

但慎明禅师表示只能提供近代的佛经,对那些以前朝代的经书,由于是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佛经宝贝,则不能答应赠送。佛祖舍利更是镇寺之宝。是寺庙的灵魂,岂能送人。

罗刹人于是找到当地的官府,希望能得到官府的支持。官府也深知千佛洞中佛经的重要性,因此没有答应。罗刹人没有办法,便只好准备回去。

他们来到蒙古境内,听说漠北蒙古王爷纳哈出具有异心。便想借纳哈出王爷的势力,夺取佛祖舍利和佛经。

一帮人找到纳哈出王爷,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私下达成了交换协议。

协议规定,由纳哈出王爷派人帮助他们夺取佛祖舍利和佛经,而罗刹人则为纳哈出王爷提供黄金、马匹和粮草,支持漠北蒙古独立,并帮助纳哈出统一漠南蒙古。

协议一旦签订,纳哈出便考虑由谁去帮助罗刹人。恰好,此时凉州八怪受漠北五丑的推荐,来到了纳哈出的蒙古包。

由于凉州八怪生在凉州,对鸣沙山和千佛洞的环境非常熟悉。于是,便派八怪跟随罗刹人到千佛洞夺宝。

苏牧风和兰菁自离开峨嵋派三清师太一行人后,为了尽早救出南宫云,日夜兼程北上。

这天傍晚,来到一片沙漠之中,见前方突兀一座高山,由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

恰好这时狂风四起,只听得沙山发出雷鸣般的轰隆声,正如唐人所描写的“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

二人大为好奇,不知这沙山怎么会发声。于是慢慢走近沙山。在山脚环抱之中,只见一弯湖水犹如天上月牙。湖边杨柳低垂,绿树成荫。轻风吹拂之下,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明丽。沙山发出的声音如管弦丝竹。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看着如斯美景,兰菁猛然想曾听说过大漠之中有鸣沙山,鸣沙山下有月牙泉的故事,意识到这里可能就鸣沙山和月牙泉了。于是给苏牧风讲起这月牙泉的来历。

很久以前,据说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这当然只是故事和传说,如今圣水依旧,黑石宛然。长留人们心中的是那正与邪的较量。

傍晚落日的余晖让鸣沙山变得或明或暗,漂浮不定。那一轮金色的落日,将要隐入苍茫的天际,天地之间顿然由寥廓澄明演变为静穆与庄严。走在鸣沙山山脊上,二人被落日的宁静壮丽沐浴着,洗礼着,一种无以言状的伤感与悲凉在内心深处流淌。正如唐人所述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在落日的余晖里,稍稍移动一下视线,便可望见鸣沙山下,茫茫戈壁滩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而起的土丘,以及这些千年土丘下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随着最后一丝金色在天边落幕,落日经过了一个巨大的辉煌之后,归于沉寂,重新去凝结新的能量与希望,准备下一次更加辉煌的日出。

二人陶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待回头望时,已是明月高悬,映照着寂寞沙洲。

漫步来到月牙泉边,吃了些干粮,饮了些甘冽的泉水。望着天上明月,不知此时是人在天上,还是月在人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青凤引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