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
千古伤心事,一场笑春风。
残简记英雄,谁为功名动。
话说高句丽使者入唐已经数月有余,然却驿馆之中不曾得见自高宗皇帝之诏令,于是心急如焚之下问之驿馆官吏道:“我已此处数月有余,天可汗何时方能诏见?”驿馆官吏道回道:“至尊心意,我等臣子怎能妄自猜测。既是至尊言你我等在此等候,我等候之便是”驿馆官吏道言罢,转头忙事而去。使者见此留之数日便回国而去。
使者回国,一一禀于泉男生,泉男生听过知是求救无望,于是仰天长叹道:“真是天亡我也。”
且说这泉男生,字元德,高句丽权臣盖苏文长子,生于高句丽平壤,九岁任先人(高句丽官职),十五岁任中里小兄(高句丽官职),十八岁任中里大兄(高句丽官职),二十三岁改任中里位头大兄(高句丽官职),二十岁兼授将军,二十八岁代行莫离支(高句丽官职)兼授三军大将军,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
闲言少叙,时日过去,泉男生眼看求救无果,于是下令邻县征兵,凡满一十有四者皆为兵卒。一日之间,得军三千人,并与大军万余人,次日前往前线与泉男建决战。然军中将领是一纸上谈兵之人,行军路上气盛中计,还未交战便是折戟沉沙,万余人马顷刻身死,将领自知罪该万死,于是自刎沙场。泉男生见此,唤来使者道:“此番入唐,你且客气些,定要求来救兵。若是天可汗愿意出兵相助,我自归顺大唐便是。”
使者领命,自知身上重任,于是入唐上下打点,虽是高宗早有交代,但官员见此只得配合使者一番于其道:“使者心意,我等深知,我已与至尊言明,明日升殿,必然召见你等。”使者听之甚喜,随之又与官员道谢一番。
次日,高宗升殿,传令使者进见。使者得见高宗,泣道道:“禀天可汗,不日前,我国主上去世,皇子即位根基不稳之时,乱臣贼子泉男建与泉男产二人行悖逆之举,趁机谋反,杀害新主之子泉献忠,自任其为莫离支,随之发兵违攻我主,我主被迫退守旧都内城。望天可汗派兵相救,我主自会举国而附大唐。”
高宗听过使者之言,遂即震怒道:“此二人有违天道,理应人神共诛。”高宗言罢即与令皇甫常伯道:“皇甫尚书速领礼部共书此二人罪行,定要使天下百姓尽知此二人罪恶滔天。”皇甫常伯听此高声道:“臣遵旨。”这般,高宗又将泉男建与泉男产二人大骂一番,然却只口不提发兵之事。
少顿,面圣结束,来使问之张文瓘道:“天可汗何时出兵解我主上之危?”张文瓘假意思索片刻道:“至尊近日患了眼疾,太医无法医治,故未能得见来使主上归顺之诚意,恐还得见你主心意方能出兵相救。”来使听此之言,自知此事已然无果,于是黯然离去。
使者再次无果而归,前方却战事节节败退,眼看泉男建大军不日将要兵临城下,泉男生又令邻县凡满一十有二者皆为兵卒,再得军士五千人,与此前败军合为两万人马,不日御驾亲征。
泉男建闻报,冁然而笑,即命泉男产率军与其汇合,共征泉男生。泉男产得令,领军与泉男建两路并进,直奔泉男生。
泉男生想来简单,自觉御驾亲征定是己方士气甚旺,加之泉男建、泉男产二人交战良久,应是兵疲马乏,此时决战,应有摧枯拉朽之势。
不日,泉男生探马来报,言敌军两路正汇于一洼地。前锋大将听此进言道:“禀主上,反贼汇于此地是为自寻死路,真是天助我主。臣愿率军与其交战,不肖半日,定将反贱大败,擒泉男建、泉男产二贼交于主上,请主上下令!”泉男生听之觉是有理,于是令前锋领军两千先行出击,自己则与大军随后。
先锋部队与泉男产交战,三五回合便败走而逃,退至洼地深处。泉男生闻信,以是天赐良机,不再思索,遂即领军追杀而去。不料此乃泉男建、泉男产二人之计,泉男产洋装大败引君入瓮,泉男建大军外围埋伏,内外夹击,片刻之间巨木滚石,万箭如雨,泉男生大军死伤无数。幸得禁军忠勇,杀得一条血路,护了泉男生逃出生天。
泉男生回城,彻夜难眠,万般无奈之下叫来其子泉献诚,与其叮嘱道:“此前两位使者求兵无果,孩儿此去定要知礼,求得援兵,以解此危!”泉献诚道:“孩儿知了,孩儿定当不辱使命,求得援兵解以父亲大人之危。”说罢泉献诚便携金银细软无数跋山涉水自东向西入之长安含元宫。
泉献诚入宫,即向高宗表明来意,高宗道:“都因臣子处事不周,若是早日与朕言谈发兵之事,怎会至使令尊陷入此种困境,朕即刻下令发兵前往内城,解你父亲之危。”泉献诚听罢,当即于大殿之上喜极而泣道:“微臣谢过陛下。”
遂即,高宗即令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及营州都督高侃二人为行军总管,领兵两万共同讨伐泉男建。另任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使其做了行军向导。真道是:
少年即位君无力,天国求兵可汗计。
一波三折终得兵,只是兵出计亦出。
流星赶月,时至九月,庞同善、高侃、泉献诚等人携高宗圣旨行至边关,边关守将见有人来至,例行问道:“来或何人,可有入关旨意?”庞同善回道:“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持至尊圣旨而来,尔等快快开关,且速叫大总管前来接旨!”边关守将听过当即打开关门,迎了三人进关;与此同时守将又差人通告大总管李勣前来接旨。
且说这李勣,原名徐世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早年投身瓦岗,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皇帝,可谓备受荣宠,期间更得太宗皇帝赐之国姓,改名李勣。随太宗皇帝平定四方,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闲言少叙,待李勣来至,庞同善便向李勣传了高宗圣旨,李勣领了圣旨,点了人马,是日出发。
李勣之能,与军神李靖齐同,攻城拔寨,犹如探囊取物,不日攻下高句丽西边要塞——新城。
李勣攻下新城,便留庞同善与高侃驻守其地,自己挥军进击,连陷高句丽十六城,攻至泉男建城前,李勣于城前摆下大阵,泉男建见此即派大将高舍鸡出城迎战李勣。
且说这高舍鸡,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武艺高强,尤善骑射。
闲言少叙,高舍鸡持一丈八蛇矛,下跨乌黑战马,着一身铠甲,走将出城。真是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之辈。
高舍鸡领兵出城后高声喊道:“敌将通名。”李勣随之骑马走出军阵道:“大唐李勣在此,尔等还不速速受降,免受战败之灾。”高舍鸡一听李勣之名,又道:“英国公好大口气,我自征战以来,未尝一败,若真交战,败了英国公名声,我还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且我高句丽与大唐已经结好,大唐此时来犯,此举莫不是想背信弃义?”
李勣一旁副将见此怒道:“尔等乱臣贼子,以下犯上,困其主上莫离支于旧城之内,此举天人共愤,我等特奉至尊之命替天行道,还其主上大政,尔等莫要逆天而行,速速下马受降。”高舍鸡道:“我高句丽之事,大唐横插一脚,这才是天人共愤,大唐奸贼,看我破了尔等之阵。”高舍鸡说罢,即领大军入了李勣杀阵。
李勣此阵布得甚是精妙,高舍鸡领军入阵,片刻之间死伤惨重,幸得众将士拼死冲杀,才护得高舍鸡逃出阵去。
高舍鸡败回城中,虽有羞耻,却也不得不一一言了情况,泉男建一听正面不敌李勣,瞬时忧心忡忡。高舍鸡随之禀道:“禀主上,某将有之一计。”泉男建听之喜道:“爱卿速速道来。”高舍鸡道:“高有围魏救赵,今我等亦可效仿。主上派兵袭击新城,新城守将非李勣之材,见此危难,定向李勣求救,如此李勣只得领军回救。”泉男建听过,遂即依计而行,传令邻近将领袭击新城。
时庞同善、高侃二人奉命领军增援李勣,大军行至金山便与袭击大军相撞,敌军有备而来,庞同善、高侃二人不知,随之交战不利。敌军趁胜进攻,庞同善见状不妙,即向附近薛仁贵求救。
且说这薛仁贵,姓薛,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氏,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贞观末年投军,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击破突厥,功勋卓著,至高宗时期,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此事不提,薛仁贵得令,即令大军五路进讨,马不停蹄,直奔金山。是夜,二人双双汇合,遂即引军迎击,大破来袭敌军,薛仁贵斩首五万余,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是夜众人便与泉男生大军会师。
次日,三军会师,不久大败泉男建,泉男建与高舍鸡等人随之押至长安受审。
话分两头,此时含元宫中,高宗召集当朝宰相行内阁朝议,商议高句丽善后之事,张文瓘谏道:“禀陛下,陛下欲平高句丽,此时正是天赐良机,陛下万万不可错过。”于是,内阁朝议一致认为此乃天赐灭高句丽良机。故高宗下诏,任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以免泉男生多疑。
这罢,高宗升殿审讯泉男建与高舍鸡等人,泉男建幽于洛阳城,高舍鸡因有将才,高宗贬其为河西军镇将,领西域军士建功立业。
高舍鸡念之旧主,不愿弃之,于是自动与泉男建幽于同处。高宗见此,使刘祥道几番游说。
又有一日,刘祥道去之幽处。刘祥道还未行至,远远便听得高舍鸡道:“刘公若是仍为劝降之事,还请原路返回。高某心意已决,刘公何须多费口舌。”刘祥道走将过去道:“麾下将才,至尊惜才,君臣若合,不正是上天美意。”高舍鸡冷笑道:“天可汗不守两国之约,发兵攻我主上,如此背信弃义,还敢言天意?”刘祥道道:“麾下此言差矣,高句丽莫离支本是泉男生,你主泉男建以下作乱,夺其位,可是如此?”高舍鸡不言,刘祥道又道:“泉男生数次苦苦相求,至尊方才替天行道,如此义主,又惜麾下,麾下何不从之。”
刘祥道趁机再道:“麾下不为自己,也当为一家人,忠于至尊,家族自是风光无限;倘若继续幽于此处,至尊只好将麾下家人按叛臣处之。此中厉害,麾下三思而行。”言罢,刘祥道转身离去。高舍鸡见状,连忙叫住刘祥道道:“刘公且慢。”刘祥道知此事已成,心中偷悦,调整一番,方才回身道:“麾下还有何事。”高舍鸡道:“刘公方才之言,可是当真?”刘祥道:“我奉至尊之命而来,便是至尊之言,如何能假!”高舍鸡听得此言,作辑拜道:“此后还望刘公至尊跟前多多美言。”
二人客套一番,刘祥道便领高舍鸡高宗跟前复命。高宗甚喜,便与二人共饮一番。
是月,大唐因备战高句丽,朝中内务急增,刘祥道卒于公务,享年七十有一,高宗闻之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曰宣。
此后冬季十二月,高宗便令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赦处俊为副大总管,以寻时机。
翌年,高宗又令庞同善、契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逼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勣指挥,誓平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