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害怕离开,我只是担心自己会怎么走。
——摘自《池子日记》
秋天以她独特的步伐循着季节的印记,意料之中地到来。
白城市是坐落在南方的一个海滨小城,它的秋天,夏季的热情还在肆意地潇洒,热浪一层接着一层,远远打败了属于秋天独特的温柔。没有黄叶纷飞的盛景,却也透露着属于它的独特的气息。
衣袖不见长,温度一如夏天,秋天变成了另一个无名的夏天,还找不到控诉的理由。唯有落日西斜时分,才会察觉它们些许的不同。山上的树木还顶着墨绿色的发色,倒是田野里硕果累累得盛况,提醒着丰收的秋天的到来。
一整个暑假,池渔是在农忙中度过的,拔花生,割水稻,晒稻谷,循序渐进,是一个季节的轮回。下一轮的播种时间早在收割以后就已经明确,不紧不慢地进行中而每一个步骤,最后迎来时间辛勤的厚待。
在田里的水稻重新绿油油起来时,无声无息地早秋带着遗憾降临,池渔已经升入了初三,面临着即将来临的中考。
初三的时候,白城六中换了一个新校长,新校长特别注重学校风气,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来了个大换血,校风焕然一新。学校停办了集训班,转而在每级都开设了一个重点班,池渔一众人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抓住了学校改革的东风,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独一无二的回忆与奋斗,开始了初中最充实的一年。
初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年岁渐长,人长大了,心也变得更浮躁或是更谨慎。
池渔进入了新的班级——初三六班,重点班的设立从她这一届开始,初三六班也成了六中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特殊的班级。在很久很久以前,六中也是有重点班的,每级都两个以上,后来停办了许多年。直到她这一届又重操旧业,但是因为前两年的荒废度日,加之农村学校流失率颇为严重,她这一届哪怕是想要设立多一个重点班,也凑不出两个班的人数。最后初三年级只有一个重点班,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在以后也是没有的。
池渔这一届学生经历了很多改革,只有想不到的制度没有变得完制度。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一句话,池渔深有体会,他们这一代人,充满了各种机遇,也隐藏着各种的诱惑,最好的最坏的并肩而行,而她是夹在中间不得动弹的另类。
新班级大部分都是之前集训班里的同学,大家不陌生但是也不熟悉。各种小圈子层出不穷,虽都是镇上品学兼优的乖学生,但是要建立一个团结融洽的班级,对于新班主任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新班主任是个微胖个子矮小的中年妇女,也是姓刘,是个很有想法的老师,教学方式也很是独特,是初三年级数学组的组长,为了让这个满是小团体的班级更为团结融洽,她一上来就是各种新的班规,各种新举措层出不穷。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和班级里的人相处,交际圈子不再局限在以前的同班同学里,刘老师有条不紊地把以前同在一个班级里的人全部打乱,重新安排座位,建立学习小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减退,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为了让每个同学更好地了解班级,培养对班级的奉献精神,不再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更好地参与班级事务,刘老师设立了一周一班长的班级管理模式,投票选出一个固定的班干部,统筹班里的大小事,再细分都每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换一个值周班长,轮到谁负责谁就负责考勤,带队早晚读,监督这一周的卫生等等,并且每周要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出每周之星,写好事贴到公告栏处。
为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强身健体,刘老师要求六点前必须在操场集合跑步,还在班级统一买了绳子,二十分钟的大课间,全班都要下到楼下的篮球场跳绳跳300下,为了在中考体育等到理想的成绩,每周二周四下午体育老师带着全班训练一个小时,跑楼梯,做蛙跳,跑步各种运动,他们常常苦不堪言,却也乐在其中。
为了强化学习氛围,刘老师要求每个人都写好自己长短期的学习计划,贴在桌子上,并写上每个人的座右铭,为了鼓励大家写好作文,专门在教室一角设立语文,英文作文的张贴出,班级里优秀的作文、其他地方的作文素材统统贴到公告栏处,每周更新。教室里醒目地地方更是贴完了大大小小的横幅标语,每个同学必须对班歌耳熟能详……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在池渔的眼里,充满了各种好奇,初三这一年的独特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占据着池渔的回忆头等位置,哪怕是后来的高三都没有初三这一年的充实与快乐,她永远忘不了这样的存在。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也许在很多城市人看来,他们这些努力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在农村出生成长的他们来说,这一切来之不易,读书学习来之不易。
初三是新的开始,却也是旧的延续。
池渔认识了新的同桌——卫识,那个从初一到初二一直霸占着年级第一的卫识,未来还在继续书写传奇的新同桌。
有过两面之缘的何释原成为了卫识的后桌,多么神奇的缘分,三年级后就再也没有再同在一个班的发小肖彩虹又重新和她在同一个班,一直霸占着以前班级第一位置的卢荟又重新取代了池渔的万年老二的位置,池渔光荣地继续往下退,池渔看着这样神奇的安排,除了默默地接受适应外,束手无策。
缘分真是很神奇的东西,可她竟然在初二时大言不惭地口出狂言——不相信缘分,她一直认为人们只是把很多无法解释的微妙的事情都归咎为缘分而已,因为找不到更好的代名词了。
日子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池渔却渐渐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初三多了一门新课程——化学。化学这一门课在第一次月考结束后成为了池渔的噩梦,她被虐得很惨,排名连连倒退,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她第一次跌出了年级全十,后来者居上的惨剧一次又一次在她身上上演,随着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是青春里微不可察的叛逆。
之所以是噩梦,是因为化学老师再得知池渔各科成绩都在班里排的上名号,唯独他的化学拖了后腿,化学老师决定拯救池渔,为了不让化学成绩成为池渔的绊脚石,憨厚搞笑而不自知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股独特的鱼腥味的中年大叔化学老师,在第一次月考后,上课回答问题多了一个新的方式,每节课,不管是提问还是上讲台做题,必定有池渔的份。
池渔很是惭愧,以至于以前常常会控制不住打瞌睡的化学课上她再也不敢开小差,每周三次的化学课,她如临大敌,打起十二分精神,上课期间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一点点信息,回答不上问题,上讲台写不出答案。
久而久之,化学老师的“恶趣味”被同学们发现,大家误认为池渔的化学成绩很好,纷纷来找她问问题,池渔羞愧得无地自容。
此时对真相一清二楚的池渔老是听到后桌何释原的调侃,“看来你的名字不错,和鱼老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啊,连着鱼腥味老师都对你关爱有加。”
池渔每每这时都想翻白眼,回怼他,“彼此彼此,四块钱,英语老师不也天天盯着你听写吗?五十步笑百步,最可耻。”
如果说池渔化学一直在及格的边缘徘徊,那么何释原的英语就从未攀登过及格线。最后一合计,化学成绩班里数一数二的何释原最后提议道,“要不这样吧,你教我英语,我教你化学怎么样?”
池渔一想这提议不错,也因为是前后桌,又在同一个小组的缘故,池渔和何释原渐渐熟悉起来。但在他的暴力危险下,池渔终究改回来了,不敢再叫他四块钱。
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加之化学老师魔鬼式的提问,池渔的化学成绩虽然没有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但终于起死回生,有了很大的进步,跃进班里的中等水平。